四川師范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 饒靜安,李栩洋
愛國主義是中華民族的民族心、民族魂,開展愛國主義教育是固本培根,寧心聚魂,對國家發展和民族復興意義重大。中共中央與國務院在2019年頒布的《新時代愛國主義教育實施綱要》,提出了社會主義新時代新形勢下愛國主義教育的戰略部署和基本要求,特別強調加強青少年的愛國主義教育。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著眼戰略全局,對 “十四五”時期文化建設作出部署,明確提出到2035年建成文化強國的遠景目標。因應時代需要,響應國家號召,加強青年大學生的愛國主義教育成為重中之重。本文主要通過實證調查的方式,以四川省部分高校師生為調查對象,以了解當前大學生愛國主義教育實踐現狀,分析大學生愛國主義教育創新的成敗得失,以期為進一步的理論研究與實踐提供經驗材料和實踐鑒戒。
為準確把握大學生關于愛國主義教育的認識、他們對學習生活中參與的愛國主義教育活動以及關于愛國主義教育現狀的看法,本文采用了問卷調查的研究方式,對四川省部分高校進行電子問卷調查,以獲得比較可靠的一手資料。此次問卷調查共發放138份問卷,回收138份,有效率100%,總體來看,樣本具有代表性。樣本結構在學校方面,四川大學18.12%,西南財經大學16.67%,成都理工大學10.87%,四川師范大學7.25%,電子科技大學7.25%,其余15所川內高校共計占57.96%。年級方面,大一年級占6.25%,大二年級占18.84%,大三占26.09%,大四占45.65%。基于問卷調查情況,當前大學生愛國主義教育呈現如下特點:
從問卷調查的結果來看,大學生愛國主義教育在四川省絕大多數的高校中受到了重視。在此次問卷調查中,有1/4以上的大學生所就讀的高校能夠保證每周都有愛國主義教育相關的宣傳活動,對大學生愛國主義教育的宣傳力度很強。半數以上高校每月至少進行一次愛國主義教育和宣傳,對大學生愛國主義教育的宣傳力度較強,部分高校(占比15.94%)會進行半年一次的大學生愛國主義教育宣傳活動,少數高校(占比4.34%)一年僅有一次或基本沒有大學生愛國主義教育宣傳活動。由此來看,四川省內絕大多數高校能夠對大學生的愛國主義教育足夠重視,然而,仍有少數高校中不重視,推進大學生愛國主義教育的工作在這些高校中也未能提上日程并加以實施。
通過問卷調查發現,高校在進行大學生愛國主義教育時,會采取傳統線下教育以及結合時代特點運用互聯網技術進行線上教育兩種方式。在線下,70%以上的高校主要采取三種方式開展教育:利用校園文化宣傳進行中華民族傳統文化教育,利用重大節日和紀念日加強愛國主義教育,利用課堂或“形勢與政策講座”進行國情教育等三種方式。除此之外,部分高校還會采取利用愛國主義教育基地進行愛國主義主題教育、利用升旗儀式增強愛國情感、利用社會實踐提高服務祖國的意識和能力、利用知識競賽、紀錄片等形式進行歷史教育。在線上,由于互聯網的全面推廣以及受疫情影響,91.3%的學校開展了網絡愛國主義教育活動。利用最多的方式是微信公眾號、學校或教師公眾號、學校網站、自媒體等。還有部分高校,例如四川大學、四川師范大學、四川農業大學等擁有自媒體短視頻賬號,通過當下較為流行的短視頻方式進行本校的愛國主義教育宣傳。
總體而言,各高校的愛國主義教育不再拘泥于傳統的課堂講授,而是選擇線上線下相結合的教學模式,在線下方面更是不斷突破,活動多樣。愛國主義教育慢慢擺脫過去生硬形式的外殼,融入到校園文化和學生的日常生活、游戲中,大學生愛國主義教育取得巨大進步。
在高校愛國主義教育方式和手段不斷創新的背景下,這些方法對于當代大學生是否行之有效就顯得尤為重要了。調查顯示,部分大學生(16.67%)認為學校采用的愛國主義教育方法非常有效,培養了他們對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使命感和責任感;接近一半的大學生(47.1%)認為學校采取的愛國主義教育方式是有效的,因為增強了他們對于國家和民族的認同感和歸屬感,使他們愿意為社會主義建設貢獻自己的一份力量;部分大學生(25.36%)認為學校采取的愛國主義教育方式比較有效,活動增加了他們對于本民族歷史和優良傳統的認識,使他們有了一定的社會責任感;但少數同學認為學校的愛國主義教育活動效果一般,只是參加的時候有幫助,活動結束后他們不會采取實際行動,更有甚者認為學校的愛國主義教育活動是無效的,參與只是在浪費時間。可以看出,絕大多數高校采取的愛國主義教育活動是行之有效的,但仍存在一些需要改進的地方。
從現狀分析可以發現當前各高校愛國主義教育在重視程度和教育內容、形式的創新上還是比較樂觀,但從成效上來看,還有待提升,需要深入探查愛國主義教育存在的問題與成因,以提高愛國主義教育的實效性。
通過前期的調研,結合文獻資料分析,當前大學生愛國主義教育主要問題及如下:
以課堂教學為主的愛國主義教育總體創新性不足。各高校愛國主義教育雖然在不斷改革、創新,但以思想政治理論課為主陣地的愛國主義教育依然缺乏創新精神。據調查,仍有近一半的受訪大學生反應思政課以“說教式、灌輸式”開展,學生缺乏學習積極性。在教育內容方面,愛國主義是一個歷史的范疇一些教師不能及時更新教學內容,將理論與實踐結合,歷史與現實結合,理論的深度與實踐的溫度結合促進課堂內容的與時俱進,就很難吸引學生。愛國主義教育的創新發展總體落后與時代的要求和學生的變化,總體創新性不足。
第二,愛國主義教育活動中學生主動性匱乏。愛國主義教育不僅僅是理論知識的傳授,更是馬克思主義世界觀的培養和方法論的掌握,而這只有發揮學生在愛國主義教育中的主體地位,才能促使學生從情感上觸動、觀念上重塑,行動上改變,愛國主義教育才能始終充滿生機與活力。而調查顯示超過60%的大學生認為,自己未能在所在高校舉行的各種愛國主義教育活動中發揮自己的主動性,參加的活動也不需自己做太多準備,等待“被安排”即可。
第三,網絡環境下的愛國主義教育需要進一步加強。近年來互聯網的普及,加速了信息的傳播速度,同時也拓寬了大學生愛國主義教育宣傳的途徑。在此次問卷調查中92.03%的大學生認為開展網絡愛國主義教育是非常有必要的,并且有91.3%的受調查大學生所在的高校開展了網絡愛國主義教育。網絡已經成為開展大學生愛國主義教育的重要途徑。
針對上述問題,結合實證調查和文獻資料的分析,當前大學生愛國主義教育問題成因分析如下:
第一,外部環境的劇烈變化。隨著深度融入世界經濟一體化,我國與世界在政治、經濟、文化上的交流愈發頻繁。這樣的交流在為我國發展帶來機遇的同時也帶來了沖擊。域外五花八門的思潮相繼涌入,在開闊人們眼界的同時,也影響著人們的思想。雖然我國加強了思想意識領域內的安全工作,但是對于易于受新思想、新觀點影響且熟悉網絡生活的年輕人而言,還是會受到各種極具有迷惑性思想的影響,如民族主義、自由主義等西方政治思潮的影響。再加上信息技術的發展,信息傳播的速度更為迅捷,傳播渠道更多元化,為大學生愛國主義教育開辟新路徑的同時,也加劇了大學生被錯誤思想迷惑的風險。
第二,主體創新動力不足。面對環境變化帶來的新的機遇和挑戰,雖然國家出臺了新時代加強愛國主義教育指導性、綱領性文件,但是在實踐中,大學生愛國主義教育總體創新動力不足,應對乏力。具體表現為主體責任性不強,缺乏創新動力、缺乏系統創新。究其原因在于創新主體責任不明確,缺乏考核評價機制,缺乏長效激勵機制。對于愛國主義教育的主陣地,思想政治理論課國家出臺了一系列政策保障措施,但從實踐來看未能從根本上激發教師從事教學改革的積極性。因為教師評價考核機制沒有從根本上改變其導向,大多數教師依然被迫將注意力放在學術研究上。其他主體如高校輔導員、相關部門的責任更是不明確,缺乏激勵措施和考核評價措施。
教育體系不完善。大學生愛國主義教育要形成合力,實現系統創新、整體創新才能適應時代需要。目前不僅校內各教育主體位未能很好協調配合,形成合力。如思政課程與課程思政的同向同行,互相配合問題,學生的課內教學與課外實踐的相互促進,一體化問題未能引起足夠的重視。同時當前大學生愛國主義教育更依靠學校完成,家庭和社會積極的教育因素未能有效調動起來,未能形成社會、家庭和學校的相互協作,相得益彰的教育合力。
推動大學生愛國主義教育創新是適應環境變化和時代需求的必然要求,也是大學生愛國主義教育保持旺盛生命力的根本途徑。因此,有必要從政策上構建和完善大學生愛國主義教育的主體責任制度,確保有明確責任與分工的組織領導機構和責任主體及相應考核評價制度,才會有創新主體及創新動力。同時這種創新必須是將思政課程、課程思政、網絡空間、課外實踐有效整合的系統創新,是虛擬與現實、線上與線下融合的創新,是內容與方法的整體創新。
愛國主義教育最終目的是要涵養大學生愛國主義情感,并最終上升為一種理想信念和實踐動力。因此,只有明確并落實大學生在愛國主義教育中的主體地位,在一系列愛國主義教育活動中不斷激發其參與積極性和主動性,甚至自覺成為愛國主義教育活動的領導者和組織者,才是新時期的大學生愛國主義教育改革最根本的、深層次的變革。除了課堂教學還學生主體地位,開展“以學為中心”的改革之外,還應該走出課堂,讓大學生更多地參與愛國主義教育相關的社會實踐,理論與實踐相結合,才能在實踐中了解國情,了解社會,通過更加直觀的體驗和更豐富的感性認識,幫助學生從具體到抽象,更深刻理解自己與社會之間的關系,切實擔負起社會責任、擔負起民族復興的重任。
愛國主義教育不僅是學校的責任,也需要全社會的努力,營造愛國主義氛圍;需要學校、家庭、社會全方位、全過程育人,形成教育合力。首先需要思考如何有效實現學校、社會和家庭的三維聯動,互相配合,構建系統的愛國主義育人體系。首先,應該加強家校合作,實現家校共育。我國領導人曾指出“家庭是人生的第一個課堂,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孩子們從牙牙學語起就開始接受家教,有什么樣的家教,就有什么樣的人”高校作為教育主體,應加強家校合作,探討有效方式實現家校共育。其次,政府主導,加強宣傳力度,通過各種傳播手段,促進人們普遍觀念的形成,人人都應意識到愛國主義教育對于學生成長成才的重要性,對于民族和國家生存和發展的重要性,真正領會“人民有信仰,民族有希望,國家有力量”的意義,為大學生愛國主義教育提供良好的外部環境。再次,學校應該主動與各級政府部門、社會組織合作,探討學生愛國主義實踐教育的有效途徑,幫助學生融入社會,關心國家、學校、社區發展問題,提升實踐創新能力,將愛國主義情感轉化為強國之志,報國之行。
學校作為大學生愛國主義教育的首要責任主體,在劇烈變化的環境中,要守土有責,守土擔責,不斷提升愛國主義教育實效性。首先是不斷改革提升思想政治理論為主渠道的課程教學質量。改變過去局限于系統理論知識的講解和傳授,讓愛國主義教育與四史學習相結合,與鮮活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實踐相結合,例如中國抗疫、鄉村振興等等社會熱點問題。讓愛國主義教育更貼近實際、貼近生活,幫助大學生用理論去觀察社會,思考問題,解決問題。培養大學生的政治認同、社會參與等核心素養,同時提高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形式上,一方面創新思政課堂教學方式,借助智能化信息技術,開展線上線下混合式智慧課堂教學,讓課堂講授更生動、精練以外,“要堅持灌輸性和啟發性相統一,注重啟發性教育,引導學生發現問題、分析問題、思考問題,在不斷啟發中讓學生水到渠成得出結論。”打破大學生心中對傳統思政課“無聊”的固有印象,增強課堂的趣味性。同時聚焦問題,以問題或任務為導向促使學生主動學習和思考,提升課堂教學的實效性。另一方面不斷創新愛國主義教育的形式,激勵學生主動參與到愛國主義教育學習活動中,調動其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在網絡普遍發達的時代,大學生愛國主義教育的發展也要緊跟時代前進的步伐,充分利用網絡這一傳播手段,堅持線上與線下相結合的方法,發展網絡愛國主義教育已經是時代必然的選擇。據本次問卷調查顯示78.9%的大學生會通過微博熱搜和推送中接觸關于愛國主義教育相關的信息,76.09%的大學生會在QQ、微信等社交媒體中了解愛國主義教育,65.94%的大學生通過新聞和紀實報道接受愛國主義教育,還有部分大學生會通過電影、電視、短視頻等渠道,受到愛國主義教育的影響。因此對大學生開展網絡愛國主義教育途徑可以更加多元化,并不一定僅僅局限于校園官網或者微信公眾號。同時,網絡作為愛國主義教育的重要空間和手段,也帶來相應的挑戰和風險,因此,針對網絡信息傳播的不確定性和不可控性,更應該注意網絡世界的管理,規范凈化網絡環境,為大學生網絡愛國主義教育活動營造風清氣正的的氛圍與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