應急管理承擔著防范化解重大安全風險、及時應對處置各類災害事故的重要職責,擔負著保護人民群眾生命財產安全和維護社會穩定的重要使命,是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的重要內容。當前,我國公共安全形勢依然嚴峻,新冠肺炎疫情多點暴發、各類事故隱患與安全風險交織疊加。做好風險研判、預警、應對等工作,創新基層應急管理體系,提高應急治理能力,對推進基層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具有重要意義。
良好的社會治理是做好應急管理的前提和保障。新冠肺炎疫情發生以來,不同國家和地區應對效果的巨大反差,凸顯了“中國之治”的優勢,體現了我們黨領導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但同時也要看到因疫情防控引發的各種“次生災害”,如“硬隔離”、物資梗阻、危重患者就醫難等。這看似是剛性疫情防控走向異化的結果,但暴露了基層應急管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的不足。亟需補足基層社會治理短板,構建統一指揮、專常兼備、反應靈敏、上下聯動的應急管理體系,以快速、有效應對突發公共事件。
做好社會治理中的應急管理,關鍵是要轉變粗放式、事后應急的管理模式,著眼于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根據實際情況采取精細化、科學化的措施。一方面,要將基層黨組織的政治優勢、組織優勢轉化為治理效能,堅持社會治理為人民的目標導向,率先解決應急狀態下人民急難愁盼的問題,銜接好“防”與“救”的責任,運用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履行應急管理職責,把防范化解重大風險工作做實做細,確保行政權在法治框架內有效執行;另一方面,要寓應急管理于常態化社會治理之中,加強即時監測、快速響應、物資保障、輿論引導,通過大數據、人工智能、云計算等技術手段,突破傳統以“人海戰術”為主的治理模式向精準化、科學化、高效化的技術治理模式轉變,在準備上要提前,在教訓上要瞻前,在工作上要向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