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十四五”時期,數字經濟轉向規范發展新階段。應對新模式新業態帶來的監管挑戰,信用監管契合數字經濟監管和治理的新需求,是促進規范保護數字經濟發展的必然選擇。江蘇省也迫切希望通過強化信用監管來為數字經濟發展保駕護航。
關鍵詞 "數字經濟;信用監管;治理
國務院發布的《“十四五”數字經濟發展規劃》提出“健全完善數字經濟治理體系,強化以信用為基礎的數字經濟市場監管,建立完善信用檔案,推進政企聯動、行業聯動的信用共享共治”“探索建立新業態企業信用評價、守信激勵和失信懲戒等制度”。全國各省市都在搶先布局數字技術、數字經濟,加快數字經濟強省建設。江蘇也迫切需要提高數字經濟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水平,全面構建適應數字時代的信用監管體系,進一步鞏固和放大江蘇在國家現代化建設全局中的先行優勢。
一、數字經濟信用監管的必要性
(一)信用監管是數字經濟下市場監管現代化的內在要求
信用是數字經濟運行的前提和基礎,數字經濟的發展要求構建與之相適應的多元主體合作監管機制,信用監管成為數字經濟市場監管的必然選擇和重要抓手。《市場監管總局關于加強重點領域信用監管的實施意見》(國市監信發〔2021〕28號)提出,以信用賦能市場監管,通過信用監管有效舉措著力解決重點領域監管的突出問題;《“十四五”市場監管現代化規劃》提出,進一步發揮信用監管基礎性作用,健全與現代市場相適應的監管機制;《國務院辦公廳關于印發要素市場化配置綜合改革試點總體方案的通知》明確,加強要素市場信用體系建設,將交易主體違法違規行為納入信用記錄管理。江蘇在“十四五”數字經濟發展規劃中提出建立健全以信用為基礎的數字經濟市場監管;在“十四五”社會信用體系建設規劃中明確推動“信用+數字經濟”發展新模式等,實施信用監管是數字經濟下市場監管現代化的重要體現,有助于引導市場主體形成自覺守信、守法的社會氛圍。
(二)強化信用監管是完善數字經濟治理體系的重要內容
社會信用體系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和社會治理體制的重要組成部分,信用監管作為社會信用體系的核心機制,更是實現數字經濟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重要內容。從微觀來看,數據要素治理是關鍵,既需要打破“數據壁壘”發揮數據要素價值,又要避免信息濫用和加強信息安全保護;從宏觀來看,結構失衡、惡意競爭、高能耗低能效等都是數字經濟中不容忽視的治理問題,這些都對政府治理理念、體制、方式提出了更高的挑戰。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改進提高監管技術和手段,把監管和治理貫穿創新、生產、經營、投資全過程”“建立健全以信用為基礎的新型監管機制”。加強和完善以信用為基礎的新型監管機制,通過信息廣泛公示共享、科學分級分類和有效信用約束,搭建數字信用體系,有利于提高數字經濟治理的精準化、協同化和個性化水平,有效保障社會共享數字經濟發展紅利。
(三)強化信用監管是促進數字經濟高質量發展的迫切需要
數字經濟信用監管的重點是通過消除阻礙數字經濟創新發展的障礙,構建安全寬松發展環境,最大化釋放數字經濟增長潛能。《國務院辦公廳關于加快推進社會信用體系建設構建以信用為基礎的新型監管機制的指導意見》明確提出,以加強信用監管為著力點,創新監管理念、監管制度和監管方式,推動高質量發展。近年來,我國通過出臺《關于全面加強電子商務領域誠信建設的指導意見》《加強信用信息共享應用促進中小微企業融資實施方案》《關于推進企業信用風險分類管理進一步提升監管效能的意見》等一系列信用監管制度,為數字經濟持續健康規范發展奠定了監管基礎,提供了信用保障。與此同時,江蘇將數字經濟寫入《江蘇省社會信用條例》,規定“建立適應數字經濟、平臺經濟、共享經濟、普惠金融發展的信用管理機制”;在“十四五”數字經濟發展規劃和社會信用體系建設規劃中,提出以信用監管包容、審慎促進數字經濟健康規范發展;并出臺《江蘇省重點領域信用監管示范工程實施方案》,在通訊、互聯網金融、現代物流等20個行業領域實施信用監管示范工程,為全省數字經濟高質量發展注入強大動力。
(四)數字經濟信用監管可以推動江蘇現代化經濟體系建設
“十四五”時期,江蘇數字經濟將繼續快速發展,新型數字基礎設施加速升級、數字產業化加速領跑、產業數字化加速轉型、產業生態加速優化、數據價值化加速探索、新業態新模式加速培育,數字經濟發展成為江蘇現代化建設的重要路徑。但就目前情況來看,江蘇新技術應用覆蓋面不足、關鍵領域發展不成熟、區域間發展不平衡、數字人才結構性短缺等成為數字經濟發展重要短板,由數字商業引發的數據安全、網絡安全、隱私保護等諸多新的監管問題,迫切需要強化以信用為基礎的新型監管機制,通過事前信用承諾、事中信用監管、事后聯合獎懲,構建一個完善高效、安全信任、開放共享的數據要素市場和數字產品市場,推動數字經濟向“實”發展,筑牢現代化經濟體系的堅實基礎。
二、江蘇數字經濟監管現狀
(一)監管法律規制滯后于數字經濟實踐
數字經濟的滲透速度取決于政策制度的變革快慢。2021年7月,江蘇省人大常委會將制定《江蘇省數字經濟促進條例》從立法計劃預備項目調整為正式項目,而浙江和廣東省的條例分別于2021年3月和9月正式施行,法規滯后缺位直接阻礙了數據共享流動和數字產業創新發展。此外,不同層級和部門法規如何銜接、規范監管和促進發展如何平衡、政企關系和治理權責如何劃分等問題仍然突出,亟待建立行之有效的法律規范。
(二)監管體制轉型滯后于新興產業發展
目前,條塊分割的監管體制與數字經濟網絡化模式具有較大的體制沖突,特別是由一個部門負責牽頭協調組織多個部門分工協作進行監管的“1+X”體制,以及跨地區、跨層級分權監管體制等,容易造成監管職責不清、協調成本較高、監管失靈問題,如在江蘇注冊的數字商務企業在全國范圍內開展業務,“由誰監管、如何監管”成為監管難題。
(三)監管技術創新滯后于數字技術迭代
一方面,江蘇已建設“互聯網+監管”系統,但數字技術更迭遠快于監管技術升級,成為制約監管力量發揮的瓶頸,技術監管對于數字經濟監管尚不能實現全覆蓋。另一方面,省內行業監管缺乏對數字技術的充分利用,主要通過舉報、專項行動等方式來履行監管職能,江蘇制定“兩反兩保”行動方案,開展網絡市場監管專項行動,聚焦大數據“殺熟”、直播帶貨虛假宣傳等新型網絡不正當競爭行為加強專項執法,僅在局部實現了在線監測,監管效能達不到預期。
(四)數據信息共享滯后于監管服務需求
當前“信息孤島”“數據壁壘”現象依然比較嚴重,“不愿共享”“不敢共享”“不能共享”的思維給數據采集、共享、開發、使用帶來困擾,更給數字經濟監管帶來信息瓶頸。針對江蘇公共數據共享開放度低、個人信息非法采集和利用、數據交易模式不健全等問題,亟待樹立互聯網共享的大數據思維,強調數據要素價值化,通過信用數據牽線提升監管服務水平。
三、強化數字經濟信用監管的對策建議
(一)堅持法治引領,增強監管力度
強化數字經濟信用監管應從“規則之治”入手,建立健全信用監管制度規則。從形式上看,數字經濟信用監管制度包括法律法規及相關政策文件;從內容上看,包括信用基本元素制度(電子商務信用、個人信用、企業信用、政務信用等)與信用監管運行制度(如信用信息記錄、信用承諾、信用信息公示、信用評價、守信激勵和失信約束、信用主體權益保護等)兩大系統。近年來,江蘇高度重視信用制度建設,相繼出臺《江蘇省關于建立完善守信聯合激勵和失信聯合懲戒制度的實施意見》(2018年)、《省政府辦公廳關于加快推進社會信用體系建設構建以信用為基礎的新型監管機制的實施意見》(2020年)、《江蘇省社會信用條例》(2022年)等一系列法規制度,對信用監管實施和信用主體權益保障進行了明確規定。但是,數字經濟以技術化的方式確定交易中的信用關系,就需要更嚴格的法律制度安排和監管來保護信用主體權益,在吸收各部門原有監管制度功效基礎上,加強數字經濟信用監管頂層制度設計,形成完整的、不沖突的體系架構,切實加大監管力度。當務之急,在《江蘇省數字經濟促進條例(草案)》中明確規定建立健全以信用為基礎的數字經濟市場監管,推進以數據管數據,把信用分級分類監管貫穿創新、生產、經營、投資全過程。
(二)堅持信用共治,挖掘監管深度
數字經濟時代要逐步形成以政府監管為核心、行業自律、平臺治理和社會監督廣泛參與的全方位、多層次、立體化治理體系,以實現對市場主體全生命周期、全產業鏈條、全域全景式信用監管。第一,政府負責數字經濟信用監管制度措施的制定和執行。放松事前監管。清理和調整不適合數字經濟發展的行政許可、資質資格等事項,采用信用承諾和負面清單的方式,制定差異化信用監管政策,為數字經濟創新發展營造寬松環境。創新事中監管。融合數字化手段,推進“互聯網+信用”監管,平衡各類參與主體的數據權益,全面建立數字經濟市場主體完整、準確、動態的信用檔案,構建針對數字經濟活動的標準化、可追溯監管流程,推動監管鏈與供應鏈、產業鏈融合對接,推進行業信用評價和公共信用綜合評價,提高分級分類信用監管效能。加強事后監管。建立健全跨部門、跨層級、跨行業獎懲聯動響應機制,深入推進數字經濟平臺、數據、算法、產權、稅收、環境等方面失信專項治理,實現違法線索互聯、監管標準互通、處理結果互認。第二,行業平臺負責管控數字經濟進入門檻和信用風險。在數字經濟信用監管機制中,應該考慮“政府管平臺、平臺管參與者”模式的可能性,平臺掌握采集市場信息的主動權,能夠平衡準入效率和監測信用風險,通過靈活多樣的價格機制、支付機制、聲譽機制等實施獎懲措施,鼓勵和督促參與主體誠信經營。第三,社會監督要充分運用新技術形成常態長效的運作機制。通過信用門戶網站、微信、公眾號等數字化方式,拓寬信用信息傳播的廣度和深度,使失信反映和表達更加真實、便捷、及時。積極利用社會資源,通過標準準入方式壯大信用服務機構等社會監管力量,確保實質參與、共同行動和高效協同。
(三)堅持數字賦能,提升監管精度
以“數字+信用”的方式將監管由人力密集型轉變為技術密集型,實現線上線下一體化、精準化監管,是解決數字經濟監管問題的重要途徑。第一,深化信用大數據共享應用,提高信用監管精細度。不斷完善信用信息共享平臺,持續推進與部門行業系統互聯互通,優化跨網、跨地域信息共享。建立全省數字經濟信用信息資源目錄體系,打造規模大、價值高、顆粒度細的信用大數據,高效發揮數據要素驅動作用。第二,加強信用大數據深度分析,提高信用監管精準度。加強數字化產業海量數據存儲清洗、分析挖掘、安全隱私保護等關鍵技術攻關。綜合運用信用大數據資源和信息技術手段,深度挖掘數據背后隱藏和關聯的風險信息,建立科學的信用風險分類模型,根據信用風險分類結果采取差異化精準監管。在智慧教育、數字健康、數字養老等重點民生領域設置信用預警和風險提示,實現失信觸發式監管和靶向性治理。第三,構建信用聯合獎懲大格局,提高監管執法精確度。完善全省統一的信用聯合獎懲系統,嵌入“互聯網+監管”、政務服務、公共資源交易以及部門業務系統,實現自動推送信用核查信息、自動匹配獎懲名單、自動嵌入獎懲措施、自動反饋實施情況,確保數字經濟領域失信應查必查、懲戒到位。
(四)堅持信用修復,保持監管溫度
數字經濟發展應持包容審慎監管理念,失信懲戒只是手段,教育激勵才是目的。江蘇建設數字經濟強省,需要構建放管結合、寬嚴相濟、進退有序的數字經濟信用監管新格局。一方面,在江蘇省數字經濟地方立法中明確建立信用修復機制,設置強有力的激勵保障措施,鼓勵大膽試錯,推進數字經濟健康發展。廣東、浙江等地的數字經濟促進條例中均提到建立容錯免責機制,對新技術、新產業、新業態、新模式的監管既有力度也有溫度。另一方面,要健全信用修復機制,細化修復條件,規范修復程序。規范完備的操作程序與法律核心內容具有同等重要的地位。數字經濟高創新性、強滲透性、廣覆蓋性等特點給修復認定和實施帶來困難,需要進一步探索創新與數字經濟相適應的修復制度、技術、流程和限度,不斷增強信用修復的彈性,使懲戒和修復相得益彰。
參考文獻:
[1]唐要家.數字經濟監管體制創新的導向與路徑[J].長白學刊,2021(01):109.
[2]戚聿東,李穎.新經濟與規制改革[J].中國工業經濟,2018(03):11.
[3]胡仙芝,馬長俊.市場信用監管的政府責任及其實現機制[J].中國行政管理,2020(03):40-44.
(作者單位:江蘇省戰略與發展研究中心)
【責任編輯:江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