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素花
(山西省忻州市五縣中醫院,山西 忻州 036200)
痔是普外科常見的肛門或直腸疾病,其中混合痔是痔較為嚴重的類型之一,是指外痔與內痔于同一方位互相貫通融合,致使括約肌間溝消失,并形成一個整體[1]。混合痔具有痔核脫出、反復便血、瘙癢、疼痛、血栓嵌頓、腸管絞窄壞死等癥狀[2],因此如何采取手術或藥物治療混合痔是臨床關注的焦點及難點。傳統超聲刀痔切除術及外剝內扎術是臨床常見的手術術式,均能有效改善混合痔患者的臨床癥狀[3-4]。消痔靈注射液是一種非手術治療形式,治療內痔出血療效較好[5]。中藥熏洗治療具有抗炎消腫、減輕混合痔術后傷口疼痛及加速創面愈合的作用[6]。本研究將中藥熏洗聯合消痔靈注射液、小切口外剝內扎術治療混合痔,取得了較好效果,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9年3月至2020年2月忻州市五縣中醫院收治的132例混合痔患者,按照隨機數字表法分為對照組與觀察組,每組66例。對照組男38例,女28例;年齡37~71歲,平均(57.55±3.00)歲;病程2~10年,平均(4.60±1.55)年。觀察組男35例,女31例;年齡39~70歲,平均(57.25±3.25)歲;病程2~11年,平均(4.72±1.42)年。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本研究經醫院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審批號:20181104-2)。
1.2 納入標準 符合?痔臨床診治指南?中的相關診斷標準:有不良生活和飲食習慣,癥見腫脹、出血、瘙癢和肛門不適等,經直腸指診和肛門鏡檢查確診[7];血尿糞常規、凝血功能無異常,存在肛門異物感及墜脹感,伴有局部瘙癢及分泌物;對手術及研究藥物無禁忌;患者均簽署知情同意書。
1.3 排除標準 既往有外傷史、肛門手術史者,合并甲狀腺功能亢進、糖尿病者;合并嚴重心、肝、肺、腎臟器功能障礙或腸道特異性感染者。
2.1 對照組 采用小切口外剝內扎術聯合消痔靈注射液治療。①小切口外剝內扎術:患者取截石體位,采取局部麻醉,充分顯露混合痔后,使用組織鉗夾住肛門近痔核的皮膚部分,并將其向外牽引,隨后使用彎血鉗將內痔基底夾住,予以貫穿縫合結扎,使用皮鉗夾住外痔核,做一狹長切口(柳葉形狀),并牽引兩側皮膚,對外痔組織及靜脈叢進行剝離,并將部分內痔痔核及剩余結扎線剪除。術后控制排便,注意飲食清潔、臥床休息,靜脈滴注抗生素及口服止痛藥等治療。②消痔靈注射液:直腸下端及肛管行常規消毒后,采用四步注射法在痔核區域內注射比例為1∶1的0.25%利多卡因注射液(山西晉新雙鶴藥業有限責任公司,國藥準字H 11022295,每支裝5 m L∶0.1g)與消痔靈注射液[吉林省集安益盛藥業股份有限公司,國藥準字Z 22026175,每支裝10m L∶0.4g(硫酸鋁鉀)]混合液。持續治療10d。
2.2 觀察組 在對照組治療基礎上聯合中藥熏洗治療。藥物組成:墨旱蓮50g,磨盤草50g,地桃花50g,升麻20g,紅花20g,紫花地丁30g,五倍子30g,白芷15g,苦參15g,兩面針15g,功勞木30g,冰片10g。中藥用1000m L水煎煮,煎至每袋200m L。術后第1日開始熏洗,熏洗前將中藥兌水至2000m L,加熱,先熏洗肛門處15min,待溫度冷卻至40℃左右后坐浴15min,每日2次。持續治療10d。
3.1 觀察指標 ①肛門疼痛評分。采用視覺模擬評分法(VAS)評估兩組患者治療前后肛門疼痛程度。畫一條長10cm的粗線,分別于兩端標注無痛(0)和劇烈疼痛(10)字樣,根據患者感受程度,在直線上相應部位做記號,從無痛端至記號間的距離即為疼痛評分分數。VAS評分越高,表明疼痛越劇烈。②肛門水腫評分。根據文獻[8]采用3分法評估兩組患者治療前后水腫情況。無水腫,計為0分,輕微隆起且有皮紋存在,計為1分;中度隆起且皮紋不顯著,計為2分;重度隆起且可見皮膚發亮,計為3分。③肛門墜脹評分。根據文獻[9]采用6分法評估肛門墜脹情況。無墜脹,計為0分;墜脹感較輕,計為2分;墜脹感明顯,計為4分;墜脹感明顯,對休息和工作產生影響,計為6分。④并發癥發生率。比較兩組患者術后皮贅殘留、肛門狹窄、尿潴留和切口感染等并發癥發生率。⑤臨床療效。
3.2 療效評定標準 根據術后兩組患者疼痛、墜脹、出血評分及?中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10]制定臨床療效評價標準。痊愈:患者無脹痛感,創面基本愈合未有感染,肛緣水腫全部消失;好轉:患者脹痛感顯著減輕、創面偶有少量分泌物,肛緣水腫顯著緩解;無效:患者臨床癥狀或體征未改善或較前加重。總有效率=(痊愈例數+好轉例數)/總例數×100%。
3.3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20.0統計軟件處理數據。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例(%)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表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3.4 結果
(1)臨床療效比較 觀察組總有效率為95.45%(63/66),高于對照組的84.85%(56/66),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混合痔患者臨床療效比較
(2)肛門水腫、疼痛及墜脹評分比較 治療前,兩組患者肛門水腫、疼痛及墜脹評分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兩組患者肛門水腫、疼痛及墜脹評分均顯著低于治療前(P<0.05),且觀察組低于對照組(P<0.05)。見表2。
表2 兩組混合痔患者治療前后肛門水腫、疼痛及墜脹評分比較(分,±s)
表2 兩組混合痔患者治療前后肛門水腫、疼痛及墜脹評分比較(分,±s)
注:與本組治療前比較,△P<0.05;與對照組治療后比較,▲P<0.05。
組別 例數 時間 肛門水腫評分 肛門疼痛評分 肛門墜脹評分觀察組 66 治療前 2.20±0.64 6.50±1.44 4.70±0.89治療后 1.08±0.24△▲ 2.88±0.84△▲ 2.22±0.42△▲對照組 66 治療前 2.22±0.61 6.62±1.31 4.78±0.80治療后 1.39±0.32△ 3.39±1.02△ 2.90±0.65△
(3)并發癥發生率比較 觀察組并發癥發生率為3.03%(2/66),明顯低于對照組的12.12%(8/66),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兩組混合痔患者術后并發癥發生率比較
混合痔屬于常見肛門疾病,臨床治療難度較大,尤其是環狀混合痔。手術是目前臨床治療混合痔的首選方式,其中外剝內扎術是經典術式,該術式雖能將痔切除,但術后較易引起肛門狹窄或感覺消失,少數患者出現瓣膜過度移位,懸吊結構破壞,甚至發生靜脈叢淤血[11]。鑒于此,臨床在實施手術治療方案時,尋找積極有效的術后治療措施,對提高混合痔治療效果及降低并發癥發生率具有重要作用。
消痔靈注射液是由五倍子和明礬組成的中成藥,能有效收縮痔血管,促使痔核萎縮[12]。同時該藥注射后可在血管壁內產生無菌性炎癥,促使局部產生輕中度纖維化,加速痔核萎縮,減少并發癥發生[13]。?黃帝內經?云:“因而飽食,筋脈橫解,腸澼為痔。”?外科正宗?記載:“夫痔者,乃素積濕熱……以致濁氣瘀血流注肛門。”中醫認為,混合痔術后氣滯血瘀、經絡受損,邪毒滯留,濕熱未盡,故治療應予以清熱解毒、止血止痛、收斂祛濕及消腫化瘀之法。中醫外治療法臨床理論及經驗豐富,治療痔疾效果突出。中藥煎劑熏洗可有效減輕肛門創面疼痛感,屬于中醫“浸漬法”“熏法”范疇,依靠熱力與藥力作用可使氣血暢通,經湯劑淋洗可清潔瘡口,有效清除創面分泌物、病菌及有害介質;同時溫蒸汽可疏通經絡血管,加速藥物吸收,熏洗可使藥物直達創面,提高創面藥物濃度,更好地發揮消腫生肌和止痛消炎等作用。研究發現,中藥熏洗分期辨證可有效加速混合痔術后創面愈合,且治療安全性較高[14]。本研究所選熏洗中藥中,墨旱蓮涼血止血,磨盤草可疏風消腫、清熱解毒,地桃花利濕祛風,升麻發表透疹、清熱解毒,紅花祛瘀止痛、通經活血,紫花地丁涼血消腫,五倍子收斂固脫、澀腸解毒,白芷祛風散濕、生肌排膿,苦參殺蟲利尿、清熱除濕,兩面針消腫鎮痛、活血散瘀,功勞木清熱解毒,冰片止痛消腫、消瘀解毒。諸藥合用,共奏收斂止血、止痛消腫、散瘀軟堅、清熱解毒等功效。現代藥理研究表明,地桃花提取物能較好地抑制早期炎性水腫及纖維組織增生[15];墨旱蓮能抑菌抗炎,調節免疫[16];五倍子所含的鞣酸能使黏膜、皮膚、潰瘍面的蛋白凝固,而發揮減輕炎癥、收斂止血等作用[17]。本研究發現,混合痔在外剝內扎術及注射消痔靈注射液基礎上,采用中藥熏洗更有助于提高治療效果、改善臨床癥狀及減輕術后水腫和疼痛感。
本研究結果顯示,治療后,觀察組治療總有效率高于對照組(P<0.05);兩組患者肛門水腫、疼痛及墜脹評分均低于治療前(P<0.05),且觀察組低于對照組(P<0.05);觀察組并發癥發生率低于對照組(P<0.05),提示中藥熏洗聯合消痔靈注射液、外剝內扎術治療混合痔療效較佳,能有效減輕患者肛門水腫、疼痛及墜脹癥狀,降低術后并發癥發生率。本研究納入患者數量偏少,臨床療效、癥狀及疼痛評分存在一定主觀性,收集數據及研究結果可能存在誤差,因此后續需進一步進行大樣本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