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小苑
(華中科技大學協和深圳醫院,廣東 深圳 518052)
肺炎是指由眾多種病原體和其他因素所致的一種肺部炎性疾病,在3歲以內嬰幼兒中較為多見,該病是導致小兒死亡的重要原因之一[1]。肺炎患兒臨床特征為氣喘、體溫明顯升高、咳嗽、張口抬肩等,全年各時間段均可發病,但春冬季節發病率較高。兒童由于免疫系統功能未發育完全,輕微呼吸道感染也會引發肺炎。肺炎患兒若未得到及時治療和護理,病情易反復發作,可引發較多并發癥,如肺大皰、膿胸等,甚至出現呼吸衰竭、心力衰竭等危及患兒生命[2]。臨床護理路徑屬于一種新型護理模式,能針對特定的患者群體,對時間、診斷、檢查、治療、飲食、活動及教育等多個護理手段做好相應安排工作,同時有計劃、預見性開展護理。研究顯示,將臨床護理路徑實施到肺炎患兒的護理中能提升其療效,減少并發癥發生[3]。為此,本研究觀察給予肺炎患兒臨床護理路徑的護理效果,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將2019年1—12月華中科技大學協和深圳醫院收治的肺炎患兒78例,按隨機數字表法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每組39例。對照組男22例,女17例,年齡1~5歲,平均(3.14±0.68)歲;病程1~7d,平均(3.78±1.15)d;體溫38.2~39.8℃,平均(38.90±0.24)℃;白細胞計數(11.38~13.25)×109/L,平均(12.14±0.36)×109/L。觀察組男23例,女16例;年齡1~6歲,平均(3.20±0.72)歲;病程1~6d,平均(3.80±1.04)d;體溫38.4~39.9℃,平均(38.86±0.35)℃;白細胞計數(11.45~13.68)×109/L,平均(12.20±0.35)×109/L。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經醫院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倫理研究注冊備案號:I R B-2017-289)。
1.2 診斷標準 參考?實用兒科學?中有關肺炎的診斷標準:存在程度不一的咳嗽、發熱及呼吸急促癥狀,聽診肺部伴隨濕啰音,肺部影像學存在肺炎病灶[4]。
1.3 納入標準 符合上述診斷標準;年齡1~6歲;臨床資料完整。
1.4 排除標準 肝、腎、心等重要臟器存在嚴重疾病者;早產兒;呼吸道系統存在除肺炎外的其他疾病者;凝血功能存在障礙者;中途退出或者拒絕參與研究者。
2.1 對照組 對照組予以常規護理。具體內容:①環境護理:維持病房整潔、安靜,且陽光充足,室內溫度在18~20℃,濕度控制在50%~60%,定期開窗通風。②病情觀察:及時為患兒叩背排痰,密切關注其病情改變,如是否存在呼吸困難、發紺、煩躁不安、四肢冰冷、皮膚蒼白、冷汗、嗜睡、水腫或腹脹、驚厥及昏迷等癥狀,存在上述癥狀需及時通報醫生,對于病情嚴重者需做好急救準備,以確保其生命安全。③輸液護理:輸液時需要對輸液速度進行合理控制,以免產生電解質紊亂現象,同時加強患兒的體溫監測,存在發熱時需及時予以物理降溫。④口腔護理:做好患兒的口腔護理,協助其刷牙及漱口等,以防出現交叉感染。⑤飲食護理:飲食上需要指導家長給患兒攝入清淡易消化食物,同時做好蛋白質補充以維持機體能量消耗,多攝入富含維生素的新鮮蔬菜和水果等。⑥健康指導:給患兒家屬宣教疾病有關知識,告知其注意維持患兒呼吸道暢通,掌握正確降溫方法,指導家長給患兒合理喂養和用藥,同時做好患兒的保暖工作,及時給患兒加減衣物,定期開展體檢,按時進行預防接種等。干預14d。
2.2 觀察組 觀察組依據臨床護理路徑開展護理,由責任護士給患兒和其家屬分發臨床護理路徑表,同時結合表中內容向患兒家屬做好詳細講解工作,后嚴格依據表中內容嚴格開展護理。具體內容:①入院當日:做好入院手續辦理和床位安排,向家長講解住院制度和探視制度,說明疾病發生原因、進展可能、預后與轉歸情況,獲取家長支持與認可。對存在明顯哭鬧患兒,需要先安撫,對于安撫無效者予以合理鎮靜,避免其因持續哭鬧造成能量過度消耗。采集患兒的血液、尿液及糞便標本開展實驗室檢查。維持室內整潔與空氣清新流通,冬季每日需3~4次開窗通風,單次時間在15~20min,維持室內溫濕度合理。開放靜脈通道,遵循醫囑開展補液處理和抗感染治療。妥善安置患兒體位,將其頭部偏向一側,以防產生反流或誤吸,維持其呼吸道暢通。在必要情況下開展吸氧,結合患兒年齡及臉型等給予面罩吸氧。指導同時示范有效咳嗽方法,加強體位更換,幫助患兒翻身、叩背排痰,對痰液多、咳嗽無力者應開展吸痰,同時遵醫囑加用止咳祛痰劑。確保患兒攝入水分充足,以降低分泌物黏稠度。②入院2~4d:加強基礎護理,做好體溫監測;鼓勵患兒增加飲水量,堅持少食多餐原則。予以腸外營養確保熱量,對患兒的活動量進行限制,降低其消耗量。對于大量出汗者需及時更換衣物,同時做好保暖。對于高熱者開展物理降溫,30min后復測體溫;遵醫囑加用退熱藥,做好療效和不良反應觀察,以防體溫驟降造成患兒虛脫。維持口腔清潔,年長兒可多漱口,而年幼兒則應多喝水,在口唇干燥時能涂抹適量唇膏,遵醫囑加用抗生素。指導家屬掌握高熱驚厥識別方法,患兒產生煩躁、表情呆滯、四肢抽動等癥狀需要及時報告和處理。③入院5~9d:家屬能正確予以喂養,不斷減少腸外的營養用量,做好病情判斷,待各項癥狀消失、臨床檢查無異常后可停止使用抗生素。④入院10d到出院:飲食正常后,進行2~3d的觀察,無陽性體征者則開展出院健康宣教,告知家長出院后的有關注意事項,如避免攜患兒至人群聚集地方和公共場所等,以防產生交叉感染;給家長說明疾病復發預防方法,若存在異常應及時回院復診;告知家長有疑問能及時尋求醫護人員幫助,并協助其做好出院手續辦理。干預14d。
3.1 觀察指標 ①觀察兩組患者體溫恢復時間、血常規恢復時間、濕啰音消失時間及住院時間,并統計兩組膿胸、呼吸衰竭及心力衰竭等并發癥發生情況。②臨床療效。
3.2 療效評定標準 顯效:癥狀和體征全部消失,同時X線片未觀察到肺炎病灶;好轉:癥狀和體征明顯改善,同時X線片觀察到肺炎病灶部分吸收;無效:癥狀和體征均無任何改善或加重,同時肺部點片狀影依舊存在[5]。總有效率=(顯效例數+好轉例數)/總例數×100%。
3.3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22.0統計軟件處理數據。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例(%)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表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3.4 結果
(1)臨床療效比較 觀察組總有效率為97.44%(38/39),高于對照組的79.49%(31/39),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肺炎患兒臨床療效比較[例(%)]
(2)臨床指標比較 觀察組體溫恢復時間、血常規恢復時間、濕啰音消失時間及住院時間均短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肺炎患兒臨床指標比較(d,±s)

表2 兩組肺炎患兒臨床指標比較(d,±s)
注:與對照組比較,▲P<0.05。
組別 例數 體溫恢復時間 血常規恢復時間 濕啰音消失時間 住院時間觀察組 39 2.36±0.70 1.65±0.40 3.02±0.7413.26±2.85▲對照組 39 3.84±0.68 2.35±0.54 4.96±1.2815.12±2.76
(3)并發癥發生情況比較 觀察組并發癥總發生率為2.56%(1/39),高于對照組的20.51%(8/39),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兩組肺炎患兒并發癥情況比較[例(%)]
小兒肺炎屬于臨床常見病,臨床表現包含咳嗽及膿痰等,該病發生和病原體感染、過敏反應和呼吸過程中的不良成分入侵等有關,未及時予以治療能導致呼吸困難、肺氣腫和心力衰竭等一系列并發癥。肺炎患兒的免疫力較差,對病毒的抵抗能力較低,病情易反復發作,會進一步增加其痛苦。因此,治療期間予以良好護理干預,對減少疾病反復發作和并發癥發生具有重要意義。
臨床護理路徑屬于近年來臨床應用較多的護理模式之一,特點是將患者的入院時間當作橫軸,同時將護理內容當作縱軸,制訂護理方案。制訂的護理方案具備有序性及直觀性特點,能使護士清晰掌握每日護理內容,進而避免開展護理工作時的重復性及盲目性[6]。趙芳[7]發現,予以肺炎患兒臨床路徑護理能提升臨床療效和家屬滿意度。朱翠敏等[8]對78例肺炎患兒開展研究,對照組(39例)予以常規護理,觀察組(39例)予以臨床路徑護理,結果顯示,觀察組治療總有效率為94.80%,高于對照組的81.80%(P<0.05),與本研究結果一致。本研究結果發現,觀察組治療總有效率高于對照組(P<0.05),同時觀察組體溫恢復時間、血常規恢復時間、濕啰音消失時間及住院時間均短于對照組(P<0.05),并發癥總發生率低于對照組(P<0.05),說明觀察組護理方法效果更佳,能改善患兒各項癥狀,減少并發癥,促進其康復。考慮原因可能是以往開展常規護理時僅為護士圍繞基礎措施被動開展護理操作,不能有效調動其工作的積極性和責任心,使護理措施流于形式,護理質量整體不佳。本研究觀察組經臨床護理路徑開展護理,由專業護士通過表格形式按時間給患兒提供有效照顧和治療,整個過程中由護士負責管理、設計和協調家屬參加宣教,同時促進護理路徑實施、評價及修正不足,于時間、方法及內容上要求更為嚴格,各班次護士嚴格依據當日路徑內容開展護理,能提升護理工作質量及效率。此外,臨床護理路徑有助于培養起護士評價護理效果的獨立判斷能力及決策能力,協助護士學習及運用健康知識,充分滿足患兒和家屬對于健康知識需求,有助于護士和患兒和其家屬間交流溝通,增加患兒和家屬對護士的信任感,減少護理糾紛發生。
綜上所述,予以肺炎患兒臨床護理路徑效果確切,能改善患兒臨床癥狀,縮短其住院時間,減少并發癥發生,值得采用。本次研究仍存在一定的不足之處,例如選取的樣本量較少;研究時間較短,且未對兩組患兒開展深入遠期隨訪,還需在未來研究中增加樣本量,延長研究時間,深入分析肺炎患兒臨床護理路徑的遠期效果,得到更為全面的研究結果,更好地指導臨床實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