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瓊 周通 曾海濤 何小麗 吳勝開
(遵義醫科大學第三附屬醫院 遵義市第一人民醫院,貴州 遵義 563000)
目前臨床針對腦卒中后偏癱以康復訓練為主,通過早期的康復訓練有助于改善患者神經功能,減輕肢體障礙程度,但常規的康復訓練較為專業,不易于掌握,導致部分患者肢體功能恢復效果不理想。中醫認為腦卒中后偏癱主因腦絡受淤血阻滯或血溢于脈外,以致大腦氣血運行不暢、氣血榮養不足〔1〕。八段錦為八個連貫動作組成的傳統健身功法,動作簡單易掌握,結合了有氧運動,患者長期練習可促使體內氣機升降,發揮調節臟腑、疏通經絡的效果〔2〕?;邮筋^針是結合了運動與傳統針刺,通過動態針刺使患者整體保持動態平衡,恢復陰平陽秘狀態,從而減輕運動系統損傷,改善患者神經功能〔3〕。本研究探討八段錦聯合互動式頭針對老年腦卒中后偏癱患者康復的影響。
1.1 一般資料 經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前瞻性選擇2018 年6 月至2020 年6 月遵義市第一人民醫院收治的120 例老年腦卒中后偏癱患者作為研究對象,且患者簽署知情同意書。納入標準:①診斷符合《中國急性缺血性腦卒中診治指南2014》〔4〕中缺血性腦卒中診斷標準;②發生腦卒中后偏癱;③腦卒中首次發病,或既往有腦卒中病史,已完全康復;④意識清醒,可配合訓練。排除標準:①合并腦外傷、顱內占位性病變等疾病;②合并冠心病、心肌梗死等嚴重心血管疾??;③存在骨性關節炎、脊柱損傷、關節損傷等導致肢體功能障礙的疾??;④針刺部位存在感染、潰瘍或瘢痕;⑤凝血功能障礙;⑥血壓或血糖控制不穩定。按交替分組法將120 例患者分為兩組,每組60 例。觀察組男36 例,女24 例;年齡60~85 歲,平均年齡(71.64±3.51)歲;偏癱病程1~6 個月,平均病程(2.98±0.71)個月;偏癱部位:左側41例,右側19 例。觀察組男37 例,女23 例;年齡61~84 歲,平均年齡(71.58±3.46)歲;偏癱病程1.5~6.0 個月,平均病程(3.05±0.78)個月;偏癱部位:左側38 例,右側22 例。兩組一般資料比較(P>0.05),有可比性。
1.2 治療方法 ①兩組均接受常規營養神經、活血化瘀等藥物治療,如:靜脈滴注注射用血塞通(哈爾濱珍寶制藥有限公司,國藥準字Z20026437,規格:每支裝200 mg)400 mg +0.9% 氯化鈉注射液250 ml,1 次/d;靜脈滴注奧拉西坦注射液(哈爾濱三聯藥業股份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20060070,規格:5 ml ∶1.0 g)4.0 g+0.9%氯化鈉注射液250 ml,1 次/d;連續治療10~14 d。②常規康復訓練,包括:減重支持系統訓練,減重<自身體重30%~40%,每周訓練5 次;低頻脈沖電刺激,使用低頻脈沖治療儀(KT-90)對上肢、下肢肌群進行治療,頻率設置0.5~5.0 Hz,電流50 mA,每次治療30 min,1 次/d;四肢聯動訓練,使用四肢聯動訓練器(Nust-T4)進行康復治療,指導患者使用健側帶動患側肢體,當患側肌力訓練至3 級時,指導其患側帶動健側肢體進行訓練,每次30 min,1 次/d;連續康復訓練12 w。對照組接受八段錦運動訓練:訓練前放松1~2 min,根據患者具體情況調整訓練強度、速度,訓練內容包括:預備式、雙手托天理三焦、左右開弓似射雕、調理脾胃須單舉、五勞七傷往后瞧、搖頭擺尾去心火、雙手攀足固腎腰、攢拳怒目增氣力、背后七顛百病消;訓練中無須患者做到標準姿勢,指導患者盡量完成動作即可;每次訓練共50 min,每組運動訓練3 次,動作之間休息1 min,每周訓練5 d,連續訓練12 w。觀察組接受八段錦聯合互動式頭針治療,互動式頭針操作步驟:選擇運動前區、平衡區及頂顳前斜線作為針刺穴位,消毒后使用一次性使用無菌針灸針(長春愛康醫療器械有限公司,規格:0.3 mm×40 mm),以15°經頭皮進針至帽狀腱膜下層后,改變進針角度,使針身平行于頭皮,再刺入25~30 mm深度后,以200 次/min 的頻率捻轉4~3 min,每10 min捻轉1 次,共留針30 min,隔日治療1 次;留針同時進行八段錦訓練,訓練內容同對照組;連續治療12 w。
1.3 評價指標 ①治療前、治療12 w 時,采用平衡功能檢測分析儀(河南翔宇醫療設備股份有限公司,型號:XY)測定患者坐位與站立位的平衡功能指標,包括重心移動軌跡總長度、重心單位面積移動軌跡長度、重心擺動平均速度。②治療前、治療12 w時評估患者運動功能、日常生活能力:①根據Fugl-Meyer 運動功能評定量表(FMA)〔5〕評估患者運動功能,包括肌肉的反射活動、反射亢進,關節屈肌協同運動、伸肌協同運動及脫離協同運動的活動等,分為上肢(0~66 分)與下肢(0~34 分)兩項,分值越高運動功能越好;②根據改良Barthel 指數評定量表(MBI)〔6〕評估患者日常生活能力,包括洗澡、穿衣、如廁、修飾、進食、控制大/小便等10 個條目,總分0~100 分,分值越高日常生活能力越好。
1.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23.0 軟件進行t及χ2檢驗。
2.1 平衡功能指標比較 治療前,兩組平衡功能指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12 w時,兩組坐位及站立位重心移動軌跡總長度、重心單位面積移動軌跡長度、重心擺動平均速度顯著低于治療前,且觀察組顯著低于對照組(P<0.05)。見表1。
2.2 肢體功能、日常生活能力比較 治療前,兩組上下肢FMA 評分、MBI 評分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12 w 時,兩組上下肢FMA 評分、MBI 評分高于治療前,且觀察組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坐位、站立位平衡功能及肢體功能、日常生活能力指標比較(,n=60)

表1 兩組坐位、站立位平衡功能及肢體功能、日常生活能力指標比較(,n=60)
與同組治療前比較:1)P<0.05
腦卒中是老年人群中常見的腦血管疾病,致殘率極高,大部分患者會遺留不同程度的后遺癥,如吞咽困難、言語不清或偏癱等,給患者日常生活造成沉重負擔。目前臨床治療腦卒中后偏癱的方式主要包括藥物、康復訓練或中醫理療等方法,其中藥物治療雖然有利于患者神經功能改善,但長期服用可引起失眠、腹瀉等不良反應;而傳統的康復訓練包括四肢聯動訓練、低頻脈沖電刺激、減重支持系統訓練等,雖然在一定程度上能夠恢復患者肢體關節功能,但對于腦卒中后多種功能障礙的改善效果有限。
祖國醫學認為,腦卒中后偏癱類似于“偏枯”范疇,以氣血津液輸布不暢、氣血虛弱為病機,以致筋肉四肢失養、萎縮,出現肢體麻木、肌肉萎縮或半身不遂等病癥,應以活血化瘀、疏通經絡為主治〔7,8〕。八段錦是通過指導患者長期練習8 個對稱流暢的動作,起到改善氣血運行的作用,使患者保持身心放松、平和安靜的狀態,同時能夠促進機體內氣機運化,使患者肢體活動功能增強,促進血液循環至周身,改善患者肢體功能〔9,10〕。八個招式中“雙手托天理三焦”,可對六腑之中的三焦起到疏通效果,有助于水液運行、諸氣通行,從而健利四肢、消除體痛、強勁筋骨;“調理脾胃須單舉”的招式符合治痿獨取陽明的思想,不僅能夠改善患者脾胃功能,也能促進上肢肌肉牽伸、活動;“搖頭擺尾去心火”能消除虛火上炎,減輕交感神經興奮,有利于患者平衡能力的改善〔11,12〕。但由于肢體功能障礙對患者進行八段錦運動造成限制,導致部分患者僅通過八段錦運動,無法有效改善患者肢體功能。
本研究結果說明八段錦聯合互動式頭針對老年腦卒中后偏癱患者進行干預,可改善患者平衡能力。分析原因在于,互動式頭針主要原理為在運動的同時進行針刺,在通過頭針促進氣血運行的同時,指導患者進行八段錦運動,可增強活血化瘀、通絡止痛的效果,并且在針刺患者頭部的同時進行八段錦運動,可反饋性地刺激大腦皮層,促使大腦皮層神經細胞的活性提高,加快周圍神經元的代謝,有利于血管側支循環的重建,從而恢復患者神經功能,改善其平衡能力〔13,14〕。另外,本研究說明八段錦聯合互動式頭針對老年腦卒中后偏癱患者進行干預,可提高患者肢體功能與日常生活能力。與單獨進行八段錦訓練相比,互動式頭針同時配合八段錦運動突出了患者的主動參與性,從整體上起到暢通經脈氣血、調節陰陽平衡的作用〔15〕?;邮筋^針選擇運動前區、平衡區及頂顳前斜線作為針刺穴位,跨越足太陽、足少陽經,同時斜跨多條靜脈,對全身陽脈經氣發揮調節作用,針刺上述穴位能夠調節臟腑、氣血,促使全身氣血通行,改善患者肢體功能〔16〕。其中運動前區、頂顳前斜線是由大腦皮層中央前回投射、主導,平衡區則為小腦半球投射、主導,通過針刺上述穴位,能夠刺激各區域的神經功能,以針刺實用性功能神經,配以主動訓練,能更好地對神經功能起到保護作用,并促進相應區域支配的肢體功能,同時改善局部血液循環,刺激腦神經元、軸突再生〔17,18〕。通過八段錦聯合互動式頭針治療腦卒中后偏癱,可更有效地激活大腦皮層生物學功能,幫助患者肢體功能的恢復,從而提高患者日常生活能力,改善預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