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金鳳 甘偉 陳建梅
廣東省茂名市職業病防治院中醫科 525000
脊柱側彎又被稱為脊柱側凸,一般是指脊柱的三維畸形,如冠狀位及軸位上出現序列異常[1]。而青少年特發性脊柱側彎(AIS)是指脊柱側彎患者年齡低于15 歲的人群[2-3],該類患者一般伴有運動失平衡、本體感受器功能障礙、形體不對稱、三維彎曲及椎體胸廓變形等癥狀,嚴重者可影響患者生長發育,對青少年患者的生理和心理造成雙重影響。目前治療AIS 的方法有手術治療[4-5],手術治療具有有效、廣泛且快速的優點,但由于創傷較大,且因青少年發育不完全其恢復能力較弱,導致該類患者手術后恢復較慢,且并發癥較多,降低其術后生活質量。相關文獻顯示,非手術治療方法主要有矯正器輔助,牽引治療及體操療法等,但其治療依從性普遍較低,導致治療效果差[6-8]。運動療法是一種臨床常用的物理療法,通過低強度的核心力量訓練及韌帶拉伸來降低畸形,預防側凸的方法,被廣泛運用于各類脊柱病癥康復治療。而脊柱定點旋轉復位法是馮天友教授依據傳統中醫正骨方法改進而來[9],通過基于人體脊柱生物力學理論,矯正患者脊柱內外平衡,進而緩解患者病癥。目前關于脊柱定點旋轉復位法聯合運動療法的相關論文較少,基于此,本文對茂名市職業病防治院收治的部分AIS 患者采用脊柱定點旋轉復位法聯合運動療法的治療方式,旨在探究該方法的臨床效果,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9 年4 月至2021 年1 月期間茂名市職業病防治院收治的102 例AIS 患者作為本次研究對象,按入院號進行分組,尾數奇數為對照組(51 例),尾數偶數為研究組(51 例)。對照組男26 例,女25 例;年齡范圍為7~13 歲,年齡(11.33±2.18)歲;病變部位:胸段19 例,胸腰段20 例,下腰段12 例;Cobb 角范圍為5°~20°,Cobb 角(14.27±3.41)°;病程范圍為1~6 個月,病程(3.47±0.26)個月。研究組男27 例,女24 例;年齡范圍為7~14 歲,年齡(11.92±3.23)歲;病變部位:胸段18例,胸腰段22例,下腰段11 例;Cobb 角范圍為6°~19°,Cobb 角(13.85±2.93)°;病程范圍為1~7 個月,病程(3.84±0.31)個月。患者及其家屬知情本次研究對比方案并簽署同意書。納入標準:(1)行脊柱全景片檢查確診;(2)Cobb 角≤20°;(3)年齡>6 歲,<14 歲;(4)溝通能力正常且意識清晰。排除標準:(1)青少年患者Cobb 角>20°;(2)合并心肝腎肺等臟器嚴重衰竭者;(3)其他脊柱疾病患者;(4)在診治前有牽引、佩戴支具等其他治療史的患者;(5)對本次治療方法禁忌者。所有納入病例均符合《赫爾辛基宣言》相關倫理要求,并經茂名市職業病防治院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同意。兩組患者在年齡、性別、病程、Cobb角及病變部位等一般資料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均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兩組AIS 患者采用常規對癥治療方法,如佩戴矯形器等。對照組在此基礎上采用運動療法。(1)活動柔韌性鍛煉,主治醫師指導患者進行頭部活動度訓練、背部韌帶拉伸、貓狗式拉伸及斜方肌拉伸,同時還需進行患者核心力量訓練,如卷腹、平板支撐、瑜伽球等運動;(2)呼吸訓練,指導患者訓練呼8吸8的呼吸模式,吸氣時需上旋骨盆,并夾緊臀部,當旋轉到極限時呼氣并保持穩定,1 次/d,1 次15 min;(3)脊柱側彎專項理療,引導患者正確站姿,增強患者反向牽引,根據患者病情狀況判斷是否加入輔助工具,并選取合適訓練姿勢,對患者進行步態訓練、單/多關節訓練、重心調整及體軸調整等,2 次/d,1 次15 min。對患者的日常生活姿勢進行調整,預防脊柱側彎進展。研究組在對照組基礎上聯合脊柱定點旋轉復位療法,具體方法,馮氏脊柱定點旋轉復位手法干預[19],將患者的左(右)手掌根頂住患椎偏歪的棘突,向對側用力推按,目的為將偏歪棘突撥正,右(左)手扶持患者軀體,使脊柱逐漸屈曲,并向棘突偏歪一側側彎的情況下作順時針或逆時針方向旋轉,兩手協同動作,每周1次,1次20 min。兩組患者均連續治療90 d。
1.3 觀察指標 (1)對比兩組AIS 患者治療前后的Cobb 角。治療前后對兩組患者行脊柱正位X 射線拍照,測量并記錄其Cobb角。(2)對比兩組AIS患者治療前后的疼痛程度。采用視覺模擬評分法(VAS)評估其治療前后的疼痛程度,分值0~10 分,分值越低說明疼痛越輕。(3)對比兩組AIS 患者的治療效果。療效標準[10]:脊柱側彎消失,且生理彎曲正常,Cobb 角角度<3°,X 射線影像照片表現為側彎畸形消失,脊柱功能正常為顯著有效;脊柱側彎及生理彎曲明顯改善,X 射線影像照片表現為側彎畸形顯著改善,Cobb角角度明顯變小,脊柱功能明顯恢復為一般有效;脊柱側彎不變或加大,脊柱功能無變化,Cobb 角角度無變化,X 射線影像照片表現為側彎畸形存在為無效。總有效率=(顯著有效例數+一般有效例數)/總例數×100%。(4)對比兩組AIS 患者治療前后的生活質量。采用脊柱側彎研究會制定的問卷(SRS-22)對其進行生活質量評價,該量表共5個維度(功能活動、疼痛、自我形象、心理健康及治療滿意度),22個項目,每個項目1~5 分,總分110 分,分數越高說明其生活質量越好。
1.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 24.0 軟件進行統計學分析,符合正態分布的計量資料采用(±s)表示,兩組間比較采用獨立樣本t檢驗,計數資料采用例(%)表示,行χ2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AIS 患者治療前后Cobb 角比較 治療前,兩組AIS 患者Cobb 角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研究組Cobb 角明顯小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青少年特發性脊柱側彎患者治療前后Cobb角比較(°,±s)

表1 兩組青少年特發性脊柱側彎患者治療前后Cobb角比較(°,±s)
注:兩組青少年特發性脊柱側彎患者采用常規對癥治療方法,對照組在此基礎上采用運動療法,研究組在對照組基礎上聯合脊柱定點旋轉復位療法
2.2 兩組AIS 患者治療前后疼痛程度比較 治療前,兩組AIS患者VAS評分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研究組VAS評分顯著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青少年特發性脊柱側彎患者治療前后VAS評分比較(分,±s)

表2 兩組青少年特發性脊柱側彎患者治療前后VAS評分比較(分,±s)
注:兩組青少年特發性脊柱側彎患者采用常規對癥治療方法,對照組在此基礎上采用運動療法,研究組在對照組基礎上聯合脊柱定點旋轉復位療法;VAS為視覺模擬評分法
2.3 兩組AIS患者治療效果比較 研究組治療總有效率為88.24%(45/51),高于對照組62.75%(32/51),差異有統計學意義(χ2=8.955,P<0.05),見表3。

表3 兩組青少年特發性脊柱側彎患者治療效果比較[例(%)]
2.4 兩組AIS 患者治療前后生活質量比較 治療前,兩組AIS 患者SRS-22 各項評分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均P>0.05);治療后,研究組功能活動、疼痛、自我形象、心理健康及治療滿意度評分均明顯優于對照組,且研究組總分(22.59±1.93)分,明顯高于對照組(20.64±1.86)分,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均P<0.05)。見表4。
表4 兩組青少年特發性脊柱側彎患者治療前后生活質量評分比較(分,±s)

表4 兩組青少年特發性脊柱側彎患者治療前后生活質量評分比較(分,±s)
注:兩組青少年特發性脊柱側彎患者采用常規對癥治療方法,對照組在此基礎上采用運動療法,研究組在對照組基礎上聯合脊柱定點旋轉復位療法
AIS 是指年齡<15 歲的青少年脊柱一個或數個節段在冠狀面上偏離身體中線向側方彎曲,形成一個帶有弧度的脊柱畸形[11-12],是危害青少年生長發育的常見脊柱疾病。據世界衛生組織(WHO)近年的調查顯示,AIS 的發病率逐年攀升,且以輕度AIS 為主,若不及時進行治療干預,當青少年開始第2次發育時,Cobb 角度會隨之加劇,造成脊柱嚴重變形影響青少年心肺功能,心理健康及生活質量等[13-14]。由于手術治療創面較大,對青少年的心理及生理都會造成影響,且手術治療可造成患者巨大的創傷,加之術后內固定物的留置,給青少年的身高發育帶來了嚴重的負面影響[15-16]。因此針對輕、中度的患者應減少其手術概率,所以尋求一個簡單、安全有效的非手術方法是具有研究意義的[17]。國外研究顯示,在避免AIS 患者脊柱側彎病情的進展中,運動療法可能比電刺激,牽引訓練更加有效[18]。而馮天友教授的脊柱定點旋轉復位法可有效改善患者脊柱異常狀態[19],故選取本單位診斷的AIS 患者為研究對象,對其采取脊柱定點旋轉復位法結合運動療法。
本文研究結果顯示,治療前,兩組AIS患者Cobb角角度及VAS 評分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均P>0.05);治療后,研究組Cobb 角角度及VAS 評分明顯小于對照組,這表明脊柱定點旋轉復位法結合運動療法應用于AIS 患者可有效緩解其脊柱側彎程度及疼痛程度。這可能是由于運動療法通過對患者的日常生活行為姿勢、呼吸訓練及自我矯正等進行干預,穩定患者發育期側凸曲線,通過減輕患者繼發性肌肉不平衡改善呼吸功能,同時加之脊柱定點旋轉復位手法,通過改良的正骨手法調整患者后關節的穩定性[20],改善脊柱側凸,最大程度改善了脊柱畸形,使患者的Cobb 角角度得到減輕。同時研究結果還顯示,研究組治療總有效率 為88.24%(45/51),高于對照組62.75%(32/51),且SRS-22 量表總分比較中,研究組各項指標均優于對照組;這表明脊柱定點旋轉復位法結合運動療法應用于AIS 患者可提高其治療效果,改善預后生活質量。脊柱定點旋轉復位法對AIS 患者的脊柱彎曲關節進行正骨,通過對脊柱周圍的軟組織進行松懈,矯正脊柱側彎處,同時對基于脊柱的運動學特征進行正骨,加之運動療法對其核心力量的加強,改善背部肌肉群,兩者結合既治筋又治骨,治骨同時也兼顧理筋。
綜上所述,對AIS 患者采取脊柱定點旋轉復位法結合運動療法可有效改善患者Cobb 角角度,降低患者疼痛程度,有效提高治療效果及預后生活質量,值得臨床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