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世貴,許如意
(西南醫科大學附屬中醫醫院骨傷科,四川 瀘州 646600)
骨科軟組織損傷以劇烈疼痛、肢體活動障礙為主要臨床表現,在患者創傷恢復期間受到多因素影響,導致其創面愈合質量和效果不佳,繼而導致恢復時間延遲,無法取得理想療效。隨著近年來人們對自身美觀要求的提升,患者愈發關注治療后的皮膚愈合質量,若療效不佳,將會增加患者創面發生反復感染事件的可能性,進而引發較大瘢痕形成,嚴重影響創傷皮膚美觀度。負壓封閉引流技術(VSD)是一種新技術,目前在臨床上被廣泛應用于軟組織缺損疾病治療中,可防范血液循環堵塞問題,并可維持負壓效果,強化對局部抗感染作用,但對于較為復雜的創面,單純的VSD治療時間較長,會影響后續的治療[1]。重組人表皮生長因子主要作用于人體內的表皮生長因子,該因子可促進組織生長,運用重組人表皮生長因子治療軟組織損傷患者可縮短創面愈合時間,實現修復創面的目的[2]。但目前關于重組人表皮生長因子聯合VSD治療軟組織損傷的研究尚少。基于此,本研究針對重組人表皮生長因子聯合VSD對軟組織損傷患者創面愈合質量的影響,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回顧性分析2019年6月至2021年6月西南醫科大學附屬中醫醫院收治的80例軟組織損傷患者的臨床資料,根據治療方法的不同將患者分為單一組(40例)和聯合組(40例)。單一組中男、女患者分別為24、16例;年齡20~81歲,平均(50.69±15.68)歲;創傷部位:四肢27例,腰骶部13例。聯合組中男、女患者分別為25、15例;年齡19~80歲,平均(50.62±15.53)歲;創傷部位:四肢24例,腰骶部16例。兩組患者一般資料經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 0.05),組間具有可比性。納入標準:符合《骨科軟組織損傷診療》[3]中的診斷標準者;因創傷導致皮膚缺損者;各項生命體征平穩者等。排除標準:合并胃腸和免疫系統疾病者;合并凝血功能障礙或對創面愈合產生影響的血液系統疾病者;合并缺氧性疾病或有感染風險者;創面有骨外漏或肌腱外漏需手術者等。本研究經西南醫科大學附屬中醫醫院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
1.2 治療方法 入院后兩組患者均接受常規方法治療,加強生命體征監測,及時對電解質溶液等進行補充,預防代謝、酸堿平衡紊亂。在此基礎上,單一組患者應用VSD治療,采取生理鹽水徹底沖洗創面,覆蓋與創面大小適宜的敷料,以達到可完全覆蓋的目的,運用半透明薄膜對敷料封閉后,開展連續負壓引流。在進行引流期間,需檢查引流管漏氣、阻塞情況,依據創面情況決定敷料更換時間。聯合組患者在單一組的基礎上聯合外用重組人表皮生長因子(上海昊海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國藥準字S20010094,規格:2萬IU/支)沖洗創面,于每日早晚將負壓引流狀態解除,于放置負壓封閉裝置內的沖洗管中注入1支重組人表皮生長因子進行沖洗,沖洗20 min后,再關閉引流管,恢復負壓狀態,2次/d。兩組患者均治療7 d。
1.3 觀察指標 ①臨床療效和創面愈合質量:根據《骨科軟組織損傷診療》[3]中的療效評定標準,其中顯效為創面皮膚組織全部存活,肉芽生長良好,創面愈合,皮膚平整,美容度良好;有效為創面皮膚組織大部分存活,肉芽生長狀態較好,創面愈合范圍較廣,皮膚表現為相對平整的情況,美容度較好;無效為創面皮膚組織存活較少,未見創面有愈合的情況,美容度較差。總有效率=顯效率+有效率。創面愈合質量:比較兩組患者治療后創面愈合質量,其中甲級為經觀察創面愈合良好,無不良反應發生;乙級為創面炎癥感染明顯,且有疼痛、紅腫等不良癥狀,未出現化膿現象;丙級為創面部位存在化膿問題,需切開引流[4]。②疼痛與創面面積。采用視覺模擬疼痛量表(VAS)[5]評分對兩組患者治療前后疼痛情況進行比較,VAS評分分值范圍為0~10分,分值越低表明患者疼痛感越輕;觀察并記錄兩組患者創面面積變化情況。③瘢痕評分。參考溫哥華瘢痕評定量表[6]對瘢痕柔軟度(5分)、血管分布(3分)、厚度(4分)及色澤(3分)進行評估,分數越高表示患者瘢痕越嚴重。④血清學指標。分別于治療前后采集兩組患者空腹狀態下靜脈血3 mL,一部分血液樣本采用血細胞分析儀檢測中性粒細胞百分比(NEUT%)、白細胞計數(WBC)水平;另一部分血液樣本以3 000 r/min的轉速離心10 min后取血清,采用全自動生化分析儀檢測血清C-反應蛋白(CRP)水平。
1.4 統計學方法 應用SPSS 22.0統計軟件分析數據,計量資料與計數資料分別以(±s)、[例(%)]表示,兩組間比較分別采用t、χ2檢驗。以P< 0.05表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臨床療效和創面愈合質量 治療后聯合組患者臨床總有效率和甲級創面愈合率均顯著高于單一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均P< 0.05);乙級、丙級創面愈合率均低于單一組,但組間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均P> 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臨床療效和創面愈合質量比較[例(%)]
2.2 VAS評分和創面面積 與治療前比,治療后兩組患者VAS評分顯著降低,且聯合組顯著低于單一組;創面面積顯著縮小,且聯合組顯著小于單一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均P< 0.05),見表 2。
表2 兩組患者VAS評分和創面面積比較(?±s)

表2 兩組患者VAS評分和創面面積比較(?±s)
注:與治療前比,*P < 0.05。VAS:視覺模擬疼痛量表。
組別 例數VAS評分(分) 創面面積(cm2)治療前 治療后 治療前 治療后單一組 40 8.05±0.57 3.86±0.65* 116.27±23.32 16.86±0.95*聯合組 40 8.03±0.56 2.65±0.42* 116.35±22.81 9.05±0.75*t值 0.158 9.889 0.016 40.810 P值 >0.05 <0.05 >0.05 <0.05
2.3 瘢痕評分 聯合組患者柔軟度、血管分布、厚度及色澤各項瘢痕評分均顯著低于單一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均P< 0.05),見表 3。
表3 兩組患者瘢痕評分比較(?±s?, 分)

表3 兩組患者瘢痕評分比較(?±s?, 分)
注:與治療前比,*P < 0.05。
組別 例數 柔軟度 血管分布 厚度 色澤單一組 40 1.63±0.27*1.51±0.29*0.96±0.23*1.38±0.22*聯合組 40 1.02±0.18*0.88±0.19*0.59±0.19*0.79±0.21*t值 11.889 11.493 7.844 12.269 P值 <0.05 <0.05 <0.05 <0.05
2.4 WBC、NEUT%、CRP水平 與治療前相比,治療后兩組患者WBC、NEUT%、血清CRP水平均顯著降低,且聯合組顯著低于單一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均P< 0.05),見表4。
表4 兩組患者WBC、NEUT%、CRP水平比較(?±s)

表4 兩組患者WBC、NEUT%、CRP水平比較(?±s)
注:與治療前比,*P < 0.05。WBC:白細胞計數;NEUT%:中性粒細胞百分比;CRP:C-反應蛋白。
組別 例數 WBC(×109/L) NEUT%(%) CRP(mg/L)治療前 治療后 治療前 治療后 治療前 治療后單一組 40 11.98±0.38 10.12±0.42* 69.24±10.38 60.02±1.92* 45.08±3.88 40.08±1.75*聯合組 40 11.96±0.35 8.18±0.62* 69.43±10.42 54.13±1.45* 45.75±4.18 34.09±1.02*t值 0.245 16.384 0.082 15.483 0.743 18.703 P值 >0.05 <0.05 >0.05 <0.05 >0.05 <0.05
骨科軟組織損傷較為常見,而在創傷恢復過程中存在較多影響因素,對創面愈合質量產生一定影響。有報道指出,將VSD運用于軟組織缺損、切口感染等疾病治療中,可促進創面有效縮小,療效顯著[7]。VSD可對創面開展清潔工作,利于創面保持干燥,并加快損傷組織愈合速度。但隨著VSD應用漸趨廣泛,其缺陷逐漸凸顯,一些患者創面皮膚愈合效果和美觀度并不理想。
重組人表皮生長因子是新型生物制劑,對于創面細胞生成具有促進作用,并可促進上皮細胞和纖維細胞增殖,從而促進真皮細胞角質化和表皮的再生,加快創面愈合,縮短愈合時間,減輕疼痛程度,防止瘢痕的產生。重組人表皮生長因子與VSD聯合使用更可促進組織功能和結構的恢復,提高創面愈合的質量[8]。本研究結果顯示,治療后聯合組患者臨床總有效率和甲級創面愈合率均顯著高于單一組,VAS評分、柔軟度、血管分布、厚度及色澤各項瘢痕評分均顯著低于單一組,創面面積顯著小于單一組,提示重組人表皮生長因子聯合VSD治療軟組織損傷患者,可提高其臨床療效和創面愈合質量,減少疼痛、縮小創面面積及減少瘢痕的產生,治療效果顯著。
研究顯示,皮膚軟組織缺損患者的炎性因子水平普遍較高,因而臨床多通過檢測患者機體炎性因子水平對其病情進行評估[9]。WBC、NEUT%作為傳統感染指標,可鑒定患者細菌感染情況,其水平升高表明患者機體內細菌感染程度較嚴重;血清CRP屬于急性時相蛋白,由肝臟組織合成與分泌,在軟組織損傷時,其水平呈現高表達狀態,使病情加重[10]。重組人表皮生長因子可有效殺滅病原菌,促進創面愈合,對創面感染和損傷所誘發的炎癥反應具有良好的抑制作用;此外,其還可促進毛細血管增生與擴張,促使肉芽組織生長速度加快,為創面愈合創造了理想條件[11]。本研究結果顯示,治療后聯合組患者WBC、NEUT%及血清CRP水平顯著低于單一組,提示重組人表皮生長因子聯合VSD治療軟組織損傷患者,可抑制炎癥反應,促進病情恢復。
綜上,重組人表皮生長因子聯合VSD治療軟組織損傷患者,可提高創面愈合質量,降低疼痛程度,減少瘢痕的產生,有效抑制炎癥反應,治療效果顯著,值得臨床進一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