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偉杰
(廣州市胸科醫院急診科,廣東 廣州 510095)
肺結核主要是由結核分枝桿菌引起并經呼吸道傳播的一種病癥,患者常表現為胸痛、呼吸困難、刺激性咳嗽、食欲不振、膽寒疲乏等臨床癥狀。塵肺患者、免疫力低下患者、糖尿病患者、免疫抑制劑使用者等都是肺結核的高發人群,該病主要的治療方式涉及化療、手術治療、中醫治療等。近年來有研究發現,肺結核的發生發展與機體感染病菌和免疫功能紊亂或缺陷密切相關[1]。在人體免疫系統中,CD4+T細胞是發揮抗結核免疫作用的主要細胞,也可產生調節機體免疫功能、在細胞間傳遞信息的活性物質,而機體內長期免疫功能紊亂可導致機體免疫機制受損,進而加重病情[2]。白細胞計數(WBC)異常升高,能有效反映機體是否存在感染癥狀;淋巴細胞計數、紅細胞沉降率(ESR)是近年來越來越受醫學界重視的血液學指標,曾廣泛應用于實體腫瘤、冠心病等疾病預后的預測,在肺結核病病灶吸收的鑒別中,淋巴細胞計數、ESR水平具有一定預測價值[3]。基于此,本研究主要探討肺結核患者進行抗結核治療中WBC、淋巴細胞、ESR水平的變化,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回顧性分析2019年1月至2021年1月廣州市胸科醫院收治的100例肺結核患者的臨床資料,將其作為結核組,同時分析30例健康體檢者的體檢資料,將其作為健康對照組。健康對照組中男性17例,女性13例;年齡21~65歲,平均(43.25±10.17)歲;體質量44~73 kg,平均(56.11±3.57) kg。結核組患者中男性58例,女性42例;年齡23~66歲,平均(44.38±10.34)歲;體質量46~74 kg,平均(55.87±3.46) kg。兩組研究對象一般資料相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 0.05),組間具有可比性。結核組患者納入標準:參照《肺結核診斷和治療指南》[4]中的相關診斷標準者;年齡20~68歲者;精神狀態正常且可進行有效語言溝通者等。排除標準:自身免疫系統或血液系統疾病者;存在結核分枝桿菌耐藥者;合并其他惡性腫瘤者;肝腎功能嚴重不全者;依從性較差者;合并其他慢性疾病者;乙型肝炎病毒(HBV)、丙型肝炎病毒(HCV)感染者;患嚴重心腦血管疾病者等。本研究經廣州市胸科醫院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
1.2 研究方法 結核組患者進行規律抗結核治療,治療過程中不使用免疫調節劑,抗結核治療5個月[5]。治療前參照《WS 288-2017肺結核診斷》[6]中相關標準并根據肺結核患者痰標本涂片抗酸桿菌結果分為痰陽組(30例)和痰陰組(70例)。治療前、治療5個月后檢查胸部數字X線攝影(DR),并根據肺部病灶吸收情況(由放射影像科一名醫師及感染科一名醫師共同判斷)分為吸收明顯組(60例,治療后病灶吸收或減少≥?50%)和吸收不明顯組(40例,治療后病灶吸收或減少<50%)。
1.3 觀察指標 ①對比健康對照組與結核組患者WBC、CD4+T細胞計數、淋巴細胞計數、ESR水平。入院后采集兩組研究對象外周血約6 mL,分成3份,第1份采用全自動血細胞分析儀(深圳市普康電子有限公司,型號:PE-7000)檢測WBC、淋巴細胞計數水平;第2份加入CD4熒光標記抗體,溫室避光孵育15 min后,采用流式細胞儀(深圳邁瑞生物醫療電子股份有限公司,型號:BriCyte E6)檢測CD4+T細胞計數;最后1份采用全自動血沉儀(北京許騰創鑫商貿有限公司,型號:Mixrate-X20)檢測ESR水平。②對比痰陰組與痰陽組患者WBC、CD4+T細胞計數、淋巴細胞計數、ESR水平,血液采集和檢測方法同①。③對比治療前、治療5個月后吸收明顯組、吸收不明顯組患者WBC、CD4+T細胞計數、淋巴細胞計數、ESR水平,血液采集和檢測方法同①。
1.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 21.0統計軟件分析數據,計量資料以(±s)表示,采用t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健康對照組與結核組WBC、淋巴細胞、ESR水平 結核組患者WBC、ESR水平均顯著高于健康對照組,CD4+T細胞計數、淋巴細胞計數水平均顯著低于健康對照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均P< 0.05),見表1。
表1 健康對照組與結核組研究對象WBC、淋巴細胞、ESR水平比較(?±s)
表1 健康對照組與結核組研究對象WBC、淋巴細胞、ESR水平比較(?±s)
注:WBC:白細胞計數;ESR:紅細胞沉降率。
組別 例數 WBC(×109/L) CD4+T細胞計數(個/mm3) 淋巴細胞計數(×109/L) ESR(mm/h)健康對照組 30 6.03±0.65 751.51±214.95 2.61±0.65 10.12±1.54結核組 100 8.09±0.54 453.26±117.59 1.26±0.26 58.89±3.16 χ2值 17.459 9.849 16.857 81.515 P值 <0.05 <0.05 <0.05 <0.05
2.2 痰陰組與痰陽組患者WBC、淋巴細胞、ESR水平 痰陽組患者WBC、ESR水平均顯著高于痰陰組,CD4+T細胞計數、淋巴細胞計數水平均顯著低于痰陰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均P< 0.05),見表2。
表2 痰陰組與痰陽組患者WBC、淋巴細胞、ESR水平比較(?±s)
表2 痰陰組與痰陽組患者WBC、淋巴細胞、ESR水平比較(?±s)
組別 例數 WBC(×109/L)CD4+T細胞計數(個/mm3)淋巴細胞計數 (×109/L) ESR(mm/h)痰陰組 70 7.08±0.61 501.66±102.65 1.33±0.41 43.26±10.11痰陽組 30 9.11±0.63 343.98±66.95 0.98±0.32 75.98±13.06 χ2值 15.102 7.728 4.160 13.551 P值 <0.05 <0.05 <0.05 <0.05
2.3 吸收明顯組與吸收不明顯組患者WBC、淋巴細胞、ESR水平 與治療前比,治療5個月后吸收明顯組與吸收不明顯組患者WBC、ESR水平均顯著降低,但吸收不明顯組顯著高于吸收明顯組;而兩組患者淋巴細胞計數水平和吸收明顯組患者CD4+T細胞計數均顯著升高,吸收不明顯組均顯著低于吸收明顯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均P< 0.05),見表 3。
表3 吸收明顯組與吸收不明顯組患者WBC、淋巴細胞、ESR水平比較(?±s)
表3 吸收明顯組與吸收不明顯組患者WBC、淋巴細胞、ESR水平比較(?±s)
注:與治療前比,*P < 0.05。
組別 例數WBC(×109/L) CD4+T細胞計數(個/mm3) 淋巴細胞計數(×109/L) ESR(mm/h)治療前 治療5個月后 治療前 治療5個月后 治療前 治療5個月后 治療前 治療5個月后吸收明顯組 60 7.12±0.39 6.03±0.77* 499.65±123.65 698.59±206.58*1.30±0.43 3.06±0.87* 53.62±12.37 31.32±9.87*吸收不明顯組 40 8.21±0.54 6.87±0.61* 437.98±98.65 441.28±100.38 1.14±0.45 2.01±0.65* 63.87±14.65 55.49±13.22*t值 11.719 5.791 2.642 8.162 1.789 6.513 3.769 10.458 P值 <0.05 <0.05 <0.05 <0.05 <0.05 <0.05 <0.05 <0.05
肺結核主要是人體吸入含有結核分枝桿菌的氣溶膠后,細菌侵入肺部的遠端區域并被肺樹突細胞吞噬,從而激活Th1適應性免疫,形成結核性肉芽腫,如Th1免疫不足,則導致患者發病[7]。細菌學檢查是結核病實驗室診斷的金標準,特異性高,但缺乏較好的敏感性,由于受到患者病情在排菌期、結核分枝桿菌自身生長速度慢等因素的影響,使得痰涂片的陽性檢出率較低,因此需要多次對比確診,耗時長。結核分枝桿菌陰性肺結核診斷無明顯的細菌學或病理學證據,常常依靠臨床癥狀、影像學表現及對診斷性抗結核治療的反應來判斷,可能會導致漏診、誤診,若患者不能及時進行治療,不僅加重病情,還會導致疾病的傳播。有研究表明,肺結核的發生、發展及轉歸與宿主細胞的免疫功能密切相關,檢測機體的免疫狀態能夠對結核病進行早期臨床診斷,并進行病情監測[8]。
WBC具有吞噬異物并產生抗體的作用,能夠抗御病原體入侵、提高對疾病的免疫抵抗力,當結核菌在體內大量繁殖時,大量的結合蛋白抗原被釋放,并且T細胞功能被抑制,B細胞功能被激活而產生大量的抗體,使得機體內抗體與結核菌有效結合并發揮細胞免疫作用,使體內WBC水平升高[9];CD4+T細胞屬淋巴細胞分類中的T輔助細胞,多數情況并不能直接中和感染,而是引導并觸發機體對感染源的免疫應答,由CD4+T啟動免疫應答,再由CD8+陽性T淋巴細胞(CD8+T細胞)對感染源進行清除,其數量可受到病毒的破壞而減少,導致機體的抵抗力下降,致使患者的肺部易受到各種細菌或是病毒的感染,從而發病[10];淋巴細胞計數是免疫功能的參考指標之一,結核病的發病過程伴隨著結核分枝桿菌在體內慢性、持續地刺激,使機體表現為一種持續性的免疫應答,而細胞免疫應答在其中發揮著重要作用,淋巴細胞計數值下降,將會打破免疫反應平衡,導致結核分枝桿菌的再活化和復制,并伴隨組織壞死和破壞,從而產生活動性結核病[11];ESR是反映紅細胞聚集性的常用指標之一,在正常人體中,其維持在正常水平,但當患者處于肺結核活動期時,其水平異常升高,可被用來監測炎性狀態的發生和轉歸,還可以用來監測疾病的活動情況和嚴重程度[12]。本研究結果顯示,結核組患者WBC、ESR水平均顯著高于健康對照組,且痰陽組患者顯著高于痰陰組,結核組患者CD4+T細胞計數、淋巴細胞計數水平均顯著低于健康對照組,且痰陽組患者顯著低于痰陰組,提示WBC、CD4+T細胞計數、淋巴細胞計數、ESR水平有助于診斷肺結核患者,且可有效預測其病情嚴重程度,與何畏等[13]的研究結果基本相符。
機體免疫功能狀態與結核病的發展、轉歸關系密切相關。機體感染結核分枝桿菌時,結核病變部位組織、單核巨噬細胞、CD4+T細胞、中性粒細胞均可發生不同程度的凋亡,作為保護機制,細胞凋亡使結核分枝桿菌喪失原有的生存環境,從而降低細菌活力,并清除炎癥部位的感染細胞,進而抑制結核分枝桿菌的感染[14]。細胞凋亡增強是與結核分枝桿菌反應性T細胞數目減少或缺失同時發生的,其可導致宿主淋巴細胞對結核分枝桿菌的反應低下,也可能導致結核分枝桿菌在宿主體內長期存在。當患者機體防御能力明顯降低時,將導致患者機體排菌數量增加,毒力也相應增強,病灶遷延不愈,肺組織纖維化,甚至形成空洞,氣道扭曲變形,且細胞免疫應答受到嚴重損傷的患者,更易合并感染,繼而引發呼吸衰竭[15]。因此對于免疫功能明顯低下的患者而言,其防御能力低下,病灶不易變小。本研究結果顯示,治療5個月后吸收不明顯組患者WBC、ESR水平均顯著高于吸收明顯組,CD4+T細胞計數、淋巴細胞計數水平均顯著低于吸收明顯組,提示在結核病患者的治療過程中對其WBC、CD4+T細胞、淋巴細胞計數、ESR水平進行監測,有助于觀察肺結核患者的治療情況,進而進行針對性治療。
綜上,臨床上監測機體內WBC、CD4+T細胞、淋巴細胞計數、ESR水平變化可有效預測肺結核患者的病情和治療情況,從而有助于對肺結核患者進行針對性治療,降低肺結核患者的臨床病死率,并改善預后,值得臨床推廣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