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文祥
[廣東醫科大學附屬第三醫院(佛山市順德區龍江醫院)放射科,廣東 佛山 528318]
腦血管疾病指由于各種腦血管病變所引起的腦部病變,可對患者腦組織造成不同程度的損傷,進而導致感覺障礙、運動功能障礙等,具有較高的致殘率與死亡率,嚴重影響患者生活質量與生命安全,因此,早診斷、早治療在臨床上意義重大。腦血管造影是臨床上診斷腦血管疾病的“金標準”,但具有創傷大、并發癥多、費用高、檢查時間長等缺點,應用受到限制[1]。多層螺旋CT(MSCT)具有多排探測器結構,可快速大范圍掃描病變組織,但對于病變比較小的病灶難以發現,易漏診[2]。磁共振成像(MRI)是利用磁共振現象從人體中獲得電磁信號,對病灶的檢出率高,但具有檢測時間長、費用高、噪聲大等不足[3]。基于此,本研究旨在探討MSCT與MRI在腦血管疾病中的診斷價值,為其臨床治療提供依據,現將研究結果整理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回顧性分析2020年6月至2021年2月于廣東醫科大學附屬第三醫院(佛山市順德區龍江醫院)就醫的82例疑似腦血管疾病患者的臨床資料,其中男、女患者分別為46、36例;年齡48~79歲,平均(64.23±6.20)歲。納入標準:伴有頭痛眩暈、感覺功能障礙(舌頭、嘴唇、肢體麻木等)、神經功能障礙(疲勞、出汗、心悸或胸部不適)等,經CT、超聲等影像學檢查腦部局部血流灌注降低者;既往無腦部手術史者;臨床資料完整者等。排除標準:具有MSCT、MRI檢查禁忌證、碘過敏者;同期接受其他臨床研究者;合并免疫、血液系統疾病者等。本研究經院內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
1.2 檢測方法 所有患者均給予MSCT與MRI檢查。MSCT掃描方式如下:檢查采用64排128層4D螺旋CT[西門子(中國)有限公司,型號:SOMATOM Definition AS]對患者進行檢查,患者取仰臥位,電壓120 KV,電流130 mAs,掃描范圍:主動脈弓至頭顱顱頂,設置螺距0.75∶1,層厚0.625 mm,高壓注射器經肘靜脈注射非離子型造影劑:碘海醇注射液(上海旭東海普藥業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20084037,規格:100 mL∶30 g)80~100 mL,注射速度 4.5~5.0 mL/s,采用 Surestart自動跟蹤技術,主動脈弓設置120 Hu閾值,將檢測到的影像學圖像傳入MSCT工作站進行薄層重建,再通過減影軟件應用多種數字減影、容積再現、最大密度投影、曲面重組等完成圖像處理。MRI掃描方式如下:采用磁共振成像系統[通用電氣醫療系統貿易發展(上海)有限公司,型號:Signa HDxt],患者取軸位矢位,于患者頸內動脈顱內段至胼緣動脈上方進行掃描,行T1/T2加權成像,掃描參數:T1WI:重復時間(TR)600 ms,恢復時間(TE)20 ms,T2WI:TR 4 400 ms;層厚設置為 5 mm,間隔為1 mm,采用三維時間飛躍法(TOF)進行掃描,參數為視野(FOV) = 18 mm,TR/TE = 30/11 ms,于患者頸內動脈顱內段至胼緣動脈上方開始掃描,將影像學圖像傳送入工作站,并通過工作站進行圖像處理。
1.3 觀察指標 ①比較MSCT、MRI診斷腦血管疾病的檢查結果。②比較MSCT、MRI對不同腦血管疾病的檢出率,以腦血管造影結果作為金標準,觀察MSCT、MRI在診斷腦出血、腦梗死、動脈瘤中的檢出率。③診斷價值。以腦血管造影結果為金標準,分析MSCT、MRI檢測腦血管疾病的敏感度、特異度、準確度。靈敏度=真陽性例數/(真陽性+假陰性)例數×100%;特異度=真陰性例數/(假陽性+真陰性);準確度=(真陽性+真陰性)例數/總例數×100%。④分析典型病例MSCT與MRI檢測的影像學特征。
1.4 統計學方法 采用 SPSS 21.0統計軟件處理數據,計數資料以[例(%)]表示,采取χ2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診斷結果 82例疑似腦血管疾病患者經腦血管造影檢查后,陽性(腦出血、腦梗死、動脈瘤、蛛網膜下腔出血)72例,陰性10例;經MSCT檢查真陽性59例,真陰性3例,漏診13例,誤診7例,陽性率為80.49%(66/82);經MRI檢查真陽性69例,真陰性9例,漏診3例,誤診1例,陽性率為85.37%(70/82),兩種檢查方式陽性率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χ2= 0.689,P>0.05),見表1。

表1 兩種檢查方式與腦血管造影診斷結果比較
2.2 MSCT、MRI對不同腦血管疾病的檢出率 82例疑似腦血管疾病患者經腦血管造影檢查結果顯示,腦出血、腦梗死、動脈瘤、蛛網膜下腔出血例數分別為17、34、9、12例;MRI在腦出血、腦梗死、動脈瘤、蛛網膜下腔出血中的檢出率均高于MSCT,但組間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均P>0.05),見表2。

表2 MSCT、MRI對不同腦血管疾病的檢出率比較[例(%)]
2.3 診斷價值 MRI診斷腦血管疾病的靈敏度、特異度、準確度(95.83%、90.00%、95.12%)均顯著高于MSCT(81.94%、30.00%、75.61%),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均P<0.05),見表 3。

表3 MSCT、MRI對腦血管疾病的診斷價值(%)
2.4 典型病例分析 某患者,女性,58歲,反復頭痛3年,確診為右側頸內動脈海綿竇段動脈瘤。MRI表現:磁共振血管造影(MRA)示右側頸內動脈海綿竇段動脈瘤,見圖1-A;液體衰減反轉恢復序列T1WI(T1FLAIR)呈低信號,見圖1-B;液體衰減反轉恢復序列T2WI(T2FLAIR)呈高信號,邊緣見環形低信號,見圖1-C。MSCT表現:右側頸內動脈海綿竇段未見明顯異常,見圖1-D。某患者,男性,35歲,口角歪斜伴言語不清1 d,確診為右側基底節區腦梗塞。MRI表現:擴散加權成像(DWI)示右側基底節區異常信號灶,可見彌散受限,見圖2-A;T1FLAIR呈稍低信號,見圖2-B;T2FLAIR呈高信號,見圖2-C。MSCT表現:右側基底節區未見明顯異常,見圖2-D。

圖1 右側頸內動脈海綿竇段動脈瘤MRI與MSCT影像學特征

圖2 右側基底節區腦梗塞MRI與MSCT影像學特征
腦血管疾病泛指腦部血管的各種疾病,包括腦動脈粥樣硬化、血栓形成、狹窄、閉塞、腦動脈炎、腦動脈損傷等,其共同特點是引起腦組織的缺血或出血性意外,致殘率、致死率均較高,所以早期診斷對改善心腦血管疾病患者病情進展具有重要意義,可改善患者預后。臨床上對心腦血管疾病的診斷主要是通過影像學檢查進行篩查,因此探索具有較高診斷效能的影像學檢測方法對心腦血管疾病的臨床診斷具有重要意義。
MSCT具有檢測時間短、層厚薄、連續掃描范圍長等優勢,時間分辨率和空間分辨率均較高,保證了后處理重建的效果,注入造影劑提高了血管三維成像圖像的信噪比,可進一步顯示腦血管與周圍組織的空間關系與解剖變異,腦出血呈不規則的高密度灶與“靶征”,腦梗死多表現為腦內低密度影與占位效應,動脈瘤表現為邊緣清晰的高密度影,蛛網膜下腔出血表現為出血部位血腫占位,周圍腦組織血液循環障礙與血 -?腦脊液屏障受損[4-5]。MRI軟組織的分辨率較高,應用黑血技術、亮血技術、對比增強、門控采集數據等技術,通過多序列成像可清晰反映腦血管斑塊的脂質核、血管鈣化情況、血管瘤組織動態、血管是否破損、腦血管炎性反應,對血流變化更為敏感,腦出血可表現為不同序列、不同階段的信號強度不一,腦梗死多表現為長T2加權成像信號異常及T1加權成像低信號,動脈瘤T2加權成像及T1加權成像均呈邊緣清晰的高信號區域,蛛網膜下腔出血T1加權成像均呈邊緣清晰的高信號區域[6-7]。本研究結果顯示,MRI在腦出血、腦梗死、動脈瘤、蛛網膜下腔出血中的檢出率均高于MSCT,但組間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提示MSCT、MRI在不同腦血管疾病中的檢出率均較高,可根據患者具體情況進行選擇。
本研究結果顯示,MRI對腦血管疾病的檢出率高于MSCT,同時MRI診斷腦血管疾病的敏感度、特異度、準確度均顯著高于MSCT檢測,提示MRI對腦血管疾病診斷價值高于MSCT。分析其原因可能為,MSCT可多角度、多方位觀察顱內血管病變情況,從而更好地顯示血管結構,在觀察病變的細節方面應用較為廣泛,可清晰地顯示細小的供血動脈,但MSCT成像會受造影劑灌注效果、血容量的影響,對個別種類腦血管疾病的診斷效果不佳[8]。MRI檢查具有無輻射、組織分辨率高、后處理技術豐富、對血流更為敏感、無損傷性,可分辨動脈瘤與正常動脈結構變化,反映腦梗死不同性質的斑塊病理成分,在高場強MRI下還能分辨腦出血后血紅蛋白的變化過程,顯示血液和血管的形態學特征與變化,進而區分出腦出血殘腔及腦梗死進程,為腦血管疾病的診斷提供更為完善的診斷依據,同時其檢查結果不受血容量的影響,且不使用造影劑,因此其診斷效能高于MSCT[9-10]。
綜上,MSCT與MRI在不同腦血管疾病診斷中均有各自的優勢,MRI在腦血管疾病的診斷價值均顯著高于MSCT,而MSCT具有診斷安全、快速、耗時短、費用低等優勢,因此可根據患者自身情況選擇檢查方式,從而提高診斷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