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梁鳳敏
村辦企業就是自然村或行政村范圍內的全體村民投資興辦的村集體企業。上世紀80年代村辦企業在全國范圍內風起云涌地發展起來,對國民經濟發展起到了相當大的推動作用。90年代中期,部分鎮村企業改制成為私營企業,但仍然有部分村集體企業沒有改制。目前,這些村集體企業經營狀況如何?對此,筆者對山東省萊州市轄區內的45家村集體企業進行了調查。
本次調研集體企業分屬9個城區駐地或經濟較發達鎮街,其中正常經營的企業有38家,還有7家企業屬于注冊后未運行或停止運營。正常經營的38家集體企業中,有29家企業由村集體統一經營,4家企業是股份制經營,5家企業通過租賃發包的方式經營。正常運營的38家村集體企業中,有18家企業近三年未向村集體上交利潤。這18家企業除個別存在違法違紀問題正在接受調查外,其他均自述經營不善,企業利潤低或沒有利潤。這些沒有上交利潤的企業多數位于城中村、城郊村,當年都是很有影響的企業,但是近年來卻聲稱企業虧損、沒有盈利。
除此之外,調查還發現村干部在村集體企業兼職取酬、村集體在企業報銷本該由村集體經濟組織承擔的費用、村集體企業賬目與村集體經濟組織賬目不分、村集體對企業經營情況監管形同虛設等問題,甚至出現了經營好的企業成為村干部的個人企業,聲稱企業虧損、沒有盈利,不給村里上交利潤。村辦企業的亂象不一而足,相關監管亟待跟進。
作為社會主義公有制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在上世紀80年代后期,萊州市的村辦企業由鄉鎮企業局監督管理。90年代初期,鄉鎮企業局每年都協同農村經管部門對村辦企業進行審計。90年代末期,隨著萊州市鎮村企業改制,鄉鎮企業局的監管職能也逐漸弱化直到不復存在。鄉鎮企業局解散后,其相關業務轉給了中小企業局,后來中小企業局又被兼并到經濟和信息發展局。對村辦企業的監管逐漸被邊緣化甚至成為真空狀態。
《山東省農村集體資產管理條例》規定:縣級以上人民政府農業行政主管部門和鄉(鎮)人民政府負責本行政區域內農村集體資產管理工作的統一指導和監督。農村集體資產管理的日常指導和監督工作由農村經營管理機構承擔。村辦企業作為農村集體經濟組織的一部分,按理說應當接受農村經營管理部門的監督審計,但是依據《山東省農村集體經濟審計條例》規定:經營管理部門對村辦企業進行審計時,應當會同鄉鎮企業主管部門進行。鄉鎮企業主管部門已經不復存在,農村經管部門想對其審計監督但師出無名,審計紀檢部門沒有多余的力量承擔對村辦企業的監管工作。由此來看,職能不清恐怕是當前村集體企業得不到有效監管的直接原因。
從農村集體“三資”管理層面加強監管。目前,萊州市已出臺《萊州市農村集體資金資產資源管理辦法(試行)》,要求各鎮街應當根據規定督導村集體擔負起管好用活資產和對村集體企業的資產經營情況管理的職責,做到最少每年清產核資一次。抓好農村集體資產收益分配管理,指導村莊做好村集體企業經營收益的上交和村集體收益分配工作,做到企業上交利潤應收盡收,在確保集體資產保值增值的基礎上,發展壯大集體經濟,不斷增加農民財產性收入。同時逐村核查村干部和工作人員在企業領取報酬情況和村集體在集體企業違規列支費用的問題,做到立查立改,確保整改到位、整改徹底。
從村集體企業審計層面加強監管。一是建議紀委、審計局、農業農村經管部門,開展對村集體企業的聯合審計,宏觀把控村集體企業實際運營情況及其收入支出情況,防止企業經營者拿集體的錢肥了自己的腰包,或者把村辦企業變成個別村干部或公職人員貪污腐敗的藏污納垢之地。二是建議政府行政部門每年委托審計中介機構強制對村集體企業進行審計,公示審計結果,讓企業的運營在法律的監管之下。三是真正發揮好村民理財小組和村務監督委員會的作用,讓他們代表群眾看好管好監督好村集體企業的資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