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德泉

“老有所學、老有所樂、老有所為”是我國老年大學的辦學目標,實現這個目標離不開校園文化建設。校園文化有顯性文化和非顯性文化之分。顯性文化包括校園建筑、校園活動場所和教學設施設備等,非顯性文化則是這些文化之外的精神文化,它是一種辦學理念和學校精神,是師生員工的精神生活方式和意識形態,是彰顯于社會的老年教育風貌和老年學員風采。非顯性校園文化建設是校園文化的核心內容,也是校園文化的最高層次,學校的社會形象、社會價值、社會影響往往通過非顯性校園文化建設體現出來。老年大學需要發揮非顯性校園文化的作用,凝成學校精氣神,構建老年學員的精神家園,形成潛移默化的軟實力。本文試圖結合安徽省桐城市老年大學的辦學實踐,立足“老有所學、老有所樂、老有所為”的“三有”視角,尋求一些老年大學非顯性校園文化的創新路徑,從而形成特色校園文化,把學校辦成學員樂學、政府肯定、社會歡迎的老年教育機構。
理念創新就是改變單一的思維模式,根據社會現實需要形成新視野、新思維和新路徑。理念創新是非顯性校園文化建設的主要突破口,主要體現在實現終身教育、提高生命質量、構建和諧社會等方面。
一、終身教育的理念。隨著社會的發展、科技的進步、人民生活條件的改善,傳統的教育與學習觀念正在受到挑戰,終身教育應運而生。國外終身學習的理念誕生在1994年前后,我國終身學習概念的提出是在1999年。20多年來,這個理念尚未被人們普遍接受,目前社會上仍有一些人對老年大學還停留在“消遣、娛樂”的簡單認識之中,很大程度上被認為是“另類”學校,充其量是“特教”學校。因此,管理上歸類不一,辦學上主體不明,教學上規范不足,評估上標準不清。有些地方黨政部門無暇管,教育部門不便管,甚至只是靠著少數老領導的人脈與威望發揮余熱精神辦學,這與迅速老齡化的社會現實相比,是遠遠不夠的。必須通過樹立終身學習的理念來矯正老年大學的航向。
終身學習的理念應基于對教育對象的認知。近年來,老年教育呈現出新的特點:一是入學人數增加,學員構成不僅僅是退休老干部,生活條件改善了的普通群眾也參與其中,特別是20世紀執行計劃生育政策的群體,現在陸續步入老年,孩子少、家務輕,老年大學便是他們的好去處,以致多地出現“一座難求”現象;二是入學年齡降低,四五十歲的學員不在少數;三是基礎文化程度升高,很多較高學歷人員退休后再進老年大學;四是求知欲增強,上老年大學不僅僅是娛樂消遣,而是為老有所學,很多老年人感覺到有一技之長很重要,因此,知識類、技能類課程日漸熱門、緊缺;五是適應社會需求,學員不滿足于學校第一課堂,需要開拓第二、第三課堂。這就給新時期老年教育提出了挑戰,必須“更加注重以德為先,更加注重全面發展,更加注重面向人人,更加注重終身學習,更加注重因材施教,更加注重知行合一,更加注重融合發展,更加注重共建共享。”
二、提高生命質量的理念。新中國成立前后,人均壽命只有40歲。2020年,很多地方人均壽命已超過80歲。老年人在基本生活欲求得到滿足之后,生命質量已成為他們的首選訴求,不再滿足于傳統的回歸家庭、含飴弄孫,而是要參與社會,融入社會。這就需要樹立一種新型的老年觀,拓展教育功能,辦好老年大學,為新時代老年群體搭建一個“秀”存在感的橋梁。一些學員希望在這里圓“大學”夢,發展自己的興趣和愛好,比如唱歌、跳舞;一些學員希望在這里學知識、增技能,比如畫畫、寫字、攝影。還有一些學員是“空巢老人”,到老年大學既是為充實生活、結識朋友、避免寂寞,又能學有所得,提高素養,可謂一舉兩得。就這樣,通過提高生活品質和生命質量,老年人增強了退休生活的幸福感和獲得感。
三、構建和諧社會的理念。老年群體有三個特征:一是與原工作單位脫離,一輩子為之奮斗的事業畫上了句號,思想上容易空虛;二是退休后不再參加工作,社會角色發生變化,心態容易失衡;三是步入老年,身體機能衰退,心理容易出現焦慮傾向。出現這些特征后,一些老年人在小家庭里畫地為牢,悵然若失;一些老年人百無聊賴,好發牢騷,一度產生厭世情緒。而老年學員與家庭、社會都有廣泛的聯系,他們的言行可以影響一大片,對構建和諧社會的作用不可低估,這就需要加強老年大學的校園文化建設,幫助老年人選擇和諧社會的價值取向,樹立構建和諧社會的正確理念。讓即將退休的“準老年人”有一個心理預期準備;已經退休的老年人則能幫助其更好地了解社會現狀和發展進程,充分享受社會發展成果,理解年輕一代,尋找有意義的退休生活,保持身心健康。因此,老年教育要通過多種路徑提高老年人個體生命質量,為推進社會和諧貢獻力量。
非顯性校園文化的機制創新路徑應從管理、教學和適應社會三個方面入手:
一、柔性管理機制。社會自然人都要受到法律、規章、道德的約束,沒有約束的絕對自由是不存在的。作為老年大學的學員,在履行自然人義務的同時,也要遵守學校的各種規章制度。但老年大學的學員不同于一般全日制學校的學生,這就要求管理者具有服務性意識,從學校和學員、教師和學員、學校和教師的關系中體現平等理念,因此,在學校管理過程中,要盡量避免剛性要求。既要避免管理上出現死角和漏洞,又要使有限的管理人員求取最大的極值。安徽省桐城老年大學近年來搭建了學校、教師、班長和學員骨干“四位一體”的管理框架,學校管理團隊立足全方位管理和服務,專任教師是連接學員與學校的橋梁,班長是直接管理班級的領頭人,骨干學員是示范帶動的排頭兵?!肮芏凰馈庇帧盎疃卸取?,雖是老年群體,但學員們并沒有倚老賣老,而是自覺遵守制度,服從學校管理,為老自尊,休休有容,保證了學校各項工作井然有序。
二、剛性教學機制。教育是一種提高人的綜合素質的實踐活動,教學手段、教學方式、教學過程力求規范,也就是說在這方面要注重剛性管理,不可流于形式、敷衍了事。各科教師、教學計劃、適用教材、教學過程、教學成果等在老年大學也屬于剛性措施,不可或缺。但“老年教育不能簡單地照抄照搬一般教育的規律和路徑,不能把一般國民教育的做法機械教條地移植到老年教育中”,老年大學的剛性教學機制不能像全日制普通學校一樣去要求,不能以考試為指揮棒,而是要因人施教、因需施教,許多科目可以用教學成果匯報代替課堂考試,以服務社會體現教學價值。
三、理性融入機制。老年學員離開工作了幾十年的崗位,陡然間與社會脫離,失落感會油然而至。如何“秀”出老年學員的社會存在感?這就需要學校搭建平臺,引導學員融入社會,同時樹立“理性”觀念,參與社會事務,做到參與不干預、參謀不越位。學校要掌握每個學員的基本情況,為他們走向社會、融入社會、服務社會開通一條“快速通道”。桐城老年大學以專業學會為紐帶,搭建起學員利用與社會的橋梁,成效明顯。攝影學會圍繞全市重點工程建設,組織專題攝影,謳歌改革開放的巨大成就;歌舞專業學員利用課余時間走進社區,輔導居民學習健身舞,學唱黃梅戲,參加地方春晚活動;健身專業學員成為體育協會的重要力量,有效促進了全民健身運動。2021年學校舉辦建黨百年文藝演出時,市委、市政府主要領導百忙之中親臨觀看,讓全校教職員工備受鼓舞、深感驕傲。正是有了老年大學牽線搭橋,優質服務,才使得老年學員找到了滿滿的“社會存在感”,彰顯了自我?!?/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