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豐 楊鵬 吳夢迪 趙金巍
(1.鄭州輕工業大學;2.鄭州大學醫學院 河南鄭州 450066)
2020 年,新冠疫情成為所有國家都無法忽視的重大公共事件。疫情所帶來的影響不可忽視,除了對城市造成極大的影響外,病毒感染人體后一時難以根治,毒株還會在某些因素下突變,造成更為快速的傳播。因此,提升防范能力顯得尤為重要,疫情發生后,我國迅速采取居家隔離措施,盡管出現確診病例早,但未出現失控情況[1]。公眾在居家面對疫情隔離時,全國多地相關部門建議居家科學運動鍛煉,均提到疫情下的身體鍛煉對免疫力具有增強作用。而飲食作為對免疫力具有重要作用的另一環,復旦大學附屬華山醫院感染科主任張文宏指出,疫情下“不許吃粥”也引發了公眾在疫情下對飲食的熱議。因此,分析人體免疫力的由來,研究飲食結構對免疫力的影響,對多種運動方式的效果進行統籌歸納,將科學飲食與運動鍛煉相結合,二者的協同作用對機體免疫力的提高都有重要參考價值。
人類對于免疫系統的認識和探索經歷了長期的過程,大概可分為3 個時期,即經驗免疫學時期、實驗免疫學時期和科學免疫學時期。
人類對免疫的認識首先是從傳染病中開始的。古人觀察到傳染病患者在痊愈之后往往不會再次感染,由此開始嘗試通過人工輕度感染某種傳染病以獲得對該種傳染病的抵抗力,人類對于天花的有效控制就是這一階段最好的體現。
隨著人們對于自然界各種病原體的發現及疫苗的研制,人類對于免疫功能的認識登上新的臺階。經過研究逐漸發現了細胞免疫和體液免疫,并進一步探索出各種免疫細胞和免疫因子的作用方式,認識到免疫系統是如何環環相扣地發揮作用,并嘗試在不同階段介入干預,以求得到預期的效果,解決曾經的難題。其中,ABO、Rh血型的發現及其在臨床中的廣泛應用最被人們所熟知。
分子生物學的迅速興起,極大地推動了人們對于免疫功能的認識,使得人們對免疫應答的研究深入到基因水平和分子水平,分子免疫學也應運而生。目前,人們對于基礎免疫學研究更加深入和廣泛,免疫學在臨床中的價值越為明顯,其技術和方法已廣泛應用于疾病的預防、診斷和治療。如今,免疫學與生命學科和醫學等其他多學科交叉融合,極大地促進了免疫學和其他學科的共同發展[2]。
2.1.1 免疫防御(immune defense)
免疫防御如同一個國家的軍隊職能,是指機體在面對外來的病原體或有害物質入侵時的一種防御功能,如在面對細菌、病毒、真菌、支原體、衣原體、寄生蟲等病原體入侵時產生的炎癥反應,免疫系統正是通過這一作用來保護身體健康(見圖1)。免疫防御功能過低或缺失,可發生免疫缺陷病,會讓人們在病原體面前表現得不堪一擊;但若應答過強或持續時間過長,則在清除病原體的同時,也可導致機體的組織損傷或功能異常,如發生超敏反應,甚至全身炎癥反應綜合征。
2.1.2 免疫監視(immune surveillance)
免疫監視如同一個國家的警察職能,是指免疫系統發現并清除“敵方”及身體中“叛徒”的過程,如因基因突變而產生的腫瘤細胞和衰老、死亡細胞等。例如,當一個人的免疫功能低下時,體內產生的腫瘤細胞不能被及時清除,就會演變成可怕的癌癥。
2.1.3 免疫自穩(immune homeostasis)
免疫自穩如同一個國家的紀檢職能,是指通過自身免疫耐受和免疫調節兩種主要的機制來監督和約束免疫功能,使機體達到內環境的穩定。通常情況下,免疫系統并不會攻擊人體正常的細胞或者組織,這種效應稱之為“免疫耐受”,即免疫系統可以準確地區分敵人和友軍,不會產生錯誤的攻擊。但當這種區分能力發生異常,免疫調節功能紊亂時,會導致自身免疫病和過敏性疾病的發生。
此外,免疫系統與神經系統和內分泌系統一起組成了神經—內分泌免疫網絡,在調節整個機體內環境的穩定中發揮著重要作用。
免疫的過程是機體的一種防御性的生理反應[3],是由機體的免疫系統來執行的,免疫系統包括免疫器官、免疫細胞和免疫分子,免疫功能是識別和清除外來入侵病原體及體內突變或衰老細胞,從而維持機體內環境穩定的功能的總稱(見圖2)。可以說,免疫功能就是人類健康的“保護神”,當免疫功能紊亂或強或弱時,都會導致疾病發生的概率大幅度提高。

圖2 病原體入侵后機體反饋
機體在面對新型冠狀病毒肺炎及絕大多數病毒感染時,很少有行之有效的抗病毒藥物,人體自身的免疫系統才是抗擊病毒的主力軍。目前,世界各國已開展多項抗病毒藥物的臨床試驗,但是仍未發現針對新冠病毒明確有效的藥物。在新冠患者中,免疫力低下或者炎癥風暴引起的多臟器功能衰竭,都是導致患者進展至重癥甚至死亡的重要原因。
需要指出的是,炎癥反應的本質是機體的一種防御反應。在面對新冠病毒時,很多患者會出現免疫系統的紊亂,過強或者過弱的炎癥反應都會造成不好的后果。炎癥反應過強會出現全身炎癥反應綜合征,造成對自身臟器的損傷;炎癥反應過弱則不足以抵抗病原體,導致機體易感染,持續感染甚至出現膿毒性休克等不良后果。
當一個人長期處于焦慮或者消極悲觀的情緒時,會對其身體的植物神經造成不良影響,從而影響到內分泌系統和免疫系統,造成抵御疾病的能力減弱。例如,人們常說的“上火”長口瘡,實際上就是因為焦慮的情緒使免疫力下降,潛伏在人體的病原菌便得到了機會。可見,心理健康對免疫力有積極影響[4]。
適量的鍛煉能充分帶動人體各器官功能,促進循環和內分泌,以及免疫細胞的產生,從而提升人體免疫力。而缺乏鍛煉的人各個系統經常處于懈怠的狀態,一旦遇到病原體的入侵,各項身體機能就不能被迅速調動起來抵御外敵。人民體質的增強是提高大眾免疫力有效輔助方法。
研究指出,飲食是影響免疫力的因素之一。維生素和礦物質的缺乏,會導致機體免疫細胞成熟、功能障礙。相反,飽和脂肪酸或不飽和脂肪酸過多也能抑制細胞免疫反應,肥胖的人或者高膽固醇血癥患者往往更容易感染。
過度勞累或心理不良情緒造成免疫力降低的機理和情緒相同[5],都是影響到人體的植物神經,然后又對內分泌系統和免疫系統造成影響。
隨著年齡的增長,人體各種生理機能減退,免疫器官退化,免疫細胞也在變弱、減少,因而老年人的免疫力往往低于年輕人。
研究表明,吸煙、過量飲酒、服用某些藥物、熬夜及環境中的有害物質等都會對免疫力造成負面影響。
蛋白質攝入量對免疫系統有一定影響,蛋白質不僅參與構成機體基本組織,同時還參與完成機體各種生理功能,特別是免疫系統功能。因此,蛋白質供給的種類和數量,與機體免疫能力的強弱有密切關系。當蛋白質缺乏時,參與機體免疫反應的各種酶、免疫球蛋白、補體等,其含量與活性均受到不同程度的影響,機體免疫力也不同程度地降低。
人體蛋白質主要來自食物,所以蛋白質的攝入,特別是必需氨基酸的攝入,對維持免疫系統的正常功能及身體整體的健康情況都非常重要,多種蛋白質類食物混合食用,可以發揮蛋白質的互補作用,提高蛋白質的利用率。酸奶中的益生菌能夠在腸道形成有效的免疫屏障;同時,動物血、肝臟和紅肉中含有的鐵,海鮮里含有的鋅,都是維持和提升免疫力的重要營養素。建議每日攝入瘦肉、魚、蝦、蛋、奶、大豆等優質蛋白類食物,盡量保證每天1 個雞蛋,300g 奶及奶制品,使免疫力水平保持在較高的水平[6]。
4.2.1 低強度運動與增強免疫力功能
低強度的持續有氧運動(continuos aerobic traning,CAT)及低強度間歇運動(low-intensity interal Traning,LIIT)被多數人作為提高免疫力的手段,但仍沒有任何實驗數據或有力證據可以證實短時、低強度的拉伸或做家務等運動與免疫力存在顯著相關性。但在家中練習瑜伽、拉伸運動、慢走等均會對機體產生益處,能有效降低上呼吸道的感染幾率。
4.2.2 中等強度運動可增強免疫功能
適時的中等強度的持續有氧運動(moderate-intensity continuous training,MICT)與中等強度間歇運動(moderate-intensity interal training)已被證實可以增強免疫功能,并對預防上呼吸道傳染感染有一定的作用。適時的中等強度運動能夠增強機體的免疫功能,且從多個方面增強免疫系統功能,如免疫細胞功能的增強、提升心肺功能、緩解心理應激以及免疫相應指標的增強[7]。
4.2.3 高強度運動與機體的關系
長期大量或高強度的運動鍛煉會產生免疫抑制,即機體的免疫功能有明顯的下降,形成免疫開窗期,疫情期間避免高強度運動會使機體免疫力免于下降,目前雖有研究利用多種方式對運動性免疫抑制這一現象進行干涉,但仍未有較為明確有效的改善方法。高強度的運動雖無法對免疫力產生積極影響,但目前國外已有大量實驗研究證明,耐力或集體項目等專業運動員,壽命普遍高于普通人,長期高強度運動使心肺功能增強,即患心血管疾病的風險相對低。但未從事過專業運動經歷的人則不適宜進行高強度的運動鍛煉,過度負荷下的運動量會導致機體產生劣變效應。
免疫力作為特異性生理反應,整個免疫系統功能的強弱在疫情期間顯得尤為重要。依靠人體免疫力是戰勝病毒類病原體的最優方式之一,切斷傳染源,控制傳播途徑,提高免疫力并接種疫苗是當下最有效途徑。此外,通過不同強度的運動提高免疫力是較為有效的途徑之一。提倡以中等強度為主的適量運動,制訂合理的運動時長、運動負荷,并在運動強度提高方面遵循循序漸進的原則。未參與過運動的群體以低強度運動為基礎,進而進行中等強度運動,減少高強度運動時長。同時,要改善睡眠質量,注重營養的攝入,調整飲食結構比例,增加蛋白質及蔬菜占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