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丹怡 莊文珍 孫陳昊
(浙江師范大學體育與健康科學學院 浙江金華 321004)
新冠肺炎疫情暴發前期,該課題組已經針對浙江省杭州市“關于大眾對科學健身的認知和需求”進行了調研。在此基礎上,課題組對大眾在新冠肺炎疫情期間的科學健身狀況展開了調查,設計新冠肺炎疫情期間科學健身的相關問題,并針對浙江省杭州市內的群眾進行問卷調查,收集大眾在疫情未暴發時、疫情期間以及疫情得到有效控制時大眾的健身計劃、影響因素、主觀態度等相關數據。運用比較分析等手段,重點分析大眾在新冠肺炎疫情期間進行科學健身時的科學性問題,并針對分析結果,結合當前疫情時有復發的情況提出科學合理的建議。
該文以疫情期間在浙江省杭州市范圍內居住的大眾群體為研究對象。
1.2.1 文獻資料法
該文運用中國知網等數據庫,查閱疫情期間科學健身、體育鍛煉、疫情防護等相關文獻,并通過網絡搜索疫情期間大眾體育鍛煉相關報道,對其進行整理、分析和歸納。
1.2.2 問卷調查法
鑒于疫情期間大眾居家隔離的情況,該研究針對疫情發展的前、中、后3 個階段設計問卷,通過問卷星平臺向疫情期間在浙江省杭州市范圍內居住的群眾進行網絡問卷的發放。共發放1282 份問卷,收集問卷1282份,有效回收問卷1037份。
1.2.3 專家訪談法
通過訪談浙江師范大學博士生導師、博士后合作導師李啟迪教授,浙江省體育特級教師董玉泉老師,體育教研員趙一峰老師等諸位體育科研領域專家,以提高研究的科學性。
1.2.4 數據統計法
將問卷星平臺收集到的數據進行統計和分析。
針對疫情期間健身計劃的調查,數據顯示,55.14%的群眾沒有使用任何健身指導平臺,僅依據自我的主觀意識設計健身計劃;34.87%的群眾選擇使用Keep等運動APP,了解科學健身的方法和手段;21.61%的群眾通過抖音等相關小視頻程序的分享,了解科學的健身計劃;僅4.62%的群眾通過政府網站等公共服務移動平臺來了解科學健身。
上述數據可見,大眾對科學健身計劃的重要性認知相對薄弱,健身計劃以主觀判斷為主,主要了解渠道為運動APP和抖音、快手等小視頻分享,對政府網站的關注度較少。疫情期間,群眾居家健身熱度高漲,帶動了各類自媒體和互聯網平臺發布健身視頻教學,可以說,網絡體育健身視頻成為新冠疫情期間引領體育健身知識傳播、構建體育知識主流話語的關鍵載體[1],但就視頻中動作的科學性問題,眾說紛紜。
因此,如何引導群眾合理利用平臺,設計科學的健身計劃,對于實現全民科學健身有至關重要的影響。
此次新冠病毒主要攻擊的是人體的免疫系統和呼吸系統,在體育鍛煉項目中,健身氣功鍛煉和慢跑鍛煉對人體免疫水平有明顯提高。
在疫情的管控下,大眾無法自由到戶外進行健身,同時在項目的選擇方面,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居家健身是特殊時期、特定人群的主要健身方式,但在疫情結束之后,這種健身方式的受眾范圍可能會擴大很多[2]。此次調研數據顯示,家庭快步走、原地快速踏步以及健身操類運動項目是疫情期間大眾的普遍選擇。在保證運動強度和運動量的情況下,這些項目都可以有效提升健身者的免疫系統的免疫能力和身體健康水平。雖然疫情期間有多篇報道,介紹五禽戲、八段錦等傳統體育健身操在醫療健身等方面的運用,但就此次收集的數據看,大眾對傳統體育的了解與運用仍處于較低水平。
大眾在健身前后,準備活動和肌肉放松的參與頻度分析結果,如表1 和表2 所示,作為運動健身時必不可少的環節,大眾對健身前熱身和運動后肌肉放松的認識比較缺乏。與運動前熱身相比,大眾對運動后需要肌肉放松的認識略強一些。

表1 大眾運動前準備活動的參與頻度

表2 大眾運動后肌肉放松的參與頻度
在此次調研中,59.61%的群眾在疫情期間進行健身活動的目的是增強免疫力及預防疾病。對于運動與免疫力提高的關系,87.17%的群眾認為疫情期間進行健身對提高免疫力有幫助。但實際上,科學有規律的運動以及有一定運動強度和運動量的健身項目對提升機體免疫力有一定的幫助[3]。如表3 所示,疫情期間65.57%的群眾選擇居家健身,其中61.43%的群眾健身強度適中,運動結束后周身微熱,微微出汗,稍有疲乏,但休息后消除。在場地限制以及口罩佩戴的需要等因素的影響下,選擇以戶外健身或居家健身與戶外健身相結合為主要健身方式的群眾,運動強度相對過小。

表3 大眾疫情期間的健身方式與健身強度比例
此次新冠肺炎是由上呼吸道感染,向下蔓延而導致的肺部炎癥。適量強度的規律性身體運動可明顯降低上呼吸道感染風險,小強度運動后的免疫力的提高作用較小,而大強度運動則會使之明顯增高[4]。根據大眾健身后的身體感覺可知,大眾居家健身計劃的安排存在一定的不合理之處,尤其是進行戶外健身的群眾,存在健身強度偏小的問題。
由表4可知,在此次調查中,超過一半的杭州市民沒有固定的健身時間段,同時健身時間段的選擇較為分散,并沒有集中的時間段。

表4 大眾疫情期間的健身時間段比例
就健身時間選擇的科學性而言,一天中14點至17點更適宜進行健身活動。此時,人體體溫相對較高,身體糖原儲備充足,能量供應充足,肌肉及神經的狀態更適宜進行健身活動,能夠大幅度降低運動損傷的風險。并且,因植物受光合作用的影響,下午的空氣質量為一天中最佳質量,空氣中氧氣含量為一天中最高含量,這為開展有氧健身活動提供了良好的條件。但受工作和學習時間的影響,杭州市居民無法規律地在該時間段內進行健身活動,健身時間選擇的問題亟待解決。
針對疫情得到有效控制之時,大眾是否會選擇戴口罩進行戶外健身問題,接近半數的群眾表示仍會堅持進行戶外健身,但在健身時佩戴口罩;但也有大多數的群眾選擇不進行戶外健身,希望等到疫情完全結束后,再進行戶外健身;僅少數群眾選擇進行戶外健身,且不佩戴口罩(見表5)。

表5 疫情有效控制期間大眾健身時口罩的佩戴情況占比
經過積極地宣傳和引導,我國疫情得到了有效控制,但在調研期間,國內仍未研發出能夠有效預防或治療此次新冠肺炎的疫苗、藥物。在疫情防控常態化的背景下,大眾逐漸開始了戶外健身活動。但有部分杭州市居民就健身時口罩佩戴的科學性的認知存在一定的欠缺,被調查者中大部分群眾選擇佩戴口罩進行戶外健身缺乏科學依據,對其科學健身有著較大的影響。
醫用口罩作為疫情期間有效的防護用品,在防御新冠肺炎病毒方面具有良好的效果,但其在防御病毒的同時,也阻礙了一部分的空氣吸入。在健身活動過程中,人體需氧量較正常活動時高,佩戴口罩進行健身活動,尤其是進行跑步、健身操、快步走等中等以上強度的有氧運動,極易造成人體攝氧量無法滿足運動的需氧量,以至于出現缺氧、窒息等情況[5]。大眾佩戴口罩進行戶外健身活動,不僅無法達到增強體質、提高自身免疫力等功效,反而增加了健身過程中窒息等風險[6]。
如表6 數據顯示,66.02%的群眾對身體指標的變化有關注,針對心率、呼吸頻率、肌肉酸痛、疲勞感、睡眠質量等問題,大眾的關注程度普遍比較平均。其中,大眾對肌肉酸痛、疲勞感、睡眠質量等直觀的身體指標變化關注程度相對較高,對心率、呼吸頻率等需要儀器測量的身體指標關注程度略低。

表6 大眾疫情期間居民關注身體指標的種類占比
由此可見,大眾對健身過程中自我身體指標變化的關注度較高,但主要集中在直觀的主體感受上,對于心率、呼吸頻率等身體重要指標,可能受到科學健身知識儲備和測量儀器等因素的影響,關注度偏低。
心率受外界因素干擾較小,不以運動的時間、距離和成績為依據,能有效了解和監控人體的運動強度。同時,其測量方法為僅需將運動停止后立刻測得的10s鐘脈搏數乘以6,即可算出運動時的每分鐘的大概心率[7]。在健身時,居民多關注自身身體指標的變化,能夠有效把握健身強度和提升健身的科學性。
針對未在新冠肺炎疫情期間進行健身活動的群眾進行調研發現,場地、器械以及科學的居家健身指導是大眾在新冠肺炎疫情期間主要的健身需求。31.15%的群眾表示在疫情防控期間沒有合適的場地和器械進行健身。同時,針對大眾科學健身的了解途徑的調研數據顯示,超過50%的群眾沒有使用任何健身指導平臺,僅依據自我的主觀意識設計健身計劃,大眾健身的科學缺失,很大程度上是由于缺乏科學的健身指導。
隨著公共服務平臺在疫情期間的興起,眾多健身博主職業市場也擴大起來,但平臺上宣傳的健身知識和技術方法的科學性還有待考證,需要一個權威平臺參與篩選、視察工作,以防止群眾在平臺上學習到偽科學的健身知識和動作技術方法。另外,在杭州市飛快的生活節奏下,工作、學習生活直接影響了健身時間的選擇和分配,這需要杭州市民根據自身的實際情況,結合科學健身知識進行時間的分配,并養成良好的習慣。
通過對新冠肺炎疫情期間杭州市民的調研數據分析,并與已有的數據進行對比,得出以下結論:(1)疫情期間,大眾對于疫情期間科學健身有較為明確的認識,居家健身是大眾的主要健身方式;(2)保持身心健康、提高免疫力是其參與健身的主要目的,家庭快步走和健身操類運動項目是其主要的健身形式;(3)大眾相應的科學健身知識儲備較少,部分群眾存在缺乏合適的場地、缺少健身器械等困擾,居家健身的效果受到一定的影響;(4)疫情期間,公共服務移動平臺所傳播的科學健身知識的科學性還有待考證,群眾的科學健身知識水平有待提高,在項目選擇和健身計劃的設計上缺乏專業的指導。
實踐證明,口罩對于新冠肺炎病毒的防控有顯著的作用。在疫情防控常態化的大背景下,大眾進行戶外健身活動時,應注意合理使用口罩。
對于健身運動者來說,口罩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空氣阻力,阻礙了人體在運動過程中對氧氣的攝取,人體呼吸肌負擔加大,易引發運動過程中的不良后果。進行戶外健身的群眾應在健身時,盡量選擇人流量相對較少的通風處,在健身過程中全程不佩戴口罩;在人群較多處,適當降低運動強度;健身活動結束時,不應立即戴上口罩,待調整好呼吸后再佩戴口罩。進行室內健身活動的群眾,在健身時注意做好環境的通風,在健身房內健身時,須保持適當的社交距離。提倡在疫情期間,健身方式以室內健身為主,杭州市民可通過各類權威平臺學習相關科學的健身知識和動作技能。
經過此次疫情的暴發與防控,不少群眾對科學健身的了解也逐漸深入,特別是一些原本無健身習慣的群眾希望在疫情結束后加入到科學健身的行列中來。在疫情防控常態化的大背景下,建議循序漸進地開展戶外健身活動。
此次新冠肺炎是由上呼吸道感染,向下蔓延而導致的肺部炎癥。適量強度的經常性身體運動可明顯降低上呼吸道感染。大眾在健身時應科學控制運動強度,提高對自身心率、呼吸頻率等指標的關注度,根據自我身體指標的變化適當調整健身的強度。
在健身活動時,大眾還應重視健身前的熱身活動和健身結束后的肌肉放松,注意運動裝備的科學穿戴,以減少運動損傷的風險。可咨詢相關專業人員,或查閱相關書籍進行科學運動。
疫情期間,不少群眾希望通過健身活動以提高自身免疫力,預防疾病。雖然目前較多研究顯示,體育鍛煉有助于肺部和呼吸系統排除病毒,促使白細胞進入血液,提高人體免疫力,但體育鍛煉提高免疫力和抵抗力的效果需要長期堅持。因此,大眾需要尤為注意養成良好的健身習慣,著重注意健身的科學性。疫情期間,長時間未進行健身活動的群眾注意做好身體各個關節的防護,建議制訂1~3周的恢復計劃,依據各個關節的適應情況適當調整并規劃一個適合自己的健身計劃,保持運動健身的規律性和周期性[8]。
另外,運動前后自身身體指標變化能夠有效反映群眾的運動強度,在運動前后采取簡易測量方法和直觀感覺法判斷自身運動強度并記錄,在一定程度上合理調整自身運動強度,提升健身的科學性。
在疫情期間,我國在很短的時間內采取了有效控制手段進行防控,取得了抗疫斗爭重大戰略成果,如鳳凰涅槃般煥發新生,贏得了各國的肯定,為全球抗擊疫情提供了“中國樣本”。鑒于國外的科學健身理論發展較早,相對于我國也較為成熟,其有關體育健身俱樂部的品牌建設方面的研究也更加深入[9]。
疫情的防控雖限制了人們的活動空間,但在一定程度上推動了互聯網平臺的發展。建議通過互聯網的形式,在分享“疫情防控的中國方案”的同時,虛心學習國外體育前沿科學研究,并結合我國醫療現狀,制訂疫情期間全民科學健身的“中國方案”。在信息化時代的大背景之下,以科學健身帶動外交,建立國際間的友好交流,共商共建科學健身家園。
由于政府部門的相關健身體制的不完善,導致城市和農村之間的體育資源分配不均,甚至存在資源分配不合理的情況,城鄉體育的發展參差不齊,嚴重阻礙了疫情期間全民健身活動的展開[10]。政府可以積極改善相關體制,改進體育資源的再分配。同時,倡導城鄉間健康和醫療機構對科學健身知識的宣傳,如開展科學健身知識分享會和科學健身知識有獎競猜等活動。
鑒于疫情期間應盡量避免大規模聚集,建議以社區、單元為單位,小范圍組織科學健身知識宣傳[11]。可由社區衛生醫療服務中心發起,在社區之間設立科學健身知識分享站點,針對不同年齡段的群體,尤其是老年人群進行科學健身和疫情防控知識的宣傳。可定期在空曠地帶組織5~10人的科學健身活動,引導群眾參與并深入了解科學健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