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善儀,覃 婕,李俊儀,謝文婧
(惠州學院,廣東 惠州 516007)
公園,最初的含義是指設在城市中專門供公共游覽的區域。鄉村,按現代地理學辭典解釋:“鄉村即非城市化地區,指社會生產力發展到一定階段而產生的,相對獨立的,具有特定經濟、社會和自然景觀特點的地域綜合體。”[1]鄉村公園是近年來逐漸出現的一種新型公園類型,它不隸屬與城市綠地,在國家的行業標準《城市綠地分類標準》[2]中沒有看到它明確的定義。對于鄉村公園的概念目前尚無一個明確的定義。2009年,莊晨輝提出:“鄉村公園是指利用鄉村集體所有土地為基地,采用社會化運作,以村民私有投資、多渠道集資為主建設,并由鄉村自主經營、管理和維護,為村民提供休憩、康體、文娛、觀光、民俗、紀念、朝圣等活動功能的自然化和人工化的生活境域和綠地形式[3]。”此說法被較多人所接受。鄉村公園可以被理解為是處于城市以外的鄉村區域范圍內的一種鄉村公共綠地的類型,它以公眾休閑娛樂為目的,為村民提供休閑娛樂、健身交往等活動的公共空間,是鄉村景觀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4]。
鄉村公園能極大地改善了鄉村人居環境,豐富村民的精神文化生活。隨著中國經濟水平的高速發展,鄉村公園的建設也在蓬勃發展。2017 年 10 月,中共“十九大”首次提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按照堅持農業農村優先發展,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總要求,聚焦農業農村發展,關注生態宜居鄉村建設,鄉村公園迎來了新的發展契機[5]。
在鄉村振興戰略實施的背景下,鄉村公園應如何進行建設值得思考。本文以廣東省惠東縣多祝鎮永和村河坑村鄉村公園為例進行分析,期望能給相關鄉村和設計師提供借鑒參考。
廣東省惠東縣多祝鎮永和村是廣東省省定貧困村,位于惠東縣多祝鎮西南部,距離多祝鎮4.4 km,距離惠東縣城28 km,臨近甬莞高速,交通尚屬便利,去惠東縣城及惠州市區和周邊城市深圳等車程約在2 h內。全村44 km2,共有10個自然村,總戶數532戶2433余人,勞動力1080人。共有耕地2600余畝,山地57000畝。永和村沒有明顯的支柱產業,村民以耕種、養殖為主,主要收入來源于家里的青壯年外出務工所得。村生態環境良好,綠色資源豐富,自然風光秀美。
2020年1月,惠州學院農村科技特派員團隊采用設計下鄉的服務形式對接服務永和村。做為鄉村人居環境整治的一部分,團隊的設想是選取一塊合適的場地做為永和村的鄉村公園,結合本村的自然生態資源、文化特色、農業特征等元素進行設計,為村民們提供一個休閑娛樂的場所,同時也能為發展鄉村生態休閑旅游提供一個游覽觀光點和載體。
永和村有10個村小組,村小組之間比較分散,對于鄉村公園的選址,團隊希望能找到一個平衡點,方便村民使用。通過現場踏勘及調研,最后選取了河坑村小組宗祠前的一塊約5000 m2的空地做為鄉村公園基址。這里是進出村口的主要交通要道,來往人員較多,周邊村民的聚居點較多,影響力較大。現場立地條件良好,河坑村何姓宗祠前有一半月形風水塘,客家宗祠風格。宗祠后面是連綿的山體、百年沉香、成片荔枝林,有建登山徒步道的條件。一條鄉村主路在場地外側經過。場地一路之隔是大片的稻田,稻田與遠處的天空、山體結合,呈現出一片美麗的稻田風光,可借景。場地面積雖不大,但景觀的外延性較好(圖1)。

圖1 場地現狀分析
鄉村公園受地理環境和歷史文化等因素的影響,場地規模一般不宜過大,尺度小巧,應具有親切感。與城市公園的大面積、規矩方正有異,在選址上,要充分考慮村民的出行習慣,具有可達性和便利性,是村民的集中地。鄉村公園做為鄉村公共空間的重要組成部分,宜和宗祠、戲臺、曬場等結合在一起。乘涼大樹、吃水古井、洗衣水塘、鄉村宗祠等是鄉村公園選址的重要參考元素。
鄉村公園的選址還涉及到一個農村土地性質的問題,作為農民,土地無疑是他們最大的財產,也是命根子。村民對拿出土地參與公共景觀建設意愿不強。要注重引導農民的參與熱情,讓村民看到長期的經濟效益、環境效益和社會效益。
鄉村公園可利用村莊原有地形、水利等自然資源如風水塘、森林、河流、沙灘、池塘、奇山怪石等,充分激活鄉村的山、水、田、人、文、宅,建設生態景觀鄉村公園[6],推動鄉村特色生態旅游發展,增加村民收入。在滿足新形式下村民生產、生活需求外,又賦予了鄉村振興的新功能。
河坑村鄉村公園設計主題為“歸園”(圖2),靈感來自陶淵明的《歸園田居》。“歸”有返回、歸宿、歸來的意思。村民聚集于此休閑娛樂、開展民俗活動,有家的溫度和溫暖;也希望更多城里人來到此地,歸來鄉間美麗之處,體驗和觀賞鄉間特色,留下美麗的記憶。

圖2 歸園總平面
場地內的宗祠及風水塘在設計中被保留和強化客家風格特征,同時增設了老人小孩的活動設施及文化長廊(圖3)。文化長廊內容以弘揚傳統文化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主。宗祠后面的山體是本次設計的延伸重點,將鋪設一條長約4 km的登山徒步道,設置觀景臺,供游人徒步登山,觀景臺能俯瞰永和村全貌,一覽田園風光,徒步道的盡頭有小溪河流(圖4)。周六和周日到周邊鄉村開展戶外活動是城里人喜歡的一種休閑方式。場地內還設計了一些農耕活動場所和售賣當地的臘味、客家粄、走地雞、優質稻米等富有地方特色的農副產品服務點,供到當地進行生態休閑旅游的客人選擇購買。

圖3 文化長廊效果圖

圖4 徒步道規劃方案
作為村落公共活動空間,鄉村公園為村民內部提供了一個最高頻交流的場所。村民在此聚集,開展日常交往和活動,進行思想和信息的交流 , 增進村民之間的社會關系和情感關系[7]。在鄉村振興的背景下,它又兼具了產業振興(鄉村旅游、農村品銷售的載體)、生態振興(綠色生態環境保護示范點)、文化振興(宣傳文化精神的堡壘)的功能,是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重要著力點。
鄉村公園的設計有別于城市公園,不宜采用太多的硬質鋪裝,忌大而空。除公園常見的開放性、公共性外,鄉村公園的生活性也值得關注。鄉村公園的使用者更多的是村民,設計中應更多地去考慮村民的內在需求。一個好的鄉村公園應該是能讓村民們無拘束地進行人際交往、信息溝通、休閑娛樂的公共場所[8]。隨著城鄉差距的縮小以及互聯網的飛速發展,村民們對城市生活模式有一定的模仿,比如村民閑暇時間跳廣場舞鍛煉的需求,在調研中屢屢被村民提起;在鄉村,小賣部、服務點這些地方是村民購物、逗留、聊天、打牌的固定場所[9],村民常喜歡聚集于此,也是設計的關注點。在河坑村鄉村公園的設計中,小廣場、小賣部這些村民內在的需求一一被考慮,得以重視。
河坑村鄉村公園在設計中保留了原有的何氏宗祠,并對其進行強化美化。宗祠、戲臺等為村民的傳統風俗活動提供功能性場地,同時也是對傳統文化的弘揚和對鄉土文明歷史繁衍的尊重。本案場地面積不大,但因采用了借景的設計,與周邊的稻田景觀融為一體。與之呼應,在場地內設置相應的農耕活動場所。
在城市化進程中,鄉村中保留下來的鄉土文化顯得難能可貴。鄉村公園的設計需延續村落的記憶,保留地域特色,它自身的文化特質、風俗禮儀令鄉村公園更具有生活氣息。新鄉村景觀應繼承和發展當地鄉村的傳統特色和地域特征,而不是將其慢慢遺忘。鄉村公園可以借鑒本地鄉村文化資源,與城市公園形成了強烈反差和對比,這也是鄉村公園滿足當地村民需求和吸引城市居民的地方。望得見山,看得見水,記得住的鄉愁,本土情懷的認同更是鄉愁的體現。
在鄉村振興戰略實施的大背景下,各地鄉村正充分利用鄉村景觀和土地資源進行鄉村公園建設,為各地的鄉村振興發展助力。在此次鄉村公園建設實踐中,也遇到了一些問題,比如鄉村公園的場地不足、活動空間萎縮;鄉村景觀建設缺乏系統規劃、鄉村公園設計城市化;建設資金的籌措難;以及鄉村公園的后續管理缺乏等,這些問題都有待解決和重視。對于每位鄉村公園的決策者、設計者、使用者及管理者來說,任重而道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