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云田
(龍巖市新羅區應急管理局,福建 龍巖 364000)
毛竹(Phyllostachysheterocycla(Carr.) Mitford cv.Pubescens)是禾本科剛竹屬,單軸散生型常綠喬木狀竹類植物[1~4]。毛竹是一種生長快、產量高、用途廣、效益快的優良經濟竹種[5,6],繼續扶持發展優高毛竹林培育和開發毛竹資源,按公司加林農形式,形成毛竹林培育、筍制品加工、竹制品產業鏈,增加林農經濟收入,為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和助力鄉村振興取得成效獻一份力。
龍巖市新羅區地處福建省西南部,東經116°40′~117°20′、北緯24°47′~25°35′;年平均氣溫15.8~20.0 ℃,1月份平均氣溫7.3~11.2 ℃、7月份平均氣溫22.9~27.7 ℃,平均無霜期291 d,年平均降雨1500~1900 mm,年平均相對濕度76%;平均海拔685 m,紅壤占77.95%,土層深度100 cm以上。
外業以1∶1萬地形圖為基礎,采用對坡觀察與深入調查、目視判定與輔助量測、利用已有資料與現場調查核對相結合的方法進行調查[7,8]。外業調查底圖上調繪的面積以GIS量算面積為準。
3.2.1 坡向
按坡面朝向,劃分為北坡(方位角338°~360°、0°~22°)、東北(方位角23°~67°)、東坡(方位角68°~112°)、東南坡(方位角113°~157°)、南坡(方位角158°~202°)、西南坡(方位角203°~247°)、西坡(方位角248°~292°)、西北坡(方位角293°~337°)、無坡向(坡度小于5°的地段)等9個坡向[7,8]。
3.2.2 坡位
劃分為脊部(分水線及其兩側各下降垂直高度15 m的范圍)、上坡(從脊部以下至山谷范圍內山坡三等分的最上等分部位)、中坡(三等分的中坡位)、下坡(三等分的下坡位)、山谷(匯水線兩側的谷地)、平地(處在平原和臺地上)等6個坡位。實際記載時,長坡分別判定上坡、中坡、下坡、全坡4種中的一種,短坡分別判定上坡、下坡、全坡3種中的一種[7,8]。
3.3.1 坡向坡位毛竹面積
根據2007年(表1)、2018年(表2)森林資源數據(毛竹),計算各坡向、坡位毛竹面積(圖1、圖2)。
圖2 2017年、2018年各坡位毛竹面積柱形
表1 2007年各坡向坡位毛竹面積 hm2
表2 2018年各坡向坡位毛竹面積 hm2
圖1 2017年、2018年各坡向毛竹面積柱形
3.3.2坡向坡位毛竹面積增量
比較2018年與2007年各坡向坡位毛竹面積,計算各坡向坡位毛竹面積增量(表3)。
表3 各坡向坡位毛竹面積增量 hm2
采用方差分析坡向坡位對毛竹面積增量的影響,設置信限為95%(表4)。
表4 方差分析
從表4中可看出:FA=1.37
只有因素B(坡位)的4個水平有極顯著差異,采用杜奇(Tukey)W檢驗、95%置信區間對因素B(坡位)的4個水平作多重比較(表5)[9,10]。
表5 多重比較的結果
即:中坡(B3) 谷(B1) 上坡(B4) 下坡(B2)
坡向對毛竹面積增量影響不顯著;坡位對毛竹面積增量影響極顯著差異,經多重比較,中坡的毛竹面積增量與谷的毛竹面積增量相比較的結果為不顯著,谷的毛竹面積增量、上坡的毛竹面積增量和下坡的毛竹面積增量相比較的結果為不顯著,中坡的毛竹面積增量與下坡的毛竹面積增量相比較的結果為顯著,中坡的毛竹面積增量與上坡的毛竹面積增量相比較的結果為顯著。
2007年、2018年森林資源數據(毛竹)均顯示北坡毛竹分布多、下坡毛竹分布多。在毛竹分布區內,種植毛竹時建議選擇土層深厚、肥沃、疏松、濕潤、排水良好的山坡下部的紅壤、黃紅壤和黃壤地作為毛竹造林地[11];改造毛竹低產林時[12],按照毛竹生長規律,通過劈山除雜清理林地、墾復施肥疏松土壤、保護冬筍留養春筍、劃號標記合理砍伐、竹木混交和防治病蟲害等方式改善竹林環境條件、調整竹林結構,科學經營促進低產林增產。
走訪新羅區近20年森林火災多發和無發鄉村,了解到:村民基本上無直接從山上(林業經濟)得到收入的多為森林火災多發鄉村,這些鄉村的村民存在著“山上不來錢,燒掉不心疼”的思想,森林防滅火意識不強;沒有發生森林火災的鄉村,毛竹分布多或可采伐商品林資源豐富,村民在從事林業生產經營中獲得直接經濟收入多,這些鄉村的村民能真正把山當成金山銀山,村民野外安全用火意識強、自覺參與森林防滅火和保護森林資源積極性高。借此拓寬森林防滅火工作思路,基層政府在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和鄉村產業振興工作中,開創“支部謀發展、黨員爭示范、群眾齊參與”的富民強村之路,大力推廣“龍頭企業+合作社+基地+林農”產業化發展模式,引進新技術新品種發展林業經濟產業,做給農民看、帶著農民干、幫助農民賺,讓老百姓靠山吃山、不砍樹也致富;讓老百姓的日子在綠水青山間越過越紅火,也能讓更多老百姓提升森林防滅火意識和主動參與森林防滅火工作,變“要我防”為“我要防”[13~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