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柏寒,丁雪梅
(吉林建筑科技學院,吉林 長春 130000)
交通運輸行業安全管理人員對行業安全生產發揮著不可忽視的作用,同時他們也面臨著巨大的工作壓力和心理壓力。當安全管理人員心理壓力處于超負荷狀態時,不僅僅影響工作效率,甚至會造成職業倦怠和枯竭,以及釀成災難。因此,本文通過對交通運輸行業安全管理人員進行心理健康狀態問卷調查和結果分析,找出影響管理人員心理壓力的主要因素。
本研究的問卷調查對象是某大型國有交通運輸企業的安全管理人員。該企業共有員工5 000余人,其中有安全管理人員500人,占比10%左右。
本次安全管理人員心理健康調查采用“90項癥狀清單(90-SCL)”評估量表進行。問卷隨機發放,匿名填寫,填完即收。
本次調查共發放問卷220份,回收201份,有效問卷178份,有效回收率為88.6%。通過對178份有效問卷數據進行分析,得出安全管理人員心理健康調查問卷的基本屬性分布情況。
(1)按性別的分布情況
其中男性120名,女性58名。
(2)按年齡的分布情況
30歲及以下的80人,31~40歲58人,41歲及以上45人。
(3)按文化程度的分布情況
高中及以下20人,大專80人,本科70人,研究生8人。
(4)按婚姻狀況的分布情況
未婚40人,已婚125人,離異8人,再婚5人。
(5)按工齡的分布情況
5年及以下70人,6~15年60人,16年及以上48人。
通過對SCL-90各個因子均分進行描述性統計,取其平均值進行分析比較。表1列出了本次調查在9個因子上的平均得分情況,同時列出了中國正常人在這9個因子上的平均得分情況。

表1 安全管理人員心理健康調查各因子
通過對表1的數據進行對比分析可知:首先,本次調查結果的總平均分和各項因子的平均分都高于中國正常人的平均分(偏執因子除外)。其次,本次調查結果中,因子均分高于總平均分的影響因子共有四項,包括人際關系敏感、強迫癥狀、軀體化和抑郁。
因此,和中國正常人比較,該企業的安全管理人員總體上存在一定程度的心理健康問題,尤其在人際關系、強迫癥狀、軀體化表現和抑郁傾向四個方面問題更為突出。
本項目進一步對表1中各因子得分的分布情況進行描述性分析,具體分布情況見表2。從表2中數據可知,被測試者處于中度心理問題,需要對其進行心理關注的人員共有60人,其中軀體化12人,占總調查樣本的6.74%,強迫癥18人,占總調查樣本的10.11%,人際關系敏感8人,占總調查樣本4.49%,其他抑郁、焦慮、敵對、恐怖、偏執、精神病性問題分別為3人、5人、4人、3人、5人、2人。處于重度心理問題,需要引起高度重視的共7人,其中軀體化3人、強迫癥2人、人際關系敏感1人、抑郁的1人。

表2 安全管理人員心理健康情況調查陽性因子分布情況
由表2中的數據可知,對178份有效問卷進行數據分析,篩查出存在中度和重度心理問題的被試共67人,占總調查樣本37.6%。
為了進一步分析安全管理人員心理問題產生的原因,本項目按照人員屬性進行了對比分析。
(1)性別差異分析
為了研究SCL-90總均分及其各個因子是否存在顯著的性別差異,對獨立樣本進行t檢驗,結果表明SCL-90總均分及其9個因子均不存在顯著的差異。
(2)婚姻狀況分析
調查結果表明,經歷過離異的安全管理人員與結婚和未結婚管理者相比,前者具有較高的敵對因子上得分,產生了惡性的心理狀態轉變,具有較強的心理防御意識,對他人的信任度大幅度降低。
(3)年齡差異性分析
調查結果表明,隨著年齡的增長,心理健康水平逐漸下降,并且41歲及以上被試在恐怖因子上的得分顯著高于其他年齡段。
(4)工齡差異性分析
調查結果表明,隨著工齡的增加,心理健康水平隨之下降;工齡在16年及以上的被試在恐怖、偏執因子上的得分顯著高于其他工齡時間段的被試。
(5)學歷差異性分析
調查結果表明,高學歷的安全管理工作者具有較高的綜合素質,有著非常強的學習能力,遇到新的問題可以在短時間掌握問題的要領,采用積極樂觀的方式去處理,不容易產生心理負擔與心理問題。
通過上所調查與數據分析,影響安全管理人員心理健康的因素包含職業特點以及個人、家庭、工作、社會等多維度因素。這些因素相互影響,循環交錯,往往會產生1+1>2的效應,使管理人員在快節奏的生活工作中無暇顧及,越纏越緊,惡性循環,難以化解。
造成安全管理人員的心理壓力的主要因素,包括“三高”的特殊職業崗位、個人的不足與不滿,還包括來自家庭、組織、社會的不同程度的期待。
交通運輸行業安全管理人員是一個特殊的職業,擁有較高的工作強度、較高的工作風險和較高的身體負擔,這些特征表明安全管理人員的心理壓力高于其他職業。調查數據表明,隨著工齡增加,被試在軀體化、強迫癥狀、人際關系敏感、抑郁、焦慮、敵對和精神病性等因子的得分過高,表明管理者長期處于較高的精神壓力下。安全管理人員面臨的主要壓力有四個。
第一,工作量巨大。季度、年終的審核,月檢、周檢、日常檢查,節前、節中、專項檢查,特種設備及安全防護設施設備的檢測與檢定,各類安全培訓工作組織與落實等,還有上級部門臨時索要的報表及其它數據,公安、消防、安監、交通等部門的監督檢查,落實整改各級部門檢查出的隱患問題等等。各項工作的開展與落實、檢查與整改、教育與培訓、爭先與創優,都凝結著安全管理人員的心血和付出。
第二,身負責任重擔。建立完善安全生產責任體系,切實做到管行業必須管安全、管業務必須管安全、管生產經營必須管安全,生產安全管理強調“失職追責”制度。安全管理者不可避免地害怕自己工作失職產生的后果,進而害怕進行安全管理。另外,安全工作角色不清晰、工作職責不明確,也給安全管理人員帶來了較大壓力。
第三,不被大眾理解。對安全工作的不理解主要體現在幾方面:一是得不得組織支持,有時甚至被要求安全工作為工程進度等任務讓路。二是不被同事認可。沒有干過安全工作的人員不能認識到安全管理工作的專業性和復雜性。三是不被被管理者認可。被管理者尤其是班組及一線工人,對安全員的檢查不理解,甚至表現出對抗情緒,因此安全管理人員的心理壓力越來越大,漸漸產生抑郁等負面情緒。
第四,職業前景黯淡。安全管理工作是一項綜合性工作,需要儲備過硬的專業知識,還要有足夠的協調能力。但是安全管理人員在職稱評定、職級晉升中卻處于相對弱勢的地位,這在很大程度影響了安全管理人員的工作熱情。
通過對不同崗位的差異分析和多元方差分析得出,處于不同職位的交通運輸行業安全管理人員的因子得分在抑郁、恐怖和精神疾病等因素上有顯著的不同。同時,由于壓力的來源不同,心理健康狀況也很復雜。就個人而言,對學歷差異這一單因素分析發現,受教育程度較高和較低的受試者的抑郁、焦慮、精神病以及平均分的得分和總分均有著顯著不同,這說明個人的綜合素質和知識儲備對個人的心理健康有一定程度的影響。
通過調查統計,多數交通運輸行業安全管理人員沒有興趣愛好或沒有時間去培養興趣。由于某些企業缺乏休閑設施和公共場所,導致這些管理者的業余生活機會很少,即使在休息日也無法找到平靜的感覺,沒有足夠的壓力釋放空間。很多安全管理人員即使在休假,也無法做到完全放松,眼前經常浮現工作場景,如有單位電話打來,會心跳加速。長此以往,逐漸導致身心處于過度疲憊的狀態。
有些交通運輸行業安全管理人員的人格特質是內向和不善社交的,另一些人性格極端,執著而暴力,這些人格特質不可避免地會導致人員的不良情緒和行為反應,由于企業的大環境致使這些性格有問題的管理者長期壓抑自己的情緒,這些管理者的最終結果很有可能陷入抑郁狀態。
對婚姻狀況方差的分析表明,離婚者相對于敵對因素的價值顯著高于其他婚姻狀況,表明家庭和睦對心理健康有影響。以下問題作為影響家庭和諧的主要因素和引起精神壓力的主要緣由,這些因素會對安全管理人員的心理健康造成負面影響。
經濟負擔問題:通過調查發現大多數人選擇家庭的經濟負擔,低工資和福利差等作為主要的心理影響因素,這些因素無疑會給安全管理者帶來較大的失落感和倦怠感,甚至導致管理者害怕、心情低落、自我指責,自卑,嚴重影響了正常工作和生活。
家庭成員工作的特殊性質以及工作范圍和不確定的工作時間無法照顧家庭。由于工作原因,與家庭不和諧,導致家庭成員產生矛盾,缺乏情感交流,例如疏遠親子關系,夫妻之間的冷漠以及父母之間的嚴重矛盾。因工作與家庭之間的沖突,安全管理人員不能及時有效的處理一些突發事故的情況也時有發生。同時,安全管理人員同時承擔工作和家庭責任,形成角色沖突,容易受到心理壓力的驟增。一方面,人們因照顧家庭困難而深感內疚,另一方面,他們因工作中的不滿而苦于掙扎,并渴望獲得家人的理解和安慰。這些負擔有不能向領導抱怨,也不能在同事面前提及這些問題,若在家庭成員面前也不能發泄,得不到理解,勢必會造成更大的心里負擔。
人際交往敏感性因素的得分遠高于國家標準。由于安全工作事關民生,尤其是交通運輸行業安全,稍有差池,安全管理人員就要面對媒體和大眾。而社會對安全管理的要求和期望很高,有時甚至超出工作范圍,安全管理人員不可避免地會感到緊張和焦慮。
本文采用“90項癥狀清單(90-SCL)”評估量表,對交通運輸行業安全管理人員進行心理健康狀況進行問卷調查,通過對安全管理人員心理健康總體癥狀指數進行分析。首先,本次調查結果的總平均分和各項因子的平均分都高于中國正常人的平均分(偏執因子除外)。其次,本次調查結果中,因子均分高于總平均分的影響因子共有四項,包括人際關系敏感、強迫癥狀、軀體化和抑郁。
和中國正常人比較,該企業的安全管理人員總體上明顯存在一定程度的心理健康問題,尤其在人際關系、強迫癥狀、軀體化表現和抑郁傾向四個方面問題更為突出。
安全管理人員產生心理健康問題,其影響因素主要來自于交通運輸行業的職業崗位特點,還來自于個人、家庭和社會等各個方面。
因此,針對交通運輸行業安全管理人員心理健康狀況及其影響因素,應當引起企業管理者的重視,及時進行科學的心理疏導,確保安全管理人員的身心健康,進而保證企業生產的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