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曉波,鄧 琪
(深圳市規劃國土發展研究中心,廣東 深圳 518000)
2006年3月全國開始實施由當時建設部頒布的《城市黃線管理辦法》(以下簡稱“黃線管理辦法”)。
“黃線管理辦法”中對城市黃線定義是:指對城市發展全局有影響的、城市規劃中確定的、必須控制的城市基礎設施用地的控制界線。其中城市黃線對交通設施的管理對象是:城市公共汽車首末站、出租汽車停車場、大型公共停車場;城市軌道交通線、站、場、車輛段、保養維修基地;城市水運碼頭;機場;城市交通綜合換乘樞紐;城市交通廣場等城市公共交通設施。
(1)取消要素
交通廣場:依據2014版《深標》城市用地分類,廣場用地已移出交通設施用地大類,歸為綠地與廣場用地(用地代碼G)。
交通樞紐:原有交通樞紐管理要素內包含了火車站、軌道換乘站、機場、港口等交通設施,與即有黃線管理要素(機場、港口碼頭、軌道站點)重復表達,同時交通樞紐不能直觀表達設施用地類型,因此2014版《深標》實施后,對交通黃線管理要素取消交通樞紐設施,將根據具體交通設施用地性質進行分類。
(2)增加要素
貨運場站:隨著2014版《深標》發布使用,2014年~2019年在法定圖則編制中新增了獨立占地貨運場站用地,依據《城市黃線管理規定》,增設貨運場站要素。
其他交通設施:依據2014版《深標》城市用地分類及結合已批的法定圖則,將未明確開發用途的交通設施用地、駕考場、拖車場、公路配套服務設施用地等歸為其他交通設施用地,并在交通黃線中增設相應要素。
(3)調整要素
軌道站點:原有軌道站點僅包含地鐵軌道車站、車輛段、停車場、國鐵火車站,隨著全市規劃的高鐵、城際鐵路相應落地實施,相應增加了國鐵(城際)動車所、國鐵(城際)站等設施,因此將高鐵(城際)配套設施納入交通黃線管理,同時將軌道站點要素更名為軌道設施用地。
加油加汽站:隨著2014版《深標》發布使用,2014年~2019年在法定圖則編制中新增了獨立充電站設施用地,并且2015年開始全市逐步推動機動車電動化,未來充電站將成為新能源電動化必不可少的設施之一,因此增加充電站納入交通黃線管理,并將加油加汽站更名為加油加汽充電站。
因此依據《城市黃線管理辦法》中交通黃線管理要素和《深圳市城市規劃標準與準則》中定義為交通設施的相關內容,將交通設施分為十二大類,分別是:城市道路、軌道設施用地(含國鐵、城際)、軌道線位(含國鐵、城際)、機場、港口碼頭、口岸、公交場站、加油加汽充電站、物流場站、長途汽車站、社會停車場、其他交通設施用地(駕考場、扣車場之類)。
制定國土空間交通設施基礎數據納入規則。以法定圖則為基礎數據層,納入各類交通設施專項規劃及已批用地紅線,其中各類交通設施專項規劃最優先級別以國家審批為準,其次以省,然后到市,最后到各區級政府審批成果為準。
通過“規劃一張圖”平臺、《城市黃線動態維護(2019)》和各類相關交通設施專項規劃,梳理十二類交通設施用地具體個數及用地范圍,形成交通設施空間整合數據基礎。
市國土空間規劃層面主要是對主導功能分區進行管控,并要求主導功能分區全域覆蓋、互不重疊、不跨三線。在區國土空間規劃層面,遵循市級總體布局,執行“三線”管控要求,細化功能分區用途及管制要求,落實“五線”指標管控和空間管控要求。因此在市、區兩級國土空間規劃中對要素的管控精度和要求存在差異化。
全市總規層面,結合綜合交通體系規劃以及各類全市性交通專項規劃,以定線、定位為主明確各類交通廊道及交通設施。分區規劃層面,通過分區交通專項規劃或詳細規劃,定位、定量明確設施紅線及用地規模。詳細規劃層面,結合設施方案設計等,落實并協調設施用地關系。具體如下。
市級規劃:
(1)落實國家及省級空間規劃關于交通體系的相關要求。
(2)提出城市綜合交通發展目標、策略、體系架構;同時提出面向區域的交通網絡組織方案。
(3)確定全市航運、航空、鐵路、口岸等對外交通發展定位,制定2025、2035年航運、航空、鐵路、口岸等對外交通發展目標指標。
(4)確定城市交通內部各設施功能定位,制定城市2025、2035年綠色交通出行分擔率、道路網密度等體現交通高質量、可持續發展的目標指標。
(5)確定市級及以上的重大交通廊道(國鐵、城鐵、城市軌道、高快速路、主干道等)項目清單、設施類型、路線走向及規模。
(6)確定市級及以上的重大交通設施(機場、港口、鐵路站、長途客運站、口岸、公交綜合車場、軌道車輛段及樞紐站點、貨運樞紐及場站等)項目清單、設施類型、規模、布點位置或用地范圍。
分區規劃:
(1)落實上級空間規劃關于交通體系的相關要求。
(2)提出分區綜合交通發展目標、策略、體架構織;同時提出與周邊分區銜接的交通網絡組織方案。
(3)確定分區2025、2035年綠色交通出行分擔率、道路網密度等體現城市交通高質量發展的目標指標。
(4)落實市級及以上的重大交通廊道(國鐵、城鐵、城市軌道、高快速路、主干路等)的軌道控制線、道路中心線及紅線,明確軌道敷設方式、確定立交節點位置等;規劃確定分區內城市次干路走向。
(5)落實市級及以上的交通設施(機場、港口、鐵路站、長途客運站、口岸、公交綜合車場、軌道車輛段及樞紐站點、貨運樞紐及場站等)的用地紅線;規劃確定獨立占地區級交通設施(軌道站點、公交首末站、公共停車場、加油加汽站、公共充電站等)建設規模、用地位置或用地紅線。
單元控規:
(1)以分區規劃確定的詳細規劃編制單元編制詳細規劃,落實上層次空間規劃確定的各類交通廊道、交通設施具體位置和用地紅線;
(2)規劃確定城市支路等未在上層次空間規劃表達的交通設施設施規模和用地紅線。

表1 交通設施控制要素示意一覽表
(1)詳細規劃、區級規劃應嚴格傳導落實上層次國土空間規劃中的規劃交通廊道及設施,原則上不應進行增減或調整。

表2 線性交通設施傳導機制示意一覽表
(2)市、區兩級規劃中已明確用地范圍及規模要求的,下層級規劃若涉及用地范圍優化或區位變更,新的用地方案不應小于原有規模、布局等要求,且需經過市級國土空間主管部門同意方可變更。

表3 塊狀交通設施傳導機制示意一覽表
(3)市、區兩級規劃中僅以定線、定位控制的交通廊道及設施,在下層級(區級規劃、詳細規劃)規劃中應規劃明確其用地范圍及規模等,并分別上報相應上層級國土空間主管部門進行校核及備案。
在國土空間規劃中對交通設施進行要素劃定,并對相關內容提出管控措施及傳導機制,一是有利于在國土空間規劃中明確交通設施大類的占地指標及建立“交通一張圖”臺賬,便于國土空間規劃中對交通設施用地的數據管控,保障城市基礎功能發展空間,其次明確了各類交通設施邊界,特別是城市道路的確定,有利于清晰劃定城市開發邊界和各類組團功能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