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衛紅
幾乎所有的工美品類都是以奇思妙想和精雕細琢體現作者的高超技藝,但有一項技藝例外,那就是“根藝”。
根藝不同于其他工藝之處在于大自然是其第一原創師,沒有哪一個大師敢挑戰自然之美。也就是說,如果說其他藝術是“無中生有”,那么根藝就是“錦上添花”,更準確地說是“畫龍點睛”,畫龍者,天工也,點睛者,藝人也,故真正的根藝師首先是大自然的翻譯家,其次才是美容師。
中國傳統根藝,文物實證最早起源于戰國時期,經過兩千多年的發展,形成了不同的地域特色,以長江為界,南方以雕刻見長,北方以自然為主。
廣義根藝大致分為雕刻類和自然類兩大類,兩者雖都取自然美為原版,作品都講求天人合一,但側重點不同。本質之別在于作品的趣味中心在何處,是人為雕刻部位還是天工整體大勢。
傳統自然根藝一般是以民間喜聞樂見的動物等為題材,講求七分天然、三分人工,重發現,輕雕工,少雕多磨、只出大形。其作品由于獨特的天趣性,故普通百姓喜聞樂見,具有廣泛的群眾基礎和悠久的歷史淵源。
20 世紀八九十年代,因南方根材遍布,傳統木藝文化發達,故在南方如福建、廣西、浙江等地逐步形成了好多輻射全國的根雕市場,而北方民間傳統根藝人卻大多仍各自為政、自娛自樂,難以走出大山,走向市場。
南方雕刻類根雕制作技藝理論基本成熟,無需多敘,而北方自然根藝理論基本空白,本文以北方名木——太行崖柏為例,從五個方面力圖探求一條自然根藝的新路子。

《咬定青山》
打磨在以雕工為主的南方木雕根雕中,作為配角,一般為小工代勞的技術活,因為只有打磨光亮到位,才能突出精美的雕工。
而打磨在自然根藝的創作中為重中之重。太行崖柏根材大多形美而個頭小,真正適合雕刻的并不多,故打磨件就成了各類崖柏藝術展銷會的新亮點。
大多根藝人認為一亮遮百丑,技藝上最常在打磨細度上比高低。事實上,打磨過火,光亮像金屬,色勻如橡皮娃,就失去木頭的本質和韻味。
確實,做好自然根藝,首先要在打磨上下功夫,下功夫不是越明越好,而是要藝術處理,即“藝磨”。
“藝磨”不是純技術活,而是藝術創作,要學會用美術的色彩、線條的眼光去因根施磨。
自然根藝創作前要審根,審根不僅要像傳統定型那樣裁剪,更要因題施磨,決定如何處理色與紋。打磨原則以不破壞自然色紋肌理為最佳,如有打磨必要,要盡可能突出根材內皮的自然美。
綜上所述,在現代教育模式的大背景下,初中英語教師要堅持做到以上幾大方面,不斷提高學生對于英語學習的興趣,加強他們的自身素養,以此在促進教師自身教學水平的同時,也讓學生的初中英語學習得以升華。
更形象一點,應把打磨的砂紙比作畫家手中的筆,不同的是,后者是加法,前者是減法,后者是白紙出彩,前者是本色分層。
崖柏根據風化程度不同本身就具備不同顏色,不同處理方法又能呈現更豐富的色彩和層次。去皮打磨不是一光而盡的狗褪皮,而是根據主題需要翻陰陽,出層次。
另外,崖柏與眾不同之美是去皮后本身具有柔美的“黑線”,就像國畫中的線條。鉤刀勾線和砂紙打磨不能像梳頭發一樣理順即可,要因材依題,靈活磨線,或長或短、或粗或細、或實或虛,隨機應變。根藝黑線磨好,猶如繪畫線條既要流暢又要有變化,作品不只油光可鑒,更要有藝術感染力。
無論傳統根藝還是木雕,都講求一木雕成。而崖柏藝術的興起,使一木雕成的根藝創作理念頃刻推翻。
各種崖柏藝術展會上,好多完美天成的太行崖柏令藝術家看得目瞪口呆。讓根藝家在自然美面前嘆為觀止的同時,卻不甘做大自然的搬運工。既然其完美天成,如何人為創作?
可見,用傳統的減法已遠遠不能滿足根藝創作的要求,只能用加法,在配座、配景上做文章(下文的配景也包括配座)。
天成崖柏和奇石、陶瓷、盆景、鐵藝、書畫等組合搭配,異質同構,很多藝人發現,可在不改變原根生態的前提下,更好地表達主題、展現意境,不失為兩全其美的崖柏藝術創作方法。
藝術沒有一成不變的公式,傳統的根藝也能引進現代設計藝術(立體設計、色彩設計)理念,以崖柏為主的不同材質的搭配,就像小的園林設計,同樣蘊含著作者的創作主題和技藝。
傳統自然根藝雖最大程度保持原生態,但最致命的弱點正是為保持天然,從而限制其主題深掘,不像木雕一樣隨心所欲用雕刀表達思想,長此以往,一直停留在像貓像狗之類的童趣層面,無法前行。
如何深化主題?平面設計為根藝創作提供了方便,電腦可根據根藝創作主題需要,在電腦中尋找攝影、書畫、詩詞做背景,或自己吟詩作畫與根藝組合成畫,妙趣橫生,相得益彰,能起到獨體根藝不能達到的意境效果和文化表達。
根藝意境圖的融入,使自然根藝不像是民間傳統的貓貓狗狗淺白,更能把詩詞、書畫、攝影等高雅藝術融入其中,整體提升根藝創作的文化層次。
自然根藝不同于以雕刻為主的根雕,自然根藝功在選材,重在發現,雕刻不必細,但必須準。
太行崖柏最明顯的特點是料小形飄,油大色雜,大多不太適合雕刻,這也為創作自然根藝提供了契機。
根藝不必追求惟妙惟肖,要秉持自然美,我們不提倡凡根必雕,“雕”為不得已為之。學習雕刻對自然根藝人來說只是解決把形不準的缺陷。但不去審根處處細雕顯能,就如張德和大師所評,是“雕根”而不是“根雕”。
審根是最重要的一環。審根,一半是讀懂根材的自然美,一半是以根立意,融入思想,最后做到天人合一。
根藝天然的本質決定它更像一幅立體的大寫意畫,根藝本質擅長肢體語言、肌理語言,而不擅長通過雕刻細節來刻畫表情,故雕刻只是畫龍點睛的一筆,只是出大形,而無須非要人勝天藝,喧賓奪主。
傳統的自然根藝,大多以百姓身邊最熟悉的物象為題材。藝術來源于生活,這本無可厚非,但凡根必像,即使牽強也非要從中找出個貓狗龍鳳不罷休,未免思路太狹窄。

《鳳舞九天》
太行崖柏造型小而精,如果打開抽象藝術的大門,選材就豐富開闊得多。
大美無言,大象無形,古代太湖石不一定以象形為美,而是以痩、漏、皺、透為美;而黃山不一定每座山都以象形為美,而是無形契合了人類幾千年來提煉出的美的韻律和規則。可見普通觀眾也不一定只能接受淺顯的象形美,只要真美,即使不像,也能激發美的共鳴。盆景作為中國傳統造型藝術不一定都做得像貓像狗,而是根據大自然提煉出的形式美的法則,取舍定型。
根藝原材大多是雜亂無章的,根藝是一門發現藝術,發現不只是從中發現表象的貓狗,而是先發現自然美隱藏的韻律章法,并大膽裁剪,提煉出其中的最美,作品雖不一定都像什么,但見仁見智,要給人以賞心悅目的感覺,給人以廣闊的、多樣的想象空間,此時不像勝像,這就是成功的。
“像”不是一成不變的俗套,“美”才是亙古不變的方向。
自然美本身就是自然根藝創作最大的優勢,崖柏本身就是一幅天然畫,同時具備中國畫的線條美和西方油畫的色彩和層次,我們要回歸本真,潛心創作,又要甘做自然美的配角,努力發現。
時移世易,不變則退,無論是民間老藝人還是新一代藝人,要取南工之長,又要立足北方自然特色;既要重新夯實美術基礎,又要汲取當代最新設計藝術和抽象思維理念,不斷創新。但愿我們一起不斷學習,順應時代潮流,早日走出一條適合自己的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