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紅亮
我國雕刻藝術歷史悠久,源遠流長,在數千年的發展過程中,歷代雕刻藝人廣泛地從宗教文化及民俗文化中汲取營養,逐步形成了粗獷、古樸、敦厚、形神兼備的藝術風格,成為中華傳統文化藝術百花園中的一朵奇葩。
自改革開放以來,伴隨著我國經濟的繁榮、社會的發展,雕刻藝術也進入了發展的“快車道”,藝術創作呈現出多元化的發展趨勢,除了佛像、石獅等傳統題材外,又出現了城市園林雕刻、西方人物及建筑構件雕刻、抽象雕刻等多個品類,藝術風格更加多樣化。

《喜上眉梢》
然而,在自2008 年開始的全球金融危機的影響下,以前主要依賴出口來創收的那些雕刻企業,雕刻產品出現積壓現象,生產經營陷入困境。對于這種現象,我們應正確認識,勇于迎接種種挑戰,企業應根據市場行情的變化及時調整生產與營銷思路,立足自身優勢,不斷拓展新的市場,改變營銷模式,進而走出“低谷”。
從事雕刻多年的筆者也很關注我國雕刻業的發展,時常接觸一些雕刻界的人士,并和他們交流、探討一些問題。下面,筆者就圍繞雕刻業當前如何進一步進行發展這個問題來談談自己的一些認識和觀點,以和大家交流和探討,借以拋磚引玉,向業界同行學習。

《傳承》
近些年,國內對雕刻產品的需求是很大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幾方面:一是隨著全國城鎮化建設的不斷深入,許多地方都需要通過放置城市雕塑、園林雕塑、雕塑小品來美化環境;二是隨著國內每年“五一”“十一”等黃金周的興起,許多地方都在搞旅游景點尤其是紅色旅游景點的開發與建設,需要放置紀念性雕塑、歷史名人雕像、石牌樓、石獅及反映當地民俗風情內容的雕刻作品;三是許多寺廟時常進行修繕、擴建,對佛像等的需求也很大;四是房地產開發的熱潮方興未艾,對石欄桿、石地板、噴泉、花盆、壁爐等與建筑配套的雕刻產品的需求空間也很大,等等。因此,國內市場對雕刻產品的需求是日益增加的,如果雕刻企業能抓住這一機遇,不斷走出去開拓市場,是大有作為的。
目前,國內外藝術品收藏熱居高不下,就我國而言,隨著經濟的繁榮發展,一些收藏愛好者和藝術愛好者也正將目光瞄向雕刻藝術品。除了個人收藏,許多人還購買雕刻藝術品或是擺放在家里,以美化、裝點生活空間,或是作為禮品送給朋友,因此雕刻藝術品的市場潛力還是很大的。
就以筆者的家鄉——“中國雕刻之鄉”曲陽縣為例,現在從事小型藝術品雕刻生產的企業和人數正在逐年增多,雕刻藝術品店也在縣城、羊平鎮等雕刻聚集地“遍地開花”,外地游客來曲陽后會購買幾件自己喜愛的雕刻工藝品,縣外專程來曲陽購買雕刻藝術品的人也很多。以上這些因素將大大促進曲陽雕刻藝術向專業化方向發展。因此,雕刻企業及從業者可以在雕刻藝術品的研發與制作方面多下功夫,雕刻藝術品市場是值得開拓的。
雕刻作品是一種文化藝術產品,在創作時應更要注重其文化內涵,因此,培育發展企業品牌是推動雕刻行業發展的重要途徑。但現實情況是,大多數雕刻企業由于受經濟實力、技術實力等因素的影響,還沒有形成自己的品牌,在業界沒有知名度,經濟效益一直徘徊不前。所以說,打造雕刻企業自己的品牌,迅速提升企業的品牌知名度、美譽度和影響力,是雕刻企業必須重視也必須做好的重要工作。只有通過培育品牌,才能不斷提升企業的核心競爭力,進而增強曲陽乃至整個雕刻行業的競爭力和影響力。
筆者曾參加過許多展覽和比賽活動,看到了許多,也思考了許多,我認為目前我國石雕產業的創新發展,與人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和精神文化生活需求還不相適應。長期以來,我國雕刻行業領域中仍存在著品種單調、傳統題材千篇一律、模仿嚴重的現象。許多雕刻企業由于專業研發人員缺乏,或是按客戶要求被動生產,產品缺乏創新意識,有的作品立意不高,思想性與藝術性平平,有的是不加消化地模仿西方城市雕塑,有的是互相盲目地借鑒抄襲,相互雷同。這些都導致企業競爭力不強,產品銷售價格也偏低。這些現象也值得引起業界人士的重視。
因此,雕刻業要想得到進一步發展,重要的一點就是大力倡導藝術創新,不斷提高產品的藝術水準和附加值。政府及相關協會要積極引導廣大從業者樹立并強化創新意識,主動適應時代需要,廣泛汲取其他藝術門類的藝術營養,使藝術創新真正做到“古為今用”“推陳出新”,走傳統與現代融合、多層次創新之路。
當前雕刻從業者還應大力弘揚工匠精神。古往今來,一代代雕刻藝人的藝術傳承,就是對祖輩留下來的手藝的延續,就是對雕刻本身的專注和執著,要在此基礎上力求精益求精,大力弘揚工匠精神。雕刻是一種非常嚴謹的藝術創作,作為新時代的雕刻藝術家,在創作時要立足現實,多反映時代風貌、時代特點,賦予作品文化和思想內涵,使作品富有時代精神,弘揚社會正能量,大力弘揚“工匠精神”,踏踏實實地認真創作每一件作品,做到精益求精,創作出更多的雕刻精品。
雕刻藝術題材內容豐富,文化底蘊深厚,在傳承歷史、促進精神文明建設及社會進步等方面都起到了積極作用。我國悠久的雕刻歷史、豐厚的雕刻文化、眾多的從業者及精湛的雕刻技藝是中華民族的寶貴財富。為進一步促進雕刻業的大繁榮、大發展,除了業界人士自身重視和努力外,還需要政府和社會各界的關注和支持。
總之,雕刻業作為一種文化產業,需要更多的業界同仁與有識之士去傳承好和保護好,使之發揚光大。我們一定要立足雕刻業當前的實際情況,積極開拓發展思路,采取多種切實可行的有效措施,不斷促使雕刻藝術大放異彩,我相信在各方面的努力下,我國雕刻業的發展將日新月異、前程似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