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 輝
從事新聞行業,自然離不開新聞價值的判斷。在業界,被公認的新聞價值五要素為:時效性、重要性、接近性、趣味性、真實性。一般來說,新聞事實所包含的價值要素越豐富,級數越高,新聞價值就越大。
對記者來說,當然希望所寫的每一條新聞都更具新聞價值,所包含的價值要素更豐富,但事實上,很多時候,記者所面對的新聞事實并非個個都同時兼具上述五要素,尤其是對于專業的證券新聞來說,很多時候看上去會比較枯燥。
證券新聞之所以會讓人覺得枯燥,主要是因為上市公司的公告較多,如業績公告(如年報、季報等)、重大事項公告(如資產重組、股東增持減持等)、交易提示公告(如停牌和復牌、交易異動等)等,公告語言嚴謹專業,專業術語多、數據多,而很多時候記者寫稿的主要材料得依靠公告,這難免會讓稿件顯得沉悶。
那么,在時效性、重要性、接近性、真實性基礎上,枯燥的證券新聞能不能變得有趣、可讀呢?筆者從《證券日報》《證券時報》《中國證券報》《中國基金報》《支點》 等主流財經類媒體(包括傳統紙媒及其新媒體平臺)的相關報道中,梳理總結了一些思路和方法。
上市公司公告的行文準確嚴謹,有些像法律公文。這樣的文字,能準確表達事實,但對普通讀者來說,過多的專業術語和冰冷的表達,難免會讓人覺得晦澀,可讀性不強。
新聞的語言表達方式,與公告文本有很大不同。優秀的新聞報道應當是生動的故事。一份公告其實就是在講一個故事。面對“故事性”強的公告,就需要記者將公告語言轉換為新聞語言,將人物、緣由、經過、結果等要素進行重新排列組合,去掉無用或讀者不感興趣的內容,增加與“故事”有關的信息或事實,讓整篇稿件講述一個生動具體的故事,這樣的新聞稿才會更可讀。
請看案例。
2021 年5 月28 日,江西世龍實業股份有限公司發布公告,稱公司印章、證照資料失控。鑒于篇幅有限,本文僅摘錄公告中的核心事實表述:
江西世龍實業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公司”)于2021 年5 月21 日召開第四屆董事會第二十七次會議審議通過《關于變更公司總經理的議案》。公司同意聘任曾道龍先生兼任公司總經理職務,任期自本次會議決議之日起至第四屆董事會完成換屆聘任新任總經理之日止。同時,公司法定代表人由張海清先生變更為曾道龍先生。
按照公司《印鑒管理制度》的相關規定,張海清先生應將公司印章、證照資料清點移交給公司現任總經理曾道龍先生,由曾道龍先生按照公司的規定重新確定印章、證照資料的保管部門和人員。2021 年5 月25 日,張海清先生拒絕移交公司印章、證照資料,公司已多次聯系張海清先生,要求其歸還相關印章、證照并配合公司辦理工商變更登記手續。截至目前,上述相關印章、證照資料仍未移交,也未配合公司辦理工商變更登記手續。公司上述印章、證照資料已處于失控狀態。
上面的官方表述,耐心地看也能看明白是怎么回事,但若引用上述文字作為新聞報道的話,難免會讓人覺得枯燥乏味,提不起興致。《上海證券報》就此事做報道時,就將上述公告文本轉換為新聞文本,具體如下:
公司表示,張海清應將公司印章、證照資料清點移交給曾道龍,由后者按照公司的規定重新確定印章、證照資料的保管部門和人員。
然而,5 月25 日,張海清拒絕移交公司印章、證照資料。
世龍實業表示,已多次聯系張海清,要求其歸還相關印章、證照并配合公司辦理工商變更登記手續。截至目前,上述相關印章、證照資料仍未移交,也未配合公司辦理工商變更登記手續。公司上述印章、證照資料已處于失控狀態。
上面三段文字,去掉了公告里的晦澀和專業表述,改用講故事的方式,既符合多數人閱讀習慣,主要事實也一目了然。并且,記者還將公告中沒有提及的有關此事的來龍去脈,也用講故事的方式穿插在稿件中,讓讀者看到情節更豐富、細節更生動的故事。
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證券新聞雖然多關注上市公司,但上市公司所呈現出來的一切表象,無論是股價漲跌,還是公司運營,皆與背后的“人”有關。這里的“人”,可能是上市公司高管,可能是公司普通員工,可能是投資者,也可能是公司上下游的客戶,甚至還可能是公司的離職員工。總之,凡是跟上市公司有關的“人”,都有可能成為新聞事件的主角。在關注上市公司相關新聞時,如果能關注新聞背后的“人”的命運,所寫的新聞就會比公告上的內容更有關注度、更具可讀性。

舉例說明。
每年2 月至4 月,是上市公司的“年報季”,絕大多數上市公司都會在此期間發布年度報告(通常簡稱為“年報”)。年報信息相當豐富,從經營狀況到戰略布局,從公司地位到行業發展,從上年業績到未來展望,從研發投入到高管任職,還有非常詳實的“三張報表”(資產負債表、利潤表、現金流量表),動輒數十頁到幾百頁,信息量巨大。年報是投資者掌握上市公司經營狀況的重要信息,也是財經記者挖掘新聞線索的“富礦”。
在這些信息中,有一類信息關注度較高,那就是上市公司高管的薪酬(均系公開信息)。單獨一家公司的高管薪酬可能關注的人不太多,但若將多家上市公司的薪酬狀況進行綜合比較,往往會有不一樣的發現。
《支點》雜志新媒體平臺2021 年6 月23 日發布的《湖北上市公司高管年薪:最高過千萬,最低幾千元》一文,就是一例:
2020 年,有11 家公司高管人均薪酬過百萬。其中,華新水泥的高管人均薪酬最高,為403.5 萬元,而最低的是祥龍電業,高管人均薪酬僅為6.06 萬元。
在湖北上市公司擔任高管,想獲得高薪,最好去鋼鐵、建筑材料行業,這兩個行業的高管人均年薪分別達314.17萬元、233.33 萬元。
最“拮據”的高管是★ST 中珠的董事會秘書,去年年薪為0.46 萬元,相當于月薪僅383.3 元。
這三段文字雖只有150 多字,但點出了湖北上市公司2020 年薪酬最高與最低等關鍵信息,特別是最低年薪僅0.46 萬元,成為人們熱議的話題。類似的線索,在年報中還有很多,比如“員工平均薪酬”“董事會去年定下的目標是否實現”“哪家公司最舍得投入研發”等。
《上海證券報》2021 年4 月6 日發表的《拒絕枯燥文字表述!A 股年報秀出別樣風情》,則從年報的呈現方式變化上抓住新聞點,如太平鳥的年報封面用了該公司代言明星的大照片,看上去像掛歷;吉比特的年報用該公司開發的網游人物作封面;華熙生物的年報則使用了合作明星李佳琦的大幅照片……這些明星或網紅人物,既能增加年報的吸引力,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上市公司董事會希望得到更多關注的心情。所謂“商道即人心”,講的也正是這個道理。
上市公司是公眾公司,它的實際運營情況有義務合規、透明地接受廣大投資者的質詢,這既符合公開、公平、公正的市場原則,也符合高質量發展的要求,有利于進一步加強以投資者需求為導向的信息披露工作,保障各類股東尤其是中小投資者的合法權益。媒體是上市公司監督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因而在對上市公司的報道中,如果能從監督的視角拎出公眾關注的新聞點,或者說是讓大眾感興趣的“槽點”,也會讓新聞更具可讀性。
舉例說明。
2019 年1 月30 日晚,雛鷹農牧發布2018 年度業績預告修正公告,預計2018 年歸屬于上市公司股東的凈利潤虧損29 億-33 億元。此前,該公司在2018 年三季報中預計,2018 年公司凈利潤的變動區間為-17 億元至-15 億元。在業績變動的原因中,該公司稱,系從2018 年6 月開始,公司出現流動性緊張局面,由于資金緊張,飼料供應不及時,公司生豬死亡率高于預期,致使生豬養殖成本及管理費用高于預期。
次日,《證券時報》新媒體平臺發表《2019 A 股第一疑團!沒錢買飼料,豬都餓死了!深交所問詢接地氣》一文,正是抓住了“沒錢買飼料致豬餓死”這個新聞點,引發關注。
再如,2017 年6 月14 日晚,科陸電子發布兜底增持公告,公告名稱是“深圳市科陸電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但公告正文第一段就出現錯誤,將公司名稱寫成“深圳市奮達科技股份有限公司”,造成烏龍。次日公司發布更正公告,并刊發了致歉說明。
6 月16 日,《中國證券報》發表稿件《科陸電子致歉失誤公告:將繼續強化信息披露工作》對該事件進行報道,強調“信披無小事”。同時記者還提出,“若要值得投資者信任,公司仍需倍加謹慎、規范和用心”,起到了媒體的監督職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