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慶萍
會議報道的實質是以新聞的方式傳遞會議的信息。現實生活中,制定決策、討論工作、交流情況、表彰先進,都需要在不同性質、規模、層次的會議上進行安排,黨的方針、政策和領導意圖很多是直接通過會議這根導線傳達下去的。所以,會議也是各級領導部署工作的重要手段。
黨報的性質決定它必須服務黨和政府的中心工作,而中心工作大多會通過一系列會議進行安排部署。把黨和政府的方針政策及時準確地傳達給群眾,是黨報的職責所在,也是黨報的主要報道任務之一。特別是一些事關全局的問題是經過會議發布的、研究的、解決的,這些會議往往是要聞,事關重大、舉足輕重,在采寫時一定要抓住特點,突出重點,選擇人們最為關心的問題進行報道。
如何精準做好會議報道?筆者認為,準備工作很重要,準備工作做充分了,才能更好領會會議內容,準確傳遞領導講話,做到精準不出錯。做好準備工作要做到以下三點:
1.了解會議背景。每個會議都不會無緣無故召開,或者是從中央到地方統一部署的會議,或者是地方黨政領導就某項工作作出安排。為什么開會?為解決什么問題而開會?這兩點了解清楚,心中就有數,寫稿就不會偏。
2.找齊會議資料。必須找到兩種資料:一種是會前找到是跟會議主題相關的中央和省里的文件精神或者相關報道;一種是在會場找領導講話、交流發言稿、工作匯報等相關材料。
3.做好會議記錄和錄音。會議記錄很重要,領導的講話重點,會議的重點都在記錄中。也要做好現場錄音,記錄不完整或者不準確的關鍵地方可以按錄音查找。
在寫作上,會議類新聞稿是各類稿件中結構最嚴謹、語言邏輯要求最高的一類。拿“兩會”等程序性的會議來說,就有很多固定詞。比如“屆”和“次”,人大是“X 屆全國人大X 次會議”,政協是“全國政協X 屆X 次會議”;“審議”和“討論”,人大代表是“審議”政府工作報告,政協委員是“討論”政府工作報告;人大代表是“履行職責”,政協委員是“參政議政”;“議案”和“提案”,由人大代表提出的是“議案”,由政協委員提出的是“提案”等等。這些固定用法必須嚴格執行,不得改變。再者,在稿件結構上也有嚴格的格式和表述。比如會議名稱、出席會議人數表述、參會人員表述等等。
對于專題工作會和現場推進會,這類會議稿件寫作就比較靈活,寫法也可以創新。比如深改委會議、掃黑除惡專項斗爭領導小組會議、學術研討等會議,可以從會議中拎新聞,彰顯會議報道活力。一般來說,會議的發言者,或是地區、部門、行業的領導,或是某個行業、領域的研究者,或是來自一線的人員,他們或是掌握全局,或是帶來最前沿、最權威的信息,或是了解基層真實情況及難點,他們脫稿發言或對材料補充,就是新聞“金礦”。記者用“新聞眼”抓住閃現有價值的線索挖掘,往往出奇制勝。當然這需要記者在會議之外進行補充采訪,獲取與之相關的更多的信息。
領導活動報道還有一類是考察或調研,這類稿件最能體現記者現場領悟能力和平時積累。
領導調研往往就是現場問問情況,為以后決策做準備,很少在現場說到很具體的觀點和措施,就是說也是點到為止。這種情況下,如何將調研稿子做充分,充分體現領導意圖?
作為跟隨當地黨委主要領導的記者,筆者認為,要做到三點。
1.研究“兩頭”。研究“上頭”,就是要研究領導調研的意圖、價值,經常研究學習黨的理論、路線、方針、政策,國家的法律、制度,及領導的工作思路。研究“下頭”,研究群眾在想什么、干什么、需要什么。記者身到、心到、眼到,有了“新聞鼻”,“兩頭”結合來“炒菜”,才能吃透領導調研的意圖。比如領導調研文物保護工作,就是跟著介紹人走走看看,跟相關部門了解幾句相關文物保護情況。記者寫稿時,就必須要了解為什么這個時候調研文物保護工作,是中央開了什么與文物保護相關的會議還是出臺了跟文物保護相關的文件?了解清楚后,再看看中央和省的領導人對文物保護提出過什么相關要求,然后結合當地文物保護工作特色,寫調研稿。
2.領悟并抓住關鍵詞。這個關鍵詞指的是領導在調研中說的關鍵詞。領導調研詢問情況時,往往會說一些關鍵詞,比如調研防汛可能會說到做好調度、加大查險力度等,這時記者寫稿就必須將精準調度和查險避險方面的意思補充完整。比如在調研防疫,到社區領導會問社區怎么防控?到交通站點,會問站點如何防控等等。記者在寫稿時就必須了解此階段疫情防控處于一個什么階段,是僅僅以外防輸入為主,還是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兩手抓?在了解大背景的情況下,再了解現階段疫情防控會議上,領導提了什么要求?然后再結合領導現場調研的幾個關鍵詞,合理精準發揮。而做到這一點就需要記者平時的積累。
3.盡量讓調研報道活起來。領導考察或調研,免不了要說話,當然跟會議上講話不同,往往與考察對象說話。這種對話如果還是說官話、套話,則不可親。對話除口語化之外,還要樸實、生動、簡潔,通過穿插運用對話、間接引語,生動地勾畫出活脫的場景,增加親切感。采寫成功的領導考察或調研報道,往往句子、段落簡潔,通過變換句子長度使文章富于變化,增加報道的可讀性。段落長了,空話、廢話、套話就有藏身之處。短段落中哪怕一個多余的字都會顯得刺眼、討厭。
不斷創新時政新聞,做深做活做強時政報道,不僅是地方黨報發揮政治優勢的前提和基礎,也是提升領導活動報道核心競爭力的有效途徑。要做深做活做強時政報道,筆者認為,要做到三點。
1.記者要提升新聞敏感性,要善于發現新聞亮點,捕捉閃光點,挖掘好新聞。一些新聞富礦往往具有隱蔽性,因此,記者應有慧眼金睛,善于以小見大,見微知著,在跟隨領導活動中發現亮點,采寫到獨特新聞、重要新聞,以及受人歡迎的很有看頭和宣傳意義的新聞。要做到這一點,需要記者建立在對新聞事實或背景的透徹了解、準確把握的基礎上。要找準著力點,選擇最佳角度,從而提升主題,只有這樣,才會出現“點睛之筆”,才能使“領導活動”中的相關言行成為開啟新聞價值的閥門。

2.記者要善于抓住時政活動的核心內容。在參加領導參與的會議、會談、調研時,記者要注意分析此次活動的核心內容,這些內容是不是當前重要的中心工作?是不是全社會關注的焦點熱點?是不是能夠進一步深化新聞價值?做出了這些判斷后,就要嘗試挖掘出領導活動背后深層次的意義,嘗試選擇獨特的視角,大膽創新,多側面、多視角體現和突出領導活動的精髓,打造出新穎、鮮明、生動、有特色的新聞內容。
3.要做好報道預案,做到“兩早”。即提早了解其背景、內容和意圖,變被動參與為提前介入;提早進行策劃,形成詳細報道方案,并集中時間、集中力量、集中篇幅進行報道,形成聲勢,使之成為輿論熱點、群眾關注的焦點和新聞亮點。
《黃岡日報》一直在探索嘗試用深度報道提升領導活動報道的分量。比如:今年春節后第二個工作日、市委市政府主要領導主持召開的第一個專題會議,就是研究部署臨港經濟,并下發指導意見,出臺26 條硬核舉措。《黃岡日報》除了刊發會議消息外,還用四個專版,分別對意見進行解讀、對黃岡加快推進臨港經濟工作進行全面報道,對部分臨港經濟示范區的經驗做法進行重點展示,將黃岡著力打造“港、產、園、城”深度融合的臨港經濟發展新模式,努力建設成為長江經濟帶重要節點城市的思路與舉措點面結合,全面闡釋。
比如:今年5 月份,我市黨政代表團赴武漢、宜昌、孝感、荊州四地學習考察,《黃岡日報》首先推出學習考察消息和側記,緊接著派出四個報道組奔赴四地深入采訪,分別推出《看宜昌如何快速實現“化工突圍”》《云夢澤上崛起華中最大食品產業集群》《孝南區一張白紙勾畫出“中華紙都”》《荊州“紀南模式”走向世界》四個整版報道,全方位揭秘四地高質量發展的法寶。
比如:今年4 月份,市委主要領導在研究當前經濟工作時,提出要破“精神懈怠”之冰,突“發展氣場不足”之圍;破“路徑依賴”之冰,突“產業體系不優”之圍;破“觀念陳舊”之冰,突“項目支撐不力”之圍;破“方法局限”之冰,突“招商質效不高”之圍;破“思想保守”之冰,突“營商環境不優”之圍;破“固步自封”之冰,突“縣域經濟不強”之圍這“六破六突”的觀點,《黃岡日報》圍繞“六破六突”,策劃并以整版形式推出”以思想破冰引領發展突圍”系列深度報道,得到市委主要領導的高度肯定和社會的認可。
做好領導活動報道,是地方黨報的職責使命,嚴謹做好規定動作,創新做好自選動作,才能把黨和政府的聲音傳遞好,才能有質有量、有聲有色直遞新聞,讓媒體更有公信力和競爭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