胥 燕
(建湖縣人民醫院腫瘤內科 江蘇 鹽城 224700)
肺癌患者中,非小細胞肺癌發病率較高,且發病初期患者不伴有典型癥狀,極易被忽略,出現特異性癥狀就診時往往已發展至中晚期,延誤最佳診治時機。對于晚期非小細胞癌患者,臨床多采取化療方式控制病情,延長患者生存期,提高生存質量。肺癌化療藥物中,順鉑應用率較高,屬于首代鉑類絡合物,進入人體后,可有效抑制厭氧細胞,提升患者藥物敏感性,但給藥后毒副作用風險較高,一定程度上限制了療效。結合相關文獻報道,非小細胞癌與表皮生長因子受體(EGFR)關系密切,經化療聯合靶向治療EGFR 可抑制EGFR 基因突變,進而控制癌灶[1]。但部分患者經一線靶向治療或一線化療干預后,機體耐藥性提升,影響預后。近年來,培美曲塞用于EGFR 靶向治療及一線化療效果不佳的肺癌患者中,效果顯著[2]。本文為研究培美曲塞與順鉑方案在非小細胞肺癌患者中應用價值,抽選200 例非小細胞肺癌患者作為研究樣本,現報道如下。
選取2018 年1 月—2019 年12 月本院收治非小細胞肺癌患者200 例,依照治療方案不同分為兩組,每組100 例。觀察組男性48 例、女性52 例,年齡22 ~72 歲,平均年齡(48.28±4.53)歲;對照組男性46 例、女性54 例,年齡23 ~73 歲,平均年齡(48.31±4.62)歲。納入200 例患者中,體力狀況ECOG 評分0 ~2 分。肺癌患者TMN 分期如下:139 例ⅢB期、61 例Ⅳ期。兩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納入標準:①經影像學及病理學診斷確診為非小細胞肺癌;②患者生存期評估均超過6 個月;③距上次放化療或其他抗癌藥物治療時間超過1 個月。排除標準:①化療禁忌證者排除;②伴高血壓或心衰者排除;③伴藥物無法控制糖尿病者排除[3]。
觀察組行培美曲塞與順鉑聯合方案治療,給予培美曲塞前7 d,給予葉酸治療,口服給藥,每日劑量400 μg,至化療結束后停止給藥;給予維生素B12注射液,肌內注射給藥,每次劑量1 000 μg,21 d 給藥1 次;化療前后1 d及化療當日給予地塞米松片,預防過敏或皮疹,2次/d,單次劑量為4.5 mg。化療d1 給予培美曲塞二鈉,靜脈滴注大于10 min,給藥劑量500 mg/m2;化療d1-3,給予順鉑注射液,靜滴給藥,給藥劑量25 mg/m2,于培美曲塞給藥30 min 后給藥。
對照組行單藥培美曲塞治療,用法同觀察組。
依據實體瘤效果及胸腔積液情況評判,化療干預后所有病灶及胸腔積液完全消失且4 周未復發為完全緩解(CR);基線病灶長徑總和縮小大于30%或胸腔積液消失50%維持4 周為部分緩解(PR);基線病灶總和有縮小未達PR 或者有增加未達PD、胸腔積液增加未超過25%,消失未超過15%為病情穩定(PD);基線病灶長徑總和增加大于20%或者出現新的病灶、胸腔積液超過25%為病情進展(SD)[4]。
疾病控制率=(CR+PR+PD)例數/總例數×100%。
采用SPSS 23.0 統計軟件進行數據處理。正態分布的計量資料采用均數±標準差(± s)表示,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用頻數和百分比(%)表示,組間比較采用χ2檢驗。P<0.05 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治療后,觀察組疾病控制率92.00%,對照組73.00%,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疾病控制情況比較[n(%)]
治療后,兩組各項腫瘤標志物水平均降低,觀察組NSE、CA125、Cyfra21-1、CEA 等均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各項腫瘤標志物水平比較( ± s)

表2 兩組各項腫瘤標志物水平比較( ± s)
CA125/(U·mL-1)治療前治療后治療前治療后觀察組 100 29.71±4.51 15.49±3.58 255.67±15.28 51.38±7.48對照組 100 29.73±4.53 21.38±4.12 255.69±15.31 81.62±9.23 t 0.03129.79130.009225.4357 P>0.05<0.05>0.05<0.05組別 例數NSE/(ng·mL-1)Cyfra21-1/(ng·mL-1)組別 例數CEA/(ng·mL-1)治療前治療后治療前治療后觀察組 100 17.62±5.28 7.12±3.51 132.41±9.85 31.84±4.52對照組 100 17.64±5.31 11.43±4.36 132.43±9.87 60.37±6.87 t 0.02677.70010.104334.6929 P>0.05<0.05>0.05<0.05
治療后,兩組各項不良反應發生率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兩組診治過程中毒副作用比較[n(%)]
非小細胞肺癌約占整體肺癌患者79%,發病后癌細胞增殖迅速,擴散、轉移時間早,此外,非小細胞肺癌起病隱匿,發病初期患者極易忽略,確診時大多已發展至Ⅲ~Ⅳ期,病死率較高[5]。由于非小細胞肺癌發展至晚期難以開展手術治療,臨床多采取化療方案治療,抑制癌細胞增殖,促使癌細胞凋亡,進而延長晚期肺癌患者生存期。目前臨床常用化療藥物為鉑類藥物,其中順鉑較為常見,屬于非特異性藥物。早在20 世紀60 年代時,人們發現鉑類藥物內某些電解產物可抑制細胞分裂,進入人體后,可抑制癌細胞DNA 復制,損傷細胞膜結構,抗癌活性較高,適用于實體腫瘤治療中,但此類藥物毒副作用較大,可影響患者預后,臨床為提升療效,常聯合其他藥物治療。培美曲塞屬于新型抗非小細胞肺癌類藥物,可抑制二氫葉酸還原酶活性,多靶點阻斷葉酸依賴酶,進而抑制癌細胞增殖,影響癌細胞代謝,促進癌細胞凋亡,阻礙肺癌進展,加上培美曲塞可在細胞內轉為多谷氨酸,經酸化作用后可增加藥效作用時間。目前,美國及歐盟國家已批準培美曲塞用于晚期非小細胞肺癌首次一線治療及一線治療無效者二線治療中,效果顯著。結合本次研究成果,觀察組行培美曲塞與順鉑聯合干預,對照組行培美曲塞干預,觀察組疾病控制率達92.00%優于對照組73.00%,提示聯合給藥方案效果更佳。此外,觀察組各種毒副反應發生率雖略高于對照組,但未造成嚴重后果,未出現死亡病例,提示聯合給藥方案安全可行。相關研究表明,CEA 為腫瘤轉移或復發的重要標志物之一,在肺癌陽性患者表達中占比40%~80%;Cyfra21-1為肺癌分型及進展重要標志物之一,若患者體內癌細胞溶解或大量壞死,Cyfra21-1 含量明顯增加,可作為評判肺癌患者預后獨立指標。本次研究中,觀察組NSE、CA125、Cyfra21-1、CEA 等腫瘤標志物水平降低,優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提示晚期非小細胞肺癌患者上述腫瘤標志物水平,可作為病理分型標志,可作為臨床診治依據。
綜上所述,對于晚期非小細胞肺癌患者,選取培美曲塞與順鉑聯合方案治療,可降低各項腫瘤標志物水平,控制疾病進展,安全性高,有利于延長患者生存期,改善患者生存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