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金幸
(宜興市中醫醫院急診輸液室 江蘇 宜興 214200)
急診科是醫院十分重要的科室之一,所收治的患者普遍存在病情嚴重、危險性高、進展快等特點,一旦患者未得到及時有效低的急救治療及護理,可能危及生命安全[1]。急診科所收診的患者不固定,接診時間不固定,患者病情不固定,對急診護理人員提出了嚴峻的考驗,盡可能減少患者急診各環節用時,盡快開展急診治療及護理工作是急診從業者所追求的目標。無縫隙護理模式是近幾年急診常用模式之一,其遵循以“患者為核心”的原則,實現向患者提供無縫隙優質服務,提高急診護理質量[2]。本文針對2020 年6 月—2021 年6 月我院收診58 例急診創傷患者為研究對象,探討無縫隙急救護理的措施與效果,現報道如下。
選取2020 年6 月—2021 年6 月我院接收急診創傷患者58 例納入研究,以2020 年6 月—12 月接診患者作為對照組,以2021 年1 月—6 月接診患者作為觀察組,每組各29 例。對照組男19 例,女10 例,年齡18 ~85 歲,平均年齡(46.56±1.77)歲。觀察組男18 例,女11 例,年齡18 ~86 歲,平均年齡(46.57±1.78)歲。兩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對照組患者入院后采取常規急診護理干預,即監察患者生理指標,協助醫生開展急診救治工作等。
觀察組采取無縫隙急救護理干預,具體措施如下。(1)建立無縫隙護理小組:由急診科室護士長牽頭建立無縫隙護理小組,并選出至少3 名臨床工作經驗在3 年及以上的高級護師作為小組長,其中護士長負責制定急診創傷無縫隙護理方案,由小組長負責協調安排各項工作的進程和人力資源分配。同時在科室內開展無縫隙護理工作的培訓,圍繞該模式的相關理念、護理技巧、應急能力等實施專項培訓,并加強護理團隊內的配合訓練,對各護理環節間的銜接要求緊密,且需將所有操作均進行量化培訓。在培訓過程中開展定期和不定期考核結合的方式,方便護士長和小組長了解組員護理技巧的掌握情況,發現問題后需及時糾正,避免將錯誤行為帶入實際工作當中。所有組員培訓完成后均需開展統一考核,只有考核成績合格者方可納入無縫隙護理小組,考核不合格者需重新培訓,并給予合格者適當物質獎勵,以此激勵其參與培訓的主動性。(2)制定無縫隙護理模式的排班表:根據無縫隙護理小組內具體的成員數量、工作能力等科學制定排班表,確保其靈活性,使護理人員工作時間可彈性分配。當科室內接診患者數量增加時,可適當增加當班護理人員的數量,取消部分群體的休假,并在后續工作中彌補,也可適當延長相應工作時間,如遇到重大事故引發的急診創傷患者數量激增時可實施連班制度。各小組內人員分配時需保證新老員工合理搭配,并根據各指標監測時間的不同安排護理人員工作時間,確保指標可實現24 h 連續監測,從而獲得更加客觀的參考數據,使病情評估更加準確。(3)設置無縫隙護理過程:急診科在收治創傷患者后需立即為其安排責任護理人員,并由專人負責接待患者家屬,帶領其完成掛號、繳費等操作,避免延誤急診處置時機。同時責任護理人員需對患者生命體重進行監測,并協助其完成各類檢查,如患者意識處于清醒狀態則需幫助其調節心理,以穩定血壓、心率等指標,為后續外科手術處理創造穩定的基礎條件。急診手術室內護理人員需根據上報的患者病情準備相應急救設備、制劑等,在患者轉入手術室后立即連接各類設備、建立靜脈通路、疏通呼吸道等。陪同家屬的護理人員則需在患者進入手術室后告知其病情狀態、注意事項等,同時穩定其情緒。(4)急危重癥護理過程:針對創傷情況較為嚴重者需給予快速處理,并開通綠色通道,在此過程中需針對焦慮、抑郁、煩躁等情緒給予開導,說明其身體基本情況,并強調醫護人員會盡最大努力救治,最大程度減低其負面情緒。同時采取先搶救后繳費的方式,以挽救患者生命為重點。
記錄各組患者急救各環節用時情況,包括:急診等待時間、急診治療時間、急診轉至科室時間。待患者病情穩定后征求配合對本次護理服務滿意度進行問卷調查,卷面總分為100 分,劃分為滿意(>85 分)、一般滿意(60 ~85 分)、不滿意(<60 分)3 個等級,總滿意度=(滿意+一般滿意)例數/總例數×100%。
采用SPSS 26.0 統計軟件進行數據處理。正態分布的計量資料采用均數±標準差(± s)表示,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用頻數和百分比(%)表示,組間比較采用χ2檢驗。P<0.05 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護理后,觀察組患者急診救護各環節用時均短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急診各環節用時比較( ± s, min)

表1 兩組急診各環節用時比較( ± s, min)
組別例數急診等待時間急診治療時間急診轉至科室時間觀察組293.02±0.4565.85±5.9831.13±4.02對照組298.75±0.4694.22±5.9951.19±4.03 t 47.95118.05018.978 P 0.0000.0000.000
護理后,觀察組護理滿意度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護理滿意度比較[n(%)]
急診創傷患者屬于急診科內較為常見的群體,其大多表現為明顯外傷,且多因交通食物、刀具切割、機械切割、高空墜落等原因導致創傷。該病癥以發病較急、病情進展速度較快、感染率較高等為主要特征,且根據大數據臨床研究指出急診創傷患者發病后1 h 內或2 ~4 h 為死亡高峰期,越早干預越有利于患者存活[3-4]。急診護理干預對于早期創傷患者病情的穩定有著重大的影響,如病情無法快速穩定,則后續并發癥率也會有所上升,且部分急救操作無法順利開展,可能會導致搶救工作的延誤。
無縫隙護理模式屬于現代優質護理理念的一種,其圍繞“以患者為中心”的基礎理念,將護理工作的重點放在快速改善患者病情,爭取更多搶救時間方面,更加關注急診創傷患者入院后整體護理工作的連續性、無縫隙性。通常情況下急診創傷患者病情發展速度較快,且較為復雜,利用連續觀察的方式才能更準確地掌握病情規律,無縫隙護理理念可全程分析和評估患者的病情變化,對可能發生的病情突變予以預防和處理,降低了病情延誤的可能性,也可控制搶救過程中并發癥發生率[5-6]。實際操作時需為每名患者委派專職責任護理人員,由其全程陪護,并記錄其各項生理指標的變化情況,以確保數據的完整性和連續性。另外還需委派護理人員陪同家屬完成掛號、繳費等操作,及時說明患者病情狀態,安撫其激動的情緒,如必要時可通過健康宣教的方式轉移其注意力。責任護理人員在陪護過程中還需進一步穩定患者情緒,并說明每項檢查的具體意義,介紹后續搶救工作的大致情況,最大程度避免負面心理對醫生搶救的影響。進一步分析患者各項生理指標的變化規律,對可能出現的并發癥、急性病變等予以評估,在發現異常后需及時通知主治醫生,并根據醫囑給予預防性處理[7]。
根據本文結果可以看出,實施無縫隙護理的觀察組患者急診等待時間、治療時間、轉科時間等均短于對照組,且觀察組患者對護理工作的滿意度為96.55%,顯著高于對照組68.97%(P<0.05)。
綜上所述,利用無縫隙護理模式可以有效縮短患者的搶救時間,并提升患者對護理工作的滿意度,值得臨床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