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勝平,黃華毅,賴錦超,郭德森
(1.廣東省惠東縣林業局,廣東 惠東 516300;2. 廣東省林業科學研究院/廣東省森林培育與保護利用重點實驗室,廣東 廣州 510520)
古樹是指樹齡在100年及以上的樹木,是人類歷史進程中遺留下來的、年代久遠的樹木,是悠久歷史與文化的象征,是時代留給我們的寶貴財富,具有不可替代性和不可再生性,被稱為“活化石”“活文物”“綠色文物”等[1]。我國歷史悠久,幅員遼闊,地理和氣候環境復雜多樣,植物種質資源豐富,更具有豐富的園林植物種質資源,造就了我國古樹名木數量多、種類豐富的特點,被譽為“世界園林之母”[2]。因此,調查和分析古樹資源本底情況,對古樹的保護工作具有重要科學意義。早在2001年,全國綠化委員會、國家林業局就在全國展開了古樹名木普查建檔工作[3]。廣東省在2002年組織有關專家及技術人員在全省范圍內對古樹名木進行了調查建檔,2016年又根據《全國綠化委員會關于進一步加強古樹名木保護管理的意見》和《廣東省綠化委員會關于開展新一輪古樹名木資源普查建檔工作的通知》要求,啟動了新一輪古樹名木資源普查建檔工作,至2018年底,基本完成了本次普查建檔任務,結果顯示全省共有古樹80324株[4]。然而,長期以來,由于古樹名木生長環境的變化、自然災害的危害、人為破壞和樹齡老化等原因,相當一部分古樹名木長期處在生長衰弱狀態,有的甚至瀕臨死亡的邊緣[5]。因此,開展古樹名木的保護工作刻不容緩。
惠東縣位于廣東省東南部、惠州市東部,擁有豐富的森林資源,森林覆蓋率達到72.28%。新一輪的古樹名木普查結果顯示:惠州市現有古樹和名木共10881株,其中古樹10866株,名木15株;古樹群144個。惠東縣是惠州市古樹資源大縣,擁有大量的古樹資源。為更好地了解惠東縣古樹資源的整體情況,通過全面系統調查惠東縣的古樹資源,分析其樹種組成、樹齡結構、特征分布、生長狀況等,以更好地了解惠東縣古樹資源現狀,為惠東縣乃至廣東省古樹的科學保護和可持續利用提供基礎性的研究資料。
惠東縣地處廣東省東南部、惠州市東部,地理位置位于東經114°33′10″~115°25′13″,北緯22°32′39″~23°23′17″之間。全縣東西最寬90 km,南北寬298 km,國土總面積352780.00 hm2。東連汕尾市海豐縣,北靠河源市紫金縣,西接惠陽區,南臨南海的大亞灣和紅海灣。惠東縣全縣下轄2個街道辦事處、12鎮、2個濱海旅游度假區管委會和2個市屬林場,即平山街道、大嶺街道2個街道,白花鎮、梁化鎮、稔山鎮、鐵涌鎮、平海鎮、吉隆鎮、黃埠鎮、多祝鎮、白珠鎮、安墩鎮、高潭鎮、寶口鎮等12個鎮,港口、巽寮2個濱海旅游度假區管委會,梁化林場、九龍峰林場2個市屬林場。惠東縣縣域地形多樣,屬沿海山地丘陵縣。內陸呈東西寬、南北窄的狹長形,延伸至沿海海岸。森林面積255008.40 hm2,占林地面積的93.97%。全縣森林覆蓋率72.28%,林木綠化率74.02%。年平均日照時數1313.0 h,年均氣溫22.1 ℃,年平均降雨量2101.3 mm,年均無霜期日數大于300 d。其中,東北部山區霜冰多且重,中部沿江丘陵區次之,南部沿海低丘區輕霜無冰。全年降雨主要集中在4~10月份,占全年降雨量的90.5%。
2.2.1 古樹資源調查方法
根據《廣東省古樹名木普查操作細則》,采用實地調查、訪問群眾等方式相結合的方法,于2017~2018年對惠東縣進行逐鎮、逐村全面的實地調查,測量每株古樹的樹高、胸徑、冠幅,地理坐標、生長環境及生長勢,詳細調查其古樹歷史和文化,參照《廣東植物志》[6]、《中國植物志》[7]等植物志文獻資料進行鑒定。中文俗名、拉丁學名、科屬種統計均參照《中國植物志》。
2.2.2 古樹樹齡判斷
根據當地史料、村民傳說以及廣東省林業調查規劃院的胸徑生長模型方法確定古樹樹齡,根據古樹樹齡共分為3個等級,一級古樹為樹齡500年及以上的古樹,二級古樹為樹齡300~499年之間的古樹,三級古樹為樹齡100~299年之間的古樹。
2.2.3 生長勢等級劃分
參照《廣東省古樹名木普查操作細則》,根據樹木葉片、枝條和樹干生長情況將古樹生長勢劃分為正常、衰弱、瀕危和死亡4個等級。①正常古樹:正常葉片量占葉片總量大于95%,枝條生長正常、新梢數量多,無枯枝枯梢,樹干基本完好,無壞死;②衰弱古樹:正常葉片量占葉片總量50% ~ 95%,新梢生長偏弱,枝條有少量枯死,樹干局部有輕傷或少量壞死;③瀕危古樹:正常葉片量占葉片總量小于50%,枝杈枯死較多,樹干多為壞死,干朽或成凹洞;④死亡古樹:葉片、枝杈和干皮部全部壞死。
惠東縣2個街道辦事處、12鎮、2個濱海旅游度假區管委會和2個市屬林場共有4322株古樹和4個古樹群,隸屬于32科56屬77種。由表1所示,古樹的科內屬數介于1~7之間、種數介于1~10之間,古樹數量所占比例位于前五位的科由多到少分別為:無患子科(33.53%)>桑科(31.65%)>漆樹科(8.70%)>殼斗科(7.70%)>樟科(2.34%),這五個科包含古樹株數占惠東縣古樹總株數的83.92%,其余27個科的古樹株數總和僅占惠東縣古樹總株數的16.08%,其中無患子科和桑科的古樹株數占古樹總株數的65.18%,說明惠東縣古樹主要由無患子科、桑科、漆樹科、殼斗科和樟科構成,其中最為主要為無患子科和桑科。
表1 惠東縣古樹資源統計
由表2所示,惠東縣古樹77種樹種中,古樹樹種株數排在前十的樹種分別是榕樹(Ficusmicrocarpa)、荔枝(Litchichinensis)、龍眼(Dimocarpuslongan)、杧果(Mangiferaindica)、紅錐(Castanopsishystrix)、木荷(Schimasuperba)、陽桃(Averrhoacarambola)、樸樹(Celtissinensis)、秋楓(Bischofiajavanica)和橄欖(Canariumalbum),共計3719株,占古樹總株數的86.05%,而其他67個樹種總共僅占總株數的13.95%,而排在前五的樹種所占古樹總株數的77.22%,說明惠東縣古樹樹種之間數量分布差異明顯,主要樹種組成是榕樹、荔枝、龍眼、杧果和紅錐,其中榕樹、荔枝和龍眼的數量在惠東縣古樹數量中所占的比例均超過10%,分別達到29.92%、22.49%和11.04%。
表2 惠東縣古樹優勢資源統計
惠東縣的12個鎮,2個街道和1個林場中有古樹資源存在,其中,古樹株數排名前三位的分別為多祝鎮(687株)、梁化鎮(619株)和大嶺街道(460株),古樹株數總和占到惠東縣古樹總株數的40.86%;其后古樹株數排名分別為平海鎮(368株)、平山街道(346株)、白花鎮(312株)、鐵涌鎮(285株)、稔山鎮(261株)、寶口鎮(229株)、安墩鎮(167株)、吉隆鎮(142株)、黃埠鎮(137株)、高潭鎮(132株)、梁化林場(103株)和白盆珠鎮(74株)(圖1),表明惠東縣各個鎮、林場和街道之間的古樹數量分布存在較大差異,總體來說,惠東縣古樹數量在北部山區分布較多,而在沿海地區相對分布數量較小。
圖1 惠東縣古樹分布情況
據統計,惠東縣的古樹資源中,共有4292株古樹生長地區位于鄉村,占全縣古樹總株數的99.31%,而城鎮地區的古樹數量僅為30株,表明了惠東縣古樹主要分布在鄉村地區。根據調查的古樹生長的具體位置信息,發現大多古樹分布在村落周邊地區,集中分布的多數是生長在村落后方的風水山上,或者作為防風樹種植在村落四周;榕樹多種植在房前屋后祠堂邊作為“伯公樹”;龍眼、荔枝和芒果等果樹則多種植在村落附近、村口和房前屋后。
惠東縣的古樹樹齡按等級劃分,一級古樹14株,二級古樹201株,三級古樹4107株。一級古樹包含了8株榕樹,4株荔枝,1株木棉和1株楊桃,樹齡最大700 a,為榕樹(表3)。三級古樹在惠東縣古樹總株數中占絕對優勢,總株數占惠東縣古樹總株數的95.03%。古樹樹齡分布在100~700 a之間,平均樹齡在149.03 a,從圖2(a)可知,樹齡總體呈現正偏態分布,主要集中分布在100~200 a之間,共有3780株,占到古樹總株數的87.46%,樹齡100 a的古樹最多,共有1001株,占到古樹總株數的23.16%。
表3 惠東縣一級古樹名錄
惠東縣古樹冠幅分布在2~57 m之間,平均冠幅在10.85 m,從圖2(b)可知,冠幅總體呈現正偏態分布,主要集中分布在5~20 m之間,共有4013株,占到古樹總株數的92.85%;古樹樹高分布在3~38 m之間,平均樹高在12.72 m,從圖2(c)可知,樹高總體呈現正偏態分布,主要集中分布在4~20 m之間,共有4043株,占到古樹總株數的93.54%;胸徑分布在17.5~600 cm之間,平均胸徑在93.25 cm,從圖2(d)可知,胸徑總體呈現正偏態分布,主要集中分布在17.5~200 cm之間,共有4034株,占到古樹總株數的93.34%。
表4 惠東縣古樹生長環境和生長狀況統計 株
惠東縣的古樹生長環境和生長狀況整體良好(表4),生長環境好的古樹有4236株,占古樹總株數的98.01%,生長環境中的古樹有85株,生長環境差的古樹僅有1株;生長勢正常的古樹有4262株,占古樹總株數的98.61%,衰弱株古樹有57株,瀕危株和死亡株分別僅有2株和1株;綜合生長環境好且生長勢正常的古樹總共有4214株,占古樹總株數的97.50%。此外,經過分析發現古樹生長勢情況分布和古樹等級之間沒有明顯的關聯性。
惠東縣古樹呈現數量多、種類豐富、樹齡集中、分布差異明顯、健康狀況和生長環境良好等特點。共有古樹4322株,隸屬于32科56屬77種。古樹分布以無患子科、桑科、漆樹科、殼斗科和樟科等為主,與廣東省的古樹樹種分布高度重疊,廣東省古樹分布排名前五的科分別是桑科、無患子科、樟科、殼斗科和金縷梅科[1]。惠東縣樹種構成以榕樹、紅錐、木荷、樸樹、秋楓等具有觀賞價值及荔枝、龍眼、杧果、楊桃、橄欖等具有經濟價值的鄉土樹種為主,所占比例近九成。惠東縣的古樹樹種構成分別與呂浩榮等[8]、何賢平等[9]、李亭潞等[10]、許東先等[11]和魏丹等[12]報道的廣東省其他地區的古樹樹種組成多數重疊,均表現出了典型的地方特色,這些古樹資源不僅僅是自然選擇的結果,同時和當地的文化社會活動、經濟活動關聯密切。
圖2 惠東縣古樹結構特征
惠東縣的古樹樹齡主要分布在100~200 a之間,平均樹齡在149.03 a,樹齡最大的為700 a的榕樹,整體古樹樹齡結構相對全省總體水平偏低。惠東縣古樹分布呈現北部山區和鄉村地區較多,沿海和城鎮地區相對較少的特點。古樹在北部山區分布較多的原因有多方面:其一,是沿海地區受到臺風影響大,古樹受到臺風嚴重危害的概率高,從而導致古樹資源留存的較少;其次,北部山區存在較多的古驛道,古人世代遷徙移栽種,逐漸形成了以古驛道為線的古樹分布特征;另外,以前山區交通不便,難以達到,對古樹的盜采盜伐成本高,也間接保護了古樹資源。古樹主要分布鄉村地區的原因除了城鎮化建設對古樹的破壞以外,最為重要的是古樹在鄉村具有廣闊的生存空間,生長狀態受外界環境影響小,古樹生長在村落附近常作為風水林、防風樹、經濟樹和“神樹”等,見證了鄉村的歷史和文化變遷,寄托了村民的無限回憶,被當做鄉村和村民的守護者,從而也受到了村民的更好的保護。
惠東縣古樹生長狀況整體良好,但在調查過程中也發現了衰弱、瀕危和死亡的古樹,同時正常的古樹也存在一些影響健康的不利因素。通過調查分析發現影響惠東縣古樹健康的因素主要包括內因和外因。古樹樹齡大,營養器官的功能下降,生活力差,再加上其樹型較為高大,抵抗力較差,對病蟲害的危害和風雨的侵蝕的抵抗能力弱,這是古樹逐漸衰弱甚至死亡的內在原因。惠東縣靠近大海且海岸線較長,每年受臺風影響較大,易發生極端天氣導致大風、大雨和雷電火災給古樹帶來危害;林業有害生物對惠東縣古樹的危害也不容小覷,在調查過程中,發現惠東縣古樹均受到林業有害生物的危害,其中白蟻(Coptotermesformosanus)危害較為普遍,很多古樹主干被蛀空,其他寄生和攀緣植物、食葉害蟲、木腐菌危害也較為常見,嚴重危害的會導致古樹生長衰弱并逐漸枯死。而古樹健康狀況急速下降的主要原因之一是人為因素的干擾,往往為了市政建設、村民建房等工程建設活動,嚴重壓縮了原有的古樹生長空間,導致古樹生長環境急劇惡化,最終導致古樹生長衰弱和死亡。
經過新一輪的普查建檔工作,目前,惠東縣已完成了所有古樹的建檔和掛牌工作,但由于財政經費投入較少,后期古樹管理和保護工作并未大力開展,對古樹健康缺乏全面的診斷和評估,同時未建立定期的古樹巡查和監測體系,發現古樹衰弱、瀕危甚至死亡的狀態時已難以進行有效的復壯。為此,惠東縣應加大財政資金投入,設立保護責任人,對存在安全隱患的古樹進行修復和復壯,定期開展病蟲防治等。古樹作為一個地區歷史和文化的見證,承載了當地豐富的歷史和文化,保護古樹應當推陳出新,充分挖掘古樹的歷史、文化、科學和景觀價值,開展多形式的保護和科學利用模式,通過建設古樹公園、綠美鄉村、科教宣傳基地,開展古樹旅游、古樹攝影等活動,在保護古樹的同時,傳承古樹文化,豐富群眾的生活,充分發揮出古樹的生態、經濟和社會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