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真真,楊冬冬
(汝州市第一人民醫(yī)院1消化內科,2感染性疾病科,河南 汝州 467599)
胃潰瘍?yōu)榕R床常見的消化系統(tǒng)疾病,多因幽門螺桿菌感染、不良飲食等因素綜合作用導致,患者主要伴有胃部疼痛、腹脹、食欲不振等癥狀[1]。目前,臨床對胃潰瘍患者多給予藥物治療,通過藥物保護胃黏膜,從而緩解甚至消除不適癥狀,但部分患者因缺乏對疾病的認識與自我管理能力,出院后常因失去醫(yī)護人員的指導而不按時服藥或自行停藥,導致胃潰瘍反復發(fā)作[2]。因此,在胃潰瘍患者出院后給予其必要的護理指導臨床意義重大。基于此,本研究探討基于“317護”微信平臺的延續(xù)性護理對胃潰瘍患者服藥依從性及自我管理能力的影響。
1.1 一般資料回顧性分析2019年1月至2020年1月我院收治的82例胃潰瘍患者的臨床資料,將采用基于“317護”微信平臺的延續(xù)性護理的40例患者納入觀察組,將采用常規(guī)院外護理的42例患者納入對照組。觀察組男25例,女15例;年齡55~72歲,平均(61.34±3.28)歲;潰瘍位置:胃底17例,胃體16例,胃竇7例。對照組男24例,女18例;年齡54~71歲,平均(61.14±3.52)歲;潰瘍位置:胃底18例,胃體16例,胃竇8例。兩組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本研究已獲我院醫(y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通過。
1.2 診斷標準參照《臨床疾病診斷與療效判斷標準》中關于胃潰瘍的診斷標準[3]:根據(jù)慢性病程、周期性發(fā)作及節(jié)律性疼痛等特點初步診斷;胃鏡可以觀察到白色、黃白色的厚苔,周圍黏膜充血和水腫表現(xiàn),X線鋇餐檢查可以看見龕影和黏膜皺襞集中等征象。
1.3 入選標準納入標準:①符合上述診斷標準;②胃鏡下顯示潰瘍直徑<2 cm,潰瘍數(shù)目≤2個;③臨床資料完整。排除標準:①反復發(fā)作的胃潰瘍及復合型潰瘍者;②認知功能障礙者;③有消化道出血、穿孔或胃腸手術史者;④合并胃癌、慢性胃炎等其他胃部疾病者。
1.4 干預方法對照組予以常規(guī)院外護理:指導患者應保持積極的心態(tài),遵從醫(yī)囑按時服藥,并將藥物的服用方法記在出院小結上;囑咐患者嚴格注意衛(wèi)生,養(yǎng)成良好的生活習慣;叮囑患者定期返院復診。觀察組予以基于“317護”微信平臺的延續(xù)性護理,具體內容如下:①成立“317護”微信護理小組:小組成員包含1名主治醫(yī)師、1名心理醫(yī)師、1名護士長、4名高年資護士;所有成員經護士長統(tǒng)一培訓考核后方能進入“317護”微信護理小組;②“317護”平臺運行:在患者出院前1 d,護理人員將“317護”的微信平臺二維碼印制成小卡片發(fā)放給患者,保證每位患者及其家屬掃描關注,并耐心告知該微信平臺成立的意義;③“317護”平臺內容的編寫:主治醫(yī)師根據(jù)患者的實際情況,綜合評估胃潰瘍復發(fā)的可能影響因素,告知患者胃潰瘍的疾病信息并反復強調規(guī)范用藥的重要性,通過實際案例告知患者亂用藥、停藥帶來的后果,每日早晚通過微信消息的形式提醒患者按時吃藥;心理醫(yī)師負責胃潰瘍患者出院后的心理問題,告知患者及其家屬良好心態(tài)對治療的重要性,定期與患者家屬保持聯(lián)系,加強用藥監(jiān)督;微信小組護士負責整理編寫相關內容,經護士長審核后將編寫的內容以圖片、視頻、語言、文字等方式發(fā)送至“317護”微信平臺;④微信平臺更新時間:每周一、周三、周五上午8:00各發(fā)送一次,連續(xù)發(fā)送3個月;⑤平臺在線問答:護理小組成員每日提供60 min時間用于在線解答患者及家屬提出的問題,鼓勵患者間彼此分享自己的成功經驗,定時發(fā)布紅包或舉行有獎競猜以確保每位患者參與“317護”微信平臺的互動。
1.5 評價指標①服藥依從性:采用服藥依從性問卷(MMAS-8)[4]評估患者出院時、出院3個月后的服藥依從性,該量表共8個條目,滿分8分,分數(shù)越高則患者服藥依從性越好。②自我管理能力:采用我院自制的自我管理能力評估量表評估患者出院時、出院3個月后的自我管理能力,該調查表克倫巴赫系數(shù)α為0.811,重測效度為0.839,包含癥狀管理、心理和社會適應、飲食管理、藥物管理等四個維度,每個維度采用4級評分制,總分16分,分數(shù)越高則患者自我管理能力越好。
1.6 統(tǒng)計學方法采用SPSS 24.0軟件進行數(shù)據(jù)處理。計量資料以±s表示,行t檢驗;計數(shù)資料以n(%)表示,行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服藥依從性出院時,兩組的MMAS-8評分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出院3個月后,觀察組的MMAS-8評分顯著高于出院時,對照組的MMAS-8評分顯著低于出院時,觀察組的MMAS-8評分顯著高于對照組(P<0.05)。見表1。
表1 兩組的MMAS-8評分比較(±s,分)

表1 兩組的MMAS-8評分比較(±s,分)
組別 n 出院時 出院3個月后 t P觀察組 40 5.31±0.53 5.71±0.72 2.830 0.006對照組 42 5.28±0.52 5.08±0.35 2.068 0.042 t 0.259 5.077 P 0.797 0.000
2.2 自我管理能力出院時,兩組的自我管理能力評分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出院3個月后,觀察組的自我管理能力評分顯著高于出院時,對照組的自我管理能力評分顯著低于出院時,觀察組的自我管理能力評分顯著高于對照組(P<0.05)。見表2。
表2 兩組的自我管理能力評分比較(±s,分)

表2 兩組的自我管理能力評分比較(±s,分)
組別 n 出院時 出院3個月后 t P觀察組 40 12.81±1.13 13.44±1.28 2.334 0.022對照組 42 13.02±1.42 12.31±1.01 2.641 0.010 t 0.739 4.449 P 0.462 0.000
胃潰瘍是發(fā)生于胃竇、胃角或胃底等部位的潰瘍,主要臨床表現(xiàn)為燒灼樣痛、鈍痛等,治療不及時可誘發(fā)潰瘍穿孔甚至癌變,嚴重影響患者的生活質量[5]。目前,抑制胃酸分泌藥與黏膜保護劑為臨床治療胃潰瘍的常用藥物,可有效控制病情進展,促進潰瘍愈合,但治療胃潰瘍需長期用藥,部分患者在出院后服藥依從性和自我管理能力較差,導致病情反復發(fā)作[6],故積極采取有效的措施以延續(xù)院內護理對胃潰瘍患者至關重要。
本研究結果顯示,出院3個月后,觀察組的MMAS-8評分、自我管理能力評分均高于對照組,提示基于“317護”微信平臺的延續(xù)性護理可有效提高胃潰瘍患者的服藥依從性與自我管理能力。分析原因如下:基于“317護”微信平臺的延續(xù)性護理模式可以打破時間與空間的限制,對出院患者進行持續(xù)性跟進。在平臺建立初期,將微信二維碼印制完畢后送至每位患者手里并告知護理意義可確保每位患者積極參與; “317護”微信平臺具體內容編寫時小組人員分工合作,并落實各項職責,可提高護理質量;告知患者及其家屬正確用藥的重要性,通過實際案例讓患者深刻意識到過量用藥或自行停藥所帶來的嚴重后果,可有效提高患者的服藥依從性;每日早晚提醒患者按時用藥,可使患者養(yǎng)成良好的用藥習慣;通過“317護”微信平臺發(fā)送關于胃潰瘍的圖片或視頻信息利于患者了解疾病的危害,對于提高其自我管理能力具有積極意義。護理人員每日定時解答患者疑問可提高患者的主觀能動性,提高疾病認知;每周更新3次關于胃潰瘍的疾病信息、康復事宜、用藥注意事項等,并定期在平臺發(fā)布紅包或有獎競答可保證每位患者的積極參與;醫(yī)師與家屬的聯(lián)合監(jiān)督可進一步提高患者的服藥依從性。
綜上所述,基于“317護”微信平臺的延續(xù)性護理可有效提高胃潰瘍患者的服藥依從性與自我管理能力,值得推廣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