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萬江
(重慶市開州區(qū)教師進修學校, 重慶 405499)
《中共中央 國務院關于全面深化新時代教師隊伍建設改革的意見》要求教師樹立終身學習理念,實行中小學教師每五年不少于360學時全員培訓制度。要讓該要求落地落實,提高培訓質量,根據筆者多年的區(qū)級培訓管理實踐,結合近五年在四川、河南、湖南、湖北等近10省市的調研走訪與專題交流,運行“基于精品課例的五步體驗式培訓”機制,能有效提高培訓質量。
課例,是指在課堂教學中,以學科教學內容為載體并具有一個研究主題的教學案例。課例可能是以某一課書的內容為例,可能是以某一課時的教學為例,也可能是以一課時的某一個或某幾個教學環(huán)節(jié)為例,還可能是以某一人或某幾人的教學實踐為例[1]。它源于實踐而高于實踐,具有理論和實踐雙重意蘊[2],是教師研究課堂、改進教學、促進發(fā)展的有效載體之一。
精品課例,則指精心培育出的質量上佳的課例。本文特指區(qū)縣教師培訓團隊,為了破解本區(qū)縣教師教育教學實踐中普遍存在的典型問題,促進區(qū)域教師專業(yè)發(fā)展,集中區(qū)縣優(yōu)勢力量集中設計打磨出的,具有理論前瞻性、問題導向性、需求共同性、主題明確性、操作可行性、示范優(yōu)良性的優(yōu)質示范課例。
精品課例具有如下四個特點:一是主體的特定性,精品課例的設計實施主體不是一般的一線教師,而是區(qū)縣的研訓教師與優(yōu)秀的一線教師(區(qū)縣學科中心教研組成員)組成的教師培訓團隊;二是選題的針對性,培訓團隊根據區(qū)域內教師教學實踐中存在的普遍性、典型性問題確立課例研究主題和示范教學課題,研究主題針對實踐問題,展示課題承載研究主題;三是目標的指向性,精品課例是以問題解決為中心,通過解決實踐問題的過程,把參訓教師卷入理論研學和課例研磨實踐活動中,通過教師的實踐和對實踐的反思,生成教師反思研究能力和課程實踐能力;四是效果的引領性,教師培訓團隊集中區(qū)縣優(yōu)勢力量聯合攻關,集中設計打磨的優(yōu)質課例,具有需求共同性、問題導向性、課改前瞻性和鮮明時代性,能有效破解現實問題,啟迪教師生成教育智慧,引領教師專業(yè)發(fā)展。
1.構成要素
通過“五步體驗式培訓”生成精品課例的過程,其實質是一個從“確定研究主題到教學設計,再到教學實踐—反思評估—教學改進及成果分享”的螺旋式上升過程[3]。“五步體驗式培訓”從構成要素上說,是以教師網絡研修社區(qū)作為教師學習研討平臺,基于“以問題為導向、課例為載體、課堂為陣地、教師為研究者、問題解決為取向、行為改進為目標”的行動學習路徑[4],將教學研究與教師培訓、線上學習與線下實作、理論研學與實踐體驗統(tǒng)整實施,建構“聚焦問題解決的精品課例示范”“基于問題解決理念的說課展示”“同行解決相同問題的實踐經驗分享”“學科專家指向培訓主題的專題講座””研修策略應用轉化的行動優(yōu)化”融為一體的“基于精品課例的五步體驗式培訓”,簡稱“五步體驗式培訓”,如圖1所示。

圖1 基于精品課例的五步體驗式培訓內涵要素示意圖
2.內涵特質
五步體驗式培訓具有四個特點:一是研訓統(tǒng)整性。教學研究與教師培訓統(tǒng)整,“教研是深度的培訓,培訓是廣泛的教研”,通過“教研”解決教師的現實問題,提升研訓的深度,通過“培訓”放大研究成果,提升研訓的廣度。二是線上線下交互性。線上學習與線下實作結合,發(fā)揮網絡平臺資源豐富、交互性強、方式靈活、不受時空限制等優(yōu)勢,推進訓前訓后的理論研學和問題研討,突出線下課堂實作現場感、體驗性、生成性強的特點,促進學員反思內化和行動優(yōu)化。三是理實一體性。理論研學與實踐體驗合一,通過理論研學借鑒專家和同行的智慧,提出解決問題的假設,通過實踐體驗驗證解決問題的假設,提煉解決問題的策略,生成實踐智慧。四是優(yōu)勢互促性。一線教師與研訓教師協(xié)作,一線教師操作能力強、實踐經驗豐富,研訓教師指導能力強、理論研學有深度,兩者協(xié)作優(yōu)勢互補,促進培訓實效提升。
綜觀諸多區(qū)縣在具體落實培訓任務時,仍主要是區(qū)縣教師發(fā)展機構利用寒暑假分學科將教師組織起來,在報告廳開展大規(guī)模的講座式培訓,授課教師主要是外聘專家。主要存在如下三個方面的問題。
1.內在需求被忽視
培訓主體沒有從培訓者中心轉向參訓者中心,突出了講授者的主觀經驗,忽略了參訓教師的內在需要,無法有效回應教師的現實困惑和成長需求。
2.真實問題被忽略
培訓內容沒有從學科知識中心回到實踐問題中心,突出了各個專家研究領域的專長,缺乏相對的主題凸顯,無法有效幫助教師解決真實情境中的具體問題。
3.真實體驗被弱化
培訓方式沒有從講座授受式轉向參與體驗式,突出了成功經驗的推廣,缺乏相對的問題解決路徑,無法有效突出以體驗和反思為主的成人學習方式,難以提高培訓的針對性、實用性、實效性。
1.根植內在需求破解關鍵問題
五步體驗式培訓聚焦關鍵問題,組織區(qū)縣優(yōu)秀教師聯合攻關,以課例為載體開展理論研學和課例研磨活動,實踐體驗與交流共享融為一體的教學互助活動,夯實教學臨場感,推動認知活動從探索邁向問題解決[5],致力破解制約區(qū)域教育發(fā)展和教師成長的關鍵問題。本土化培訓團隊深入持續(xù)的診斷調研,把準關鍵問題,依據問題確立主題,聚焦主題以課例為載體開展五步體驗式培訓,生成學員解決關鍵問題的策略和反思研究方法,能提升培訓主題的針對性、內容的實用性、方式的體驗性,激發(fā)學員自主發(fā)展的積極性,全面提升培訓實效。
2.根植真實問題優(yōu)化研修生態(tài)
培訓團隊帶領區(qū)縣本學科教師,培訓前期備課試課,培訓中期研課磨課、展課議課,培訓后期學課訪課,這是以“問題為導向、課例為載體、從問題到建議”的行動研修過程。研修實踐中教師拓寬了視界、增厚了底蘊,感受到人生境界不斷提升的樂趣,在深入研學、深度追問、深刻省思中,產生強烈的獲得感、教育生活的豐富感,在幫助他人實現自我也追求自我實現的過程中,營造“獨行快、眾行遠”“幫助他人、提升自己”“專家就在身邊、我就是專家”的團隊文化,在相互成就和信任的氛圍中,促進內心平和,產生心理歸屬,培育“寧靜致遠、追求卓越”的宏大心境,逐漸形成常態(tài)化的研修生態(tài)。
3.根植互動體驗提升培訓質量
五步體驗式培訓直接回應教師教學實踐中的問題,組織大家在真實的教學情境中,通過參與式、互動式、體驗式探究活動,生成了解決現實問題的方法策略,培育了反思研究方法,改進了課堂教學理念和策略,提升了課程育人實踐能力。教師專業(yè)發(fā)展的過程已不再是被動接受培訓的過程,而是教師主動地投入學習,從情感和認知維度積極參與,構建主動性、反思性、情感性及協(xié)作性的學習共同體文化[6]。從而推進區(qū)域內教師專業(yè)知識、專業(yè)能力、專業(yè)理論水平提升整體進入快車道、加速期,催生壯大了優(yōu)秀教師隊伍。
“五步體驗式培訓”的運行流程可概括為“診斷調研找問題,網絡學習研理論,聯合攻關出策略,集中示范做引領,實踐應用促轉化,反思內化促發(fā)展”六個環(huán)節(jié)。筆者在重慶市開州區(qū)及其他省市區(qū)縣的具體實施方式是:分年級分學科組建多個培訓團隊,參培學員為本年級本學科的任課教師,分層分塊(比如,按地域分塊或按教育集團分塊)組織小班化培訓(班額原則上不超過50人),每次聚焦一個具體問題進行主題式培訓,培訓分為前期準備、中期培訓、后期轉化三個階段,中期的集中培訓時長為1天,進行五步體驗式培訓。每個培訓團隊每學年聚焦3~5個問題,分別在各培訓班組織3~5個子項目培訓,讓每位教師每學年都有3~5天區(qū)縣級集中培訓機會,既有效落實了全員培訓,又不會引起工學矛盾。現對其具體運行予以簡要詮釋:
教師培訓團隊常態(tài)化深入基層學校通過教學視導、課堂觀察、師生訪談、工具測評等方式找準一線教師存在的教學問題,通過甄別梳理、分類處理,對學校和教師個別化的一般問題,指導學校通過校本研修解決,對于區(qū)域性的典型性、關鍵性問題確定為培訓解決的問題,據此確定子項目培訓主題。
聚焦培訓主題,培訓團隊遴選推薦相關理論文章或課程資源,組織區(qū)縣內本學科本年級的老師在線上開展理論研學議學曬學,通過線上學線下思發(fā)現學習經驗——線上議線下磨改善借鑒經驗——線上傳線下曬提出解決問題的假設,系統(tǒng)提升理論認知,為下一步實施五步體驗式培訓打好理論基礎。
一方面,培訓團隊組織區(qū)域核心力量通過“課例設計—課例實踐—研討再構—實踐優(yōu)化—提煉策略”的循環(huán)過程打磨課例,生成策略,開發(fā)專題講座;另一方面,區(qū)域內的參培教師通過線上的理論研學和線下的研課磨課,廣泛開展實作體驗,尋求問題突破。同時,項目組向一線教師征集優(yōu)質課例,高質量的課例經審核可遴選為示范課例。
培訓團隊通過精品課例教學展示,直觀示范如何通過課堂教學突破真實情境中的具體問題,同時,隨機抽取參培教師與培訓師同課異構,使一線教師獲得感性體驗,接著授課教師說課(授課學員先說、培訓師后說),講述“為什么這么上”背后的教育教學原理,然后組織老師議課,現場分享破解同類問題的實踐經驗,實現同伴智慧共生。
在培訓師課例示范、說課展示、同伴經驗分享及研課議課之后,研訓教師或名師聚焦培訓主題舉辦微專題講座,幫助參訓教師梳理思路、統(tǒng)整觀點、化解疑難、提煉策略,優(yōu)化基于培訓主題的理論認識,提升參培教師的理論素養(yǎng)。
落實“學以致用”“知行合一”的理念,參訓教師及時運用培訓成果設計教學行為優(yōu)化方案,在教學實踐中檢驗、矯正、糾偏,進一步優(yōu)化完善實踐策略,逐步反思內化為自己日常的、自覺的課程行為,提升課程理解力、建構力和實踐力,促進教師持續(xù)專業(yè)發(fā)展。
實踐表明,有效運行“五步體驗式培訓”,能有效助推教師培訓質量的提高,其提質價值如下:
一是發(fā)揮線上研修資源豐富、方式靈活、覆蓋面廣、不受時空限制的優(yōu)勢,組織學員線上自主研學、交流研討、分享展示,實現資源與智慧的共建共享;二是發(fā)揮線下研修現場感強、體驗性強、生成性強的優(yōu)勢,推進學員線下以課例為載體、課堂為陣地、行為改進為目標的課例研磨活動,實現破解問題、生成智慧、改進行為的目標。線下實踐活動與線上展示共享與交流相結合,推動學習共同體的形成與發(fā)展,推動教師知行轉化,將學習向行動轉化[7]。雙線結合互動機制增強了教師選學的自主性,減小了工學矛盾,提升了培訓實效,優(yōu)化了培訓樣態(tài)。
采取混合式培訓方式,延伸培訓時空,讓學員在更寬松的心情中完成學習。具體而言,通過訓前預熱課程,訓中實踐課程,訓后拓展課程,分三個階段實施培訓[8]。訓前備課試課,參培教師自主設計課例,開展上課說課研磨,嘗試突破關鍵問題;訓中研課磨課、展課議課,參培教師通過與培訓師同課異構、一課三人行等方式,參與到了“課例示范、說課展示、經驗分享、專題講座、行動優(yōu)化”“五步”融合體驗過程,感悟問題突破,生成實踐智慧;訓后學課仿課,學員返崗應用轉化培訓成果,創(chuàng)新課程實踐,改進教學行為。讓教師在課例研究中體驗,在體驗中感悟,在感悟中升華,生成破解教學關鍵問題的實踐策略,提升教師教學實踐能力和反思能力,催生教師自主專業(yè)發(fā)展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優(yōu)化研修生態(tài),實現課例課程效益的最大化[9]。
教學研究具有聚焦問題的針對性和問題突破的創(chuàng)造性特征,教師培訓具有經驗成果傳播的快捷性和廣泛性特征。培訓團隊和參培教師基于問題導向原理,以精品課例為載體,通過“實踐反思,發(fā)現問題——甄別梳理,分析問題——研學理論,提出假設——課例研磨,解決問題——示范引領,生成智慧——應用轉化,最終解決問題”的研修活動,把研、訓結合起來,“訓”為“研”服務,“研”推動“訓”發(fā)展,二者融為一體,這種內容與形式匹配的研訓機制的創(chuàng)建,改進了教師研訓的方式,增強了研訓的針對性,提升了研訓的實效性[10]。
本范式分學段分學科組建培訓師團隊,團隊成員由學科研訓教師和一線優(yōu)秀教師(學科中心教研組成員)構成。每一個培訓項目的實施,每一個關鍵問題的突破,對培訓團隊來說都是一次挑戰(zhàn)性的實踐任務,培訓團隊在帶領一線教師解決問題的實踐中,促進了一線教師和培訓師的共同成長,有效達成“幫助別人,提供自己”的效果,為促進“培訓師的本土化、專業(yè)化”提拱了持續(xù)的、優(yōu)質的師資保障。
精品課例項目發(fā)揮區(qū)級學科中心教研組在問題研究、教學指導、教師培訓等方面的積極作用,“在目標任務化、任務成果化”理念的指引下,項目組帶領一線教師通過參與式、互動式、體驗式方式集中破解關鍵性問題的過程,能生成大批優(yōu)秀的教學設計、教學課例、說課課例、專題講座,能提煉總結解決真實教學問題的實踐策略,建立區(qū)縣本土化的精品資源庫,為區(qū)縣級培訓、校本研修和教師自主研學提供研修資源,有效助推區(qū)域教師發(fā)展共同體的建構,能有效地突破培訓實踐中的問題瓶頸,培育研修生態(tài),豐富研修資源,提升培訓績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