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湖南涉外經濟學院人文藝術學院視覺傳達設計系 楊 璇
2015年,李克強總理在政府工作報告中首次提出制定“互聯網+”行動計劃。此后,“互聯網+”逐漸上升到國家戰略層面,成為當前社會改革的重要指導。信息技術的發展,推動教育變革與創新,構建個性化、數字化、網絡化、終身化的教育體系,培養大批創新人才,是當前我國發展面臨的重大課題。在這一時代背景下,學校包裝設計課程也開始了改革與創新,積極探索將“互聯網+”思維、技術與特征與課程資源建設相結合,希望為學生提供更加系統、多元、智能的課程內容,實現設計人才的全面培養。
在“互聯網+”模式下,包裝設計課程在類型、空間、建設主體等方面都得到了拓展和豐富。例如,信息技術的發展使得教師原有的觀念逐漸轉變,其課程資源觀更加先進,視野更加開闊,可接收的課程資源的種類變得更加多樣,教師可以利用軟件制作有趣的課件、布置線上學習任務等,實現對原本教材內容的補充;信息技術拓寬了包裝設計課程的邊界,學生可以在廣闊的時空中自主選擇學習課程資源的時間和地點,實現課下與課上、線上與線下、虛擬與現實的相互補充。此外,一些課程專家、一線教師等紛紛加入課程建設,多元主體共同參與課程創新,使得包裝設計課程在內容上得到了極大的豐富與拓展。
“共享”是“互聯網+”時代的重要特征,資源共享是實現多方共贏的核心和精髓。對于包裝設計課程而言,在“互聯網+”的支持下,可以實現不同地區優質課程資源的共享,例如教師可以利用交互式網絡視頻共享技術,為學生提供名師優質課程;學??梢詷嫿ㄐkH協作,利用學校自身的資源共同開發課程,利用“互聯網+”平臺實現校際課程資源共享,從而彌補各自的教學短板,實現對包裝設計人才的綜合培養;可以促進校內課程資源共享,將包裝設計專業中最優秀的教案或課堂教學視頻上傳至課程資源庫,推送給師生,打造教研共同體,提升包裝設計課程的整體質量。
互聯網的互聯互通特點,使得學校課程資源的高效整合成為可能。在包裝設計課程中,教師可以利用“互聯網+”實現線上線下課程資源的整合。例如:在包裝造型設計課程中,教師可以將教材、教參、試題庫等線下資源以線上課程資源的形式呈現,進行線上線下對接,為學生獲取課程提供更加便捷的途徑,可以利用“互聯網+”平臺實現不同主題下的資源整合;在包裝結構課程設計中,教師可以從國內國外包裝設計中獲取案例資料,將分散的課程資源進行匯聚,為學生提供更加豐富扎實的案例資源,可以利用“互聯網+”平臺實現不同學科課程資源的整合,推動包裝設計的跨學科加納社,為培養復合型人才奠定基礎。
在“互聯網+”模式下,大數據能夠準確地統計與分析學生對包裝設計專業發展的防線,以及對課程資源形成的需求,推算學生在未來學習過程中對課程資源的利用情況,并由此從整體上構建課程體系;信息技術可以為學生提供源源不斷的課程資源,并及時獲得課程資源利用的反饋信息,而教育者也可以基于此不斷調整和優化包裝設計課程結構;此外,信息技術還可以根據師生對課程的應用情況,分析課程質量,淘汰“水課”、打造“金課”,滿足專業教學要求,提升學校課程資源的整體質量。
目前多數學校已經認識到學校課程資源平臺的存在價值,并且積極引入互聯網技術,搭建課程資源平臺。在包裝設計課程的改革與創新,建設“互聯網+”課程平臺,可以方便教師獲取課程資源,增強課程資源的豐富性,能夠為學生提供生動、高效的課堂教學資源,打破課程教學在時空上的局限,實現課程教學的拓展和共享。
高校在包裝設計課程改革與創新中,應依托網絡平臺,采用網絡通信、大數據統計等“互聯網+”技術,對課程資源進行制作、分類、整合、管理,并向用戶開放,既方便學生多角度學習,又方便教師獲取課程資源素材,同時滿足其他用戶個性化學習需要。此外,互聯網平臺可以利用大數據、云計算技術,對學生的學習愛好、學習需要、學習習慣等進行智能化分析,為每位學生量身定制學習計劃,標靶式布置學習任務,尋找更適合他們的學習方法,使學習更具個性化。
在平臺建設中,學校應做好系統管理和維護工作,明確不同角色之間的分工。例如,教師主要負責創設并上傳課程資源,學生根據包裝設計課程的任務需要,自行使用資源,并按照平臺要求進行操作。這樣才能保證“互聯網+”系統的安全性,提高課程平臺的運行效果。
第一,立足學生主體,打造特色化的包裝設計課程。在"互聯網+"時代,以人為本成為教育教學的基本理念。學校應從學生已有經驗和長遠發展需要出發,以促進學生的全面和諧發展為根本立足點,以學生身心的發展和潛能的挖掘為核心,建設真正合適學生的課程內容。例如在包裝結構課程設計中,學校應根據學生未來職業發展,優化課程結構,設計趣味性和實效性的課程資源,讓課程與社會發展、學生的現實生活息息相關,提高學生對課程的認可度和接受度,并在課程的引導下全面發展。
第二,豐富課程素材,凸顯課程的互動性特征。包裝設計課程的設計不僅包含組知識、經驗、技能等顯性內容,同時也包括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等隱性內容。在現代社會發展中,學生需要從多維度進行塑造,才能適應社會變革。因此,在"互聯網+"模式下,學校應通過課程設計,將成人與成才相結合,讓學生在課程學習中增加學識、提升技能、豐富精神世界,為學生更好地融入社會做好準備。
第三,推動課程內容的不斷更新。"互聯網+"時代的知識生產呈指數增長,知識體系的更新速度日益加快。學校應根據包裝設計職業發展規劃,構建動態的、豐富的課程網絡,保證課程與時俱進,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如圖1、圖2所示。

圖1 創意草圖視圖

圖2 創意效果視圖
在“互聯網+”模式下,包裝設計課程改革與創新面臨著諸多新的問題,而為保證課程資源開發的質量,需要專業的團隊進行負責。
首先,課程資源建設要求多元主體參與。“互聯網+”時代下,包裝設計課程改革與創新打破了專業的局限,涉及多個領域的知識,而不同主體的不同的教學經驗、專業技能、知識結構,可以滿足課程設計的內在需要。因此,學校應積極組織專業教師、學生以及其他學校管理者主導課程設計,并充分利用校外的技術人員、專家學者、家長等參與課程創新,共同推動包裝設計課程的不斷優化。
其次,明確主體分工,促進各主體之間的有效合作。學校在課程改革與創新中應扮演領導者的角色,即確立裝設計課程改革與創新的價值取向,保證學校課程資源建設與學校發展、學生發展和社會發展的一致性;教師是課程創設主體,主要負責把控、選擇、取舍、篩選出優質課程資源,生產、收集課程相應素材資料,協助學生完成課程獲取與學習;校外主體則需要結合學生發展需要,提供資源支持,實現課程教學指導,保證課程資源的利用率。
首先,完善相關制度,規范課程資源建設。雖然"互聯網+"已經提出了一段時間,但是,許多教師對于"互聯網+"時代課程資源的價值還沒有產生清晰的認識,通過調查研究也可以發現,包裝設計專業課程在建設中存在設計不合理、執行過程形式化的現象。基于此,建立健全課程資源建設制度,是實現課程建設制度化、規范化、合理化的必然要求。在制度建設中,學校應明確"互聯網+"模式下,包裝設計課程建設的基本定位,規范與指引教師展開教學探索,明確課程建設標準,同時協調人力、物力、財力資源等支持因素,推動課程資源順利建設。
其次,加強財務管理,為課程建設提供財力支持?!盎ヂ摼W+”模式下,包裝設計課程建設需要一定的經費投入為支撐,學??梢远嗲阑I集經費,建立政府投入為主、社會各界多渠道支持的經費籌措機制,確保課程開發的長效性,保證課程教學質量。最后,提供技術支持,構建信息化教學環境。高校應積極引入云計算、大數據、移動網絡和物聯網等智能信息技術,推動課程的數字化建設,結合包裝設計課程的特點,優化理論與實踐課程內容與形式,實現“互聯網+”與包裝設計課程的深度融合,提高課程的整體質量。
總之,在“互聯網+”模式下,教育教學的創新工作不斷推進。高校包裝設計課程改革為的是提升教育質量,促進學生的專業素養發展。因此,高校抓住“互聯網+”的機遇,創新教育模式,優化課程內容,提升教育教學水平,為包裝設計專業人才培養創造良好的教育條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