龐婷婷,陳紹鵬,譚鯤
湛江市中心血站質管科,廣東湛江 524002
目前臨床使用的血小板多數來源于單采血小板,少數來源于由全血分離制備的濃縮血小板,新鮮冰凍血漿現主要來源于全血分離,含有包括Ⅷ凝血因子在內的全部凝血因子和血漿蛋白。Ⅷ凝血因子在治療和預防出凝血疾病及大劑量輸血所導致的凝血功能障礙方面起非常重要的作用[1];而血漿蛋白包括白蛋白和球蛋白,白蛋白是肝臟產生的小分子量蛋白質,對維持和調節身體內環境與營養狀態具有明顯作用;免疫球蛋白是具有抗體活性或化學結構與抗體分子相似的球蛋白,它在人體的體液免疫反應中發揮重要的作用,具有組織修復、促進創面愈合和抗炎等作用[2]。該研究文通過觀察2017年1月—2019年12月180例不同頻率同時單采血小板和新鮮冰凍血漿對獻血者血小板和血液制品質量的影響,探討是否能同時單采血小板和新鮮冰凍血漿,既可為臨床提供止血的血小板也可為臨床提供促進血液凝集的凝血因子和維持血液膠體滲透壓、增強免疫力的血漿蛋白(白蛋白和免疫球蛋白),緩解目前血液短缺的狀況,現報道如下。
隨機選擇曾在該站連續5次每半個月、1個月、3個月同時單采血小板和新鮮冰凍血漿一次的長期固定獻血者各60名,每組年齡范圍分別為17~55歲、18~55歲;男性患者例數分別為38、39、40例;組間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患者皆符合《獻血法》中獻血者健康檢查要求和成分血血液檢測要求。獻血者每次單采1個治療量血小板同時采集200 mL新鮮冰凍血漿。
血常規使用日本sysmex自動血液分析儀進行檢測,Ⅷ因子和FIB檢測使用日本sysmex的CA-560全自動血凝儀及其配套的凝血因子Ⅷ測量試劑盒、纖維蛋白原測量試劑盒;血漿TP檢測使用德國photometer4040半自動生化分析儀和北京瑞爾達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生產的總蛋白測定試劑盒進行檢測;單采血小板使用美國Trima血細胞分離機;冷沉淀速凍使用深圳愛康Oceanus-F13B血漿速凍機。
每次單采血小板前從獻血者肘靜脈抽取5 mL血液標本,采集后立即進行檢測:血小板計數(Plt)、平均血小板體積(MPV),每次單采血小板時采集的新鮮血漿立刻速凍,然后-18℃以下冰凍保存,制備冷沉淀后速凍再冰凍保存,冷沉淀集中進行Ⅷ因子和FIB含量檢測。
將新鮮冰凍血漿置2~6℃冰箱中過夜融化,當血漿基本融化時,在2~6℃的大容量離心機下重離心,將大部分上層血漿移至空袋,制成去冷沉淀的冰凍血漿,將留下的40~50 mL血漿與沉淀物混合,制成冷沉淀凝血因子,并立刻速凍。
該文所有數據均使用SPSS 19.0統計學軟件進行計算分析。計量資料以(±s)表示,將不同次數采集的數據采用配對t檢驗,不同頻率采集的數據進行單因素方差分析,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連續半個月一次同時單采血小板和新鮮冰凍血漿的獻血者,從第2次開始PLT升高(258.75±11.75)×109/L,MPV下降(10.33±0.43)fl,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而1個月一次和3個月一次捐獻的獻血者PLT、MPV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連續5次不同頻率同時單采血小板和新鮮冰凍血漿對獻血者PLT、MPV的影響(±s)

表1 連續5次不同頻率同時單采血小板和新鮮冰凍血漿對獻血者PLT、MPV的影響(±s)
注:與第1次采集組比較:a P<0.05
?
連續半個月和1個月一次血小板單采新鮮冰凍血漿制備冷沉淀,Ⅷ因子含量從第2次[分別為(80.11±1.29)IU和(83.22±1.89)IU]開始下降,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連續半個月一次的FIB含量從第3次(178.25±6.65)mg,開始下降,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第4次開始下降較第3次更明顯(170.55±5.55)mg,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而3個月一次的Ⅷ因子含量、FIB含量則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連續5次不同頻率血小板單采副產品新鮮冰凍血漿制備冷沉淀Ⅷ因子含量、FIB含量分析(±s)

表2 連續5次不同頻率血小板單采副產品新鮮冰凍血漿制備冷沉淀Ⅷ因子含量、FIB含量分析(±s)
注:與第1次采集組比較,b P<0.05
?
連續5次不同頻率血小板單采副產品新鮮冰凍血漿制備去冷沉淀血漿總蛋白含量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連續5次不同頻率血小板單采副產品新鮮冰凍血漿制備去冷沉淀血漿TP含量分析[(±s),g/L]

表3 連續5次不同頻率血小板單采副產品新鮮冰凍血漿制備去冷沉淀血漿TP含量分析[(±s),g/L]
?
為緩解血液供應緊張局面,采供血機構一直“開源節流”,一方面加強宣傳招募,另一方面應積極研究血液及其成分的合理制備與應用[3]。單采血小板是目前一種有效節約獻血資源的重要方法,該研究通過對比連續5次不同頻率同時單采血小板和新鮮冰凍血漿對獻血者和血液制品質量的影響,探討同時單采血小板和新鮮冰凍血漿的可行性。結果證實不同頻率同時單采血小板和新鮮冰凍血漿對獻血者PLT、MPV和新鮮冰凍血漿制備冷沉淀的Ⅷ因子、FIB含量影響不同。
連續每半個月一次同時單采血小板和新鮮冰凍血漿的獻血者,與第1次相比,第2次PLT (258.75±11.75)×109/L升高,MPV(10.33±0.43)fl]下降(P<0.05)。這些獻血者已有多年的獻血經歷,而且是按時、積極踴躍的參加獻血,其骨髓造血功能比非獻血者活躍[1,4-7]。文獻報道多次捐獻血小板獻血者外周血小板計數為(239.5±53.49)×109/L~(247.31±52.63)×109/L,末次采集后外周血小板計數為(236.52±52.71)×109/L~(279.89±70.31)×109/L。血小板的生成受自身反饋機制調節,包括:刺激機制和抑制機制。刺激血小板生成的主要有:血小板生成素(TPO)、巨核細胞集落刺激因子(Meg-CSF)、巨核細胞增幅因子(Meg-POT)可刺激血小板的生成。白細胞介素(如IL-3、IL-6、IL-11),紅細胞生成素(EPO)等分別在多能干細胞演變成巨核細胞及血小板生成的各個階段發揮不同的作用。抑制血小板生成的抑制因子主要來自血小板本身,如血小板第4因子、β‐血小板球蛋白及其前體、結締組織活化肽Ⅲ、β轉化生長因子等,它們通過抑制巨核細胞或抑制巨核細胞系的祖細胞的生長而抑制血小板生成。連續多次半個月捐獻者,血小板連續多次頻繁地大量丟失刺激巨核細胞向血小板分化,血小板代償性增多;但是新生的血小板分化尚未成熟,以網織血小板增多為主,與成熟血小板相比體積偏小所以MPV下降,連續采集模式可使捐獻者外周血循環年輕,血小板體積因此而縮減[4]。
冷沉淀是新鮮冰凍血漿在2~6℃解凍后,不溶解的白色沉淀物,是Ⅷ因子、纖維蛋白原等的濃縮制品,目前已在深度燒傷、腫瘤手術、皮膚、黏膜疾病、角膜疾病多發傷和手術創傷、自發性氣胸等疾病治療中得到廣泛應用[8-10]。連續半個月和1個月一次同時單采血小板和新鮮冰凍血漿制備的冷沉淀,Ⅷ因子含量較第一次采集有所下降[第1次Ⅷ因子含量分別為(86.74±0.56)IU和(86.88±0.23)IU](P<0.05);與第1次相比,連續半個月一次的FIB因子含量[第1次FIB因子含量為(183.56±17.22)mg]從第3次[(178.25±6.65)mg]開始下降,第4次開始下降更明顯[第4次FIB因子含量(170.55±5.55)mg](P<0.05)。
內、外源凝血途徑被激活后,凝血因子和血小板粘連在一起參與止血。該研究與國外報道的“單采后可能出現潛在前凝血狀態”相似,單采后的血小板處于激活狀態,血小板膜糖蛋白GPⅡb和GPⅢa是纖維蛋白原受體,促進血小板凝集,凝塊形成[11-13]。該次研究顯示,半個月或1個月一次同時單采血小板和新鮮冰凍血漿制備的冷沉淀Ⅷ因子和纖維蛋白原含量偏低,與忻黎娜等[14]研究指出單采2 U血小板后Ⅷ因子較單采前下降相似。凝血因子是參與血液凝固的各種蛋白質組分,考慮半個月或1個月一次同時單采血小板和新鮮冰凍血漿時,凝血因子的消耗大于合成[15-16],而且單采時間比捐獻全血時間長,大劑量的抗凝劑進入獻血者血循環,凝血酶原復合物增加使凝血酶產生增多,通過正常凝血的負反饋調節破壞凝血因子[17-18]。該研究顯示同時單采血小板和新鮮冰凍血漿對血漿總蛋白含量無顯著影響,捐獻后會出現血漿蛋白濃度暫時降低,但同時獻血可刺激肝臟合成蛋白,使獻血者在獻血后血漿蛋白水平應激性升高,不會影響獻血者的身體健康及造成低蛋白血癥[19-20]。
綜上所述,為了最大程度地利用有限的血液資源,更好地保障臨床用血,鑒于1個月一次的獻血者PLT、MPV無明顯區別,建議獻血者3個月一次同時單采血小板和新鮮冰凍血漿,期間可以每個月捐獻一次血小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