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劍飛
菏澤市傳染病醫院護理部,山東菏澤 274000
肺結核屬于一種常見多發性傳染疾病,其主要因肺結核菌造成,依據呼吸道進行傳播,具有較強傳染性[1]。正常人群與肺結核患者接觸,如果吸入了肺結核患者呼出帶結核菌飛沫,則存在疾病感染可能[2]。近些年,我國肺結核發病率明顯呈上升趨勢,這是由于我國空氣污染和環境污染加重,并加上社會人口老齡化加重,導致該疾病不斷上升,嚴重危害人們身心健康。目前,對于肺結核臨床多以藥物治療為主,但治療時間較長,部分患者不能遵醫囑用藥,臨床依從性低,嚴重降低其治療效果。因此,肺結核患者在治療期間給予其安全、有效護理干預,可提高其臨床依從性,改善其預后[3]。該研究對2019年3月—2020年3月該院收治的肺結核大咯血100例患者臨床資料予以分析,現報道如下。
回顧性選取該院收治的肺結核大咯血100例患者臨床資料,按隨機數表分為兩組。對照組50例,男性26例,女性24例;年齡20~75歲,平均年齡(51.47±2.58)歲;病程1~4年,平均病程(4.17±1.09)年。研究組50例,男性27例,女性23例;年齡22~78歲,平均年齡(51.51±2.63)歲;病程2~8年,平均病程(4.26±1.15)年。納入標準:均符合肺結核大咯血診斷標準;臨床資料完整者。排除標準:臨床資料不完整;合并嚴重肝、腎、心等臟器疾病者。該研究獲得該院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全部患者清楚該研究內容且自愿簽署同意書。兩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可比性。
對照組使用常規護理,即患者入院后予以檢測生命體征,對應的病情分級監測、遵循醫囑指導用藥、簡單的心理護理、疾病預防健康教育及 疾病控制知識教育等的基礎護理。研究組使用優質護理干預,具體措施如下:①基礎護理:了解患者受教育程度,并采用通俗易懂語言與其介紹主治醫生、責任護士、醫院環境等;根據醫囑引導患者完善相關檢查;根據患者病情實際情況為其制訂科學、合理護理方案;②健康教育:護理人員主動與患者講解肺結核相關知識,如發病原因、臨床癥狀、治療方式及注意事項等;指導患者如何正確咳嗽、咳血等;③心理護理:主動與患者溝通交流,了解其內心想法,及時給予針對性心理疏導,緩解其不良情緒,提高患者臨床依從性;④飲食護理:根據患者身體狀況和病情實際情況為其制訂科學、合理飲食方案,確保其營養充足,忌煙忌酒;⑤生活護理:告知患者按時休息,保證其睡眠充足;若身體素質較差者,告知其需臥床休息;定時協助患者翻身和拍背;⑥用藥指導:遵醫囑指導患者定時定量服用藥物,密切觀察其體征變化情況,若出現異常,立即告知醫生給予相應處理。
對比兩組臨床效果,顯效:患者臨床癥狀和臨床體征顯著改善;有效:患者臨床癥狀和臨床體征有所改善;無效;患者臨床癥狀和臨床體征無改變,甚至病情加重。對比兩組依從性,使用該院自擬調查表進行調查,內容包括遵循醫囑、疾病認知、癥狀控制等,滿分100分,依從:>90分;基本依從:60~90分;不依從:<60分。對比兩組護理滿意度,采用該院護理問卷表評價兩組患者滿意度,內容包括護理態度、護理質量、環境護理等,分為不滿意、基本滿意及非常滿意3個級別。對比兩組生活質量,使用該院自制生活質量問卷表評價兩組生活質量,滿分100分,分值越高則代表生活質量越高[4-6]。
采用SPSS 20.0統計學軟件處理數據,計量資料以(±s)表示,組間差異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頻數和百分率(%)表示,組間差異比較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研究組臨床總有效(92.00%)比對照組(76.00%)高,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臨床效果比較[n(%)]
研究組臨床依從性(90.00%)高于對照組(74.00%),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依從性比較[n(%)]
研究組臨床滿意度(94.00%)高于對照組(80.00%),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兩組滿意度比較[n(%)]
護理后,研究組生理機能(86.26±8.64)分、軀體疼痛(87.32±7.69)分、情感職能(87.21±8.15)分與社會功能(86.23±8.34)分,均 高 于 對 照 組(75.61±7.33)分、(74.25±8.23)分、(76.21±7.65)分及(75.32±7.93)分,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4。
表4 兩組生活質量比較[(±s),分]

表4 兩組生活質量比較[(±s),分]
?
肺結核屬于內科常見傳染性疾病,其發病率高。肺結核能夠經飛沫傳播,是以咳嗽、低熱、咳痰、乏力等為臨床癥狀,若不給予有效治療,影響患者日常生活[7]。相關研究發現,肺結核多發病于免疫低下者、長期勞累者及糖尿病群體。近年來,由于我國空氣、環境污染不斷加重,且加上抗生素肆意濫用,導致肺結核發病率不斷上升[8]。目前,臨床治療肺結核并大咳血者主要以藥物治療為主,但由于治療時間長且存在一定的傳染性,患者易出現抑郁、焦慮等心理狀態,不利于其預后[9]。因此,臨床在治療肺結核患者時給予其有效護理措施,可提升其臨床依從性及治療效果[10]。為探討優質護理干預對患者臨床效果及依從性的影響,該研究對該院收治肺結核大咯血100例患者臨床資料予以分析。該研究顯示:研究組臨床依從性(90.00%)顯著高于對照組(P<0.05);研究組臨床總有效率 (92.00%)比對照組(76.00%)高(P<0.05),結果與朱可玉[11]研究結果[觀察組臨床總有效90.00%高于對照組78.00%(P<0.05)]相符,表明臨床對肺結核大咯血患者實施優質護理干預,臨床護理效果顯著,能提高患者臨床效果及依從性。分析原因考慮是:護理人員對肺結核大咯血患者實施優質護理干預,護理人員可根據患者受教育程度,通過通俗易懂語言介紹主治醫生、責任護士、醫院環境等,并引導患者完善相關檢查,同時根據其病情狀況為其制訂科學、合理護理方案[12]。開展健康教育,護理人員主動講解肺結核相關知識,如發病原因、臨床癥狀、治療方式及注意事項等,并指導其正確咳嗽、咳血等;多數肺結核大咯血患者多存在焦慮、消極等不良心態,因此,護理人員需主動與患者溝通交流,了解其內心想法,及時給予針對性心理疏導,緩解其不良情緒,并有效提升其臨床依從性[13-15]。飲食指導,結合患者身體狀況和病情狀況為其制訂科學、合理飲食方案,確保其營養充足,忌煙忌酒,避免不良飲食加重其病情;此外,予以生活護理,囑咐患者按時休息,保證其睡眠充足,對于身體素質較差者,告知其需臥床休息,并定時協助翻身和拍背;給予用藥指導,指導患者遵醫囑定時定量服用藥物,觀察其體征變化情況,若出現異常現象,及時告知醫生并給予相應處理[16-18]。護理人員通過基礎護理、健康教育、心理護理、飲食護理、生活護理、用藥指導等一系列護理干預,可提高患者臨床依從性,進一步提升其臨床效果,有效改善患者預后。同時,該研究結果還顯示,護理后,研究組生理機能(86.26±8.64)分、軀體疼痛(87.32±7.69)分、情感職能(87.21±8.15)分與社會功能(86.23±8.34)分均高于對照組(75.61±7.33)分、(74.25±8.23)分、(76.21±7.65)分及(75.32±7.93)分,且研究組臨床滿意度94.00%高于對照組80.00%(P<0.05);表明優質護理干預應用于肺結核大咯血,能有效提高患者生活質量,利于預后康復,且可提高患者臨床滿意度。受外部環境與樣本例數等因素,優質護理干預應用于肺結核大咯血患者對遠期效果的影響,有待進一步臨床研究分析。
綜上所述,臨床將優質護理干預應用于肺結核大咯血患者中,能提高患者臨床效果及依從性,還能改善其生活質量,值得臨床推廣與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