龔燁,唐利群
四川省德陽市人民醫院腎內科,四川德陽 618000
血液凈化是治療終末期腎臟疾病的主要方法,其主要是將血液經過凈化裝置使體內多余水分、毒素過濾掉,再送回到體內,維持體內電解質和酸堿平衡,使人體恢復健康狀態,延長生存期[1]。但是研究發現,長期接受血液凈化,將合并血管通路感染、低血壓等并發癥,進一步增加對患者的傷害,使得其心理負擔加重,出現焦慮、抑郁等負面情緒,導致治療效果低下[2]。為此,臨床格外關注長期接受血液凈化患者的心理健康問題,并積極采取心理護理,幫助患者消除負面情緒,建立戰勝疾病信心,最大限度促進臨床效果提升。為此,該文方便選取2019年2月—2020年9月該院收治的80例血液凈化患者進行研究,對開展心理護理的患者產生的臨床效果做進一步探討,現報道如下。
方便選取在該院進行血液凈化的80例患者為研究對象,利用隨機數表分組分為兩組,即40例對照組和觀察組,各40例。對照組男女比例24:16;年齡最大81歲,最小23歲,平均(53.41±5.73)歲;病程最長2年,最短7個月,平均(1.13±0.33)年;疾病類型:急性中毒7例,急性腎衰竭16例,慢性腎衰竭17例。觀察組男女比例23:17;年齡最大80歲,最小22歲,平均(53.12±5.12)歲;病程最長2年,最短5個月,平均(1.10±0.30)年;疾病類型:急性中毒5例,急性腎衰竭17例,慢性腎衰竭18例。兩組一般資料相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納入標準:①符合血液凈化指征者;②意識清醒,可與他人順暢溝通者;③知曉并自愿參與該次研究,簽署知情同意書者;④醫院倫理委員會批準研究開展。排除標準:①合并其他血液感染者;②肝腎功能嚴重障礙者;③配合度較差,或中途退出者。
1.2.1 對照組 對照組接受常規護理,包括:①生命體征監測。在患者治療護理期間,護理人員需密切監測患者生命體征變化情況,以分析患者病情發展,出現意外情況能夠及時給予救治,降低生命風險。②飲食指導。根據患者身體情況、營養水平、飲食愛好,為患者提供個性化飲食護理,以補充身體所需營養元素,降低高鈉、高鉀食物攝入量,改善患者臨床癥狀。③健康指導。護理人員需為患者及家屬普及血液凈化相關知識,提升其治療認知,提高患者自我管理意識。
1.2.2 觀察組 觀察組在對照組基礎上,采取心理護理,包括:①評估心理狀態。開展心理護理前,首先了解患者文化背景、社會經驗及性格特點等,制訂個性化心理護理對策,有針對性提供護理服務。護理人員應面帶微笑主動與患者及家屬溝通,告知血液凈化方法、流程及目的等,糾正對血液凈化錯誤認知,保障治療有序開展。在陌生環境中,易產生緊張、焦慮等負性情緒,故入院后護理人員還應帶患者及家屬熟悉住院環境,如基礎設施建設等,告知住院規章制度及住院期間注意事項,得到患者及家屬的理解和支持。同時,在交流過程中耐心傾聽患者主訴,了解內心真實想法,并在交流過程中傳播積極能量,緩解心中顧慮與擔憂,消除負面情緒。發現負面情緒嚴重者,進行適當疏導,讓患者說出內心真實想法,緩解心中痛苦。②健康宣教。醫院將血液透析相關知識制作成宣傳手冊,發放給患者及家屬,使其對疾病和治療方法等有初步認知。并根據實際情況,幫助患者尋找最佳自我護理方法,不斷糾正對血液透析錯誤認知,讓患者從心理層面正確認識治療重要性,減少對治療的排斥,提升臨床護理工作配合度。同時還可定期開展單獨咨詢或講座方式,進行知識普及,提升對治療相關知識的理解和掌握。③創設良好治療環境。長期血液透析治療患者,每次治療將在病床上躺4~5 h,治療2~3次/周,長時間在封閉環境中治療,將給患者身心帶來極大痛苦。因此,護理人員應充分考慮在血液透析治療過程中給患者帶來的不良影響,積極營造溫暖、舒適的治療環境,減少外界帶來的刺激。同時還可根據患者習慣和喜好,布置病房,充分調動患者積極性,提升治療配合度,促進患者盡快恢復健康。④建立良好護患關系。長期血液透析將給患者身心帶來較大傷害,使得治療配合度變差,導致治療無法順利開展。因此,在護理期間,護理人員應盡量多與患者接觸,通過優質服務,拉近彼此之間距離,建立信任感。同時幫助患者逐漸建立疾病戰勝信心,讓其盡量克服治療期間產生的困難,提升治療配合度,促進患者盡快恢復健康。此外,還應盡可能滿足患者需求,讓其保持最佳心態接受治療。⑤陪同護理。在血液凈化過程中,護理人員應全程陪同,并耐心講解操作設備使用方法及作用,提升患者安全感。此外,還應密切觀察生命體征各項指標變化情況,發現問題,及時處理,避免意外發生。詢問患者感受,出現疼痛情況,可通過聊天方式,轉移注意力,緩解疼痛,減少對患者的折磨。治療結束后,主動詢問患者整體感受,讓其感受到被關愛,從而提升后期配合度。⑥規范血液透析操作流程。每次血液透析應由專人進行操作,這樣不僅能準確掌握患者習慣、性格等,還能規避治療中存在誤差,給患者留下良好印象,增強治療配合度和信任感。同時,還應適當引導患者,說出治療中是否存在不適感,不斷完善治療方案,提升治療操作,減少痛苦。⑦心理輔導。血液凈化周期較長,長期治療將增加負面情緒產生。因此,每次接受治療前,護理人員都應了解心理變化情況,如發現其過于暴躁,應積極進行心理疏導,排解消極情緒。還可通過播放輕松愉快音樂方式,讓精神得到放松,使其保持良好心態積極接受治療。同時,還應耐心詢問生活狀態、飲食習慣等,給予關心和照顧,拉近彼此之間距離,建立良好護患關系,保障后期治療有序開展。在整個護理過程中,盡可能滿足患者需求,讓患者保持最佳心態接受治療。
①使用焦慮自評量表(SAS)和抑郁自評量表(SDS)評估兩組焦慮、抑郁情況改善情況。SAS、SDS滿分均為100分,得分超過50分即為焦慮或抑郁。
②比較兩組不良心理狀態改善情況,包括緊張、抑郁、焦慮及恐懼。
③醫院根據血液凈化護理實際情況,自制護理滿意度調查表,評估兩組護理滿意度。滿分為100分,滿意、一般滿意和不滿意分值分別為80~100分,60~79分,0~59分。護理滿意度=(滿意患者例數+一般滿意例數)/總例數×100.00%。
④使用生活質量綜合評定問卷比較兩組生活質量改善情況,共包含軀體功能、心理功能、社會功能及物質生活狀態4個維度,滿分均為100分,得分與生活質量呈正相關。
⑤比較兩組護理總有效率,評判標準:顯效(SAS、SDS評分均在50分以下,心理障礙完全解除);有效(SAS、SDS評分均明顯下降,但在50分以上,心理障礙明顯減輕);無效(SAS、SDS評分未發生明顯變化,甚至評分上升,出現嚴重心理障礙)。護理總有效率=(顯效例數+有效例數)/總例數×100.00%。
采用SPSS 22.0統計學軟件對數據進行分析,計量資料采用(±s)表示,進行t檢驗;計數資料采用[n(%)]表示,進行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觀察組護理后SAS、SDS評分與對照組相比更低,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SAS、SDS評分比較[(±s),分]

表1 兩組患者SAS、SDS評分比較[(±s),分]
?
觀察組不良心理狀態改善情況更優,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不良心理狀態改善情況比較[n(%)]
兩組護理滿意度比較,觀察組更高,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兩組患者護理滿意度比較[n(%)]
觀察組與對照組相比,生活質量各項指標評分更高,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4。
表4 兩組患者生活質量比較[(±s),分]

表4 兩組患者生活質量比較[(±s),分]
?
兩組護理總有效率比較,觀察組更高,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5。

表5 兩組患者護理總有效率比較[n(%)]
血液凈化是指通過清除血液中的有害物質,達到血液凈化效果,實現控制疾病發展目的。但是接受血液凈化患者累及多種疾病,受疾病折磨,將增加心理負擔[3]。且長期接受血液凈化,也將增加并發癥發生風險,如血壓異常、血液凝固、導管感染等,影響治療效果,給身心造成嚴重影響。長期保持負面情緒,也將在一定程度上影響治療效果和配合度,由此可見針對血液凈化患者加強心理護理,緩解負面情緒極其重要。
缺乏對血液凈化清楚認知是影響治療配合度關鍵,故在與患者及家屬交流過程中,詳細介紹血液凈化相關知識,不斷糾正對血液凈化錯誤認知,提升對治療方法認知,保障治療有序開展[4]。同時,對心理狀態進行評估,制訂個性化心理護理方案,提供個性化服務。營造良好治療環境,減少對患者刺激,能有效提升生理舒適度。建立良好護患關系,提升信任感,讓患者建立戰勝疾病信心,確保治療有序開展。此外,在治療過程中應全程陪同,密切關注病情狀況,避免意外發生。還應與患者多加溝通交流,了解治療感受,提升舒適度,避免生理產生不適[5]。長期更換治療操作人員,不僅會給患者帶來不良就醫感受,還將引起操作偏差,故應由專人進行操作,盡可能提升對患者熟悉度,建立信任度,規范操作。最后,定期進行心理輔導,了解生活質量改善情況和治療效果。譚家英[6]對此開展研究,發現血液透析治療患者受社會、心理及環境等因素影響,易產生不良情緒,故通過開展心理護理,緩解負面情緒發生和發展,在實施心理護理干預后,緊張、焦慮等不良情緒得到明顯改善,證實心理護理在血液透析中發揮著十分重要作用。為此,該文選取80例血液凈化患者進行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SAS(42.92±9.92)分,SDS(47.01±7.69)分,明顯低于對照組SAS(58.93±10.21)分,SDS(60.83±8.11)分,與唐昕[7]研究結果:研究組焦慮(6.15±0.08)分,抑郁(6.27±0.04)分,明顯低于對照組焦慮(9.07±0.11)分,抑郁(9.18±2.88)分相似,說明開展心理護理對緩解負面情緒效果顯著,且觀察組不良心理狀態改善情況明顯優于對照組(P<0.05)。在該次研究中,觀察組護理滿意總有效率更高(P<0.05),與賈瑞麗等[8]研究中,觀察組護理滿意度97.50%顯著高于對照組73.33%結果相似,證明開展心理護理產生臨床效果更高。此外,在該次研究中,觀察組生活質量及護理總有效率明顯高于對照組(P<0.05),說明心里護理在血液凈化中對生活質量及護理總有效率提升效果顯著。其主要是因為,大部分接受血液凈化患者會因為高昂醫療費用,出現不同程度的擔心、焦慮等負面情緒,導致治療配合度低下,甚至出現放棄治療情況[9-16]。進行心理護理后,多給予鼓勵和關心,能讓患者保持良好心態積極接受治療,幫助他們樹立治療信心,促進治療配合度提升[17-18]。在該次研究中,實施心理護理后,生活質量提升顯著,再次印證心理護理在血液凈化中發揮的重要作用。
綜上所述,在血液凈化護理中采用心理護理能有效緩解負面情緒,提升護理滿意度和護理總有效率,利于生活質量改善,具有一定臨床應用和推廣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