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思敏
廣州中醫藥大學第一附屬醫院康復中心針推康復二區,廣東廣州 510000
腦中風病情影響極大,會導致患者生理狀態、肢體功能受限,嚴重時患者的生活不能自理,需要護工、家屬的悉心照護。腦中風是老年群體常見心腦血管病癥,該疾病發病以后,患者的生理狀態受到極大的影響,根據病情嚴重程度有著肢體運動功能受限、偏癱、半身不遂等癥狀表現,對患者的生理、心理影響極大[1]。該次研究中,便利選擇2018年5月—2020年9月入院治療后腦中風患者102例為研究對象,基于院部護理措施改革分組,對照組51例,護理組51例,探析常規醫療康復理念與早期中醫康復理念的臨床應用價值,現報道如下。
便利選取該院收治的腦中風患者共計102例為研究樣本,根據隨機數表法實施分組,未實施中醫康復護理措施的51例患者錄入對照組,男26例,女25例;年齡52~64歲,平均年齡(58.45±1.35)歲。實施中醫康復護理措施的51例患者錄入護理組,男25例,女26例;年齡52~65歲,平均年齡(58.75±1.45)歲。兩組一般資料數據分析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入組患者均系自愿參與,且對研究知情同意。該研究經過倫理委員會批準。
納入標準:影像學診斷符合相關疾病診斷標準;患者生命體征穩定、家屬對該次研究內容知情且同意;患者存在主觀意識,臨床護理依從性強。
排除標準:合并終末期疾病、晚期腫瘤患者;合并存在神經功能障礙、語言功能障礙者;未簽署調研意愿書者;因個人原因不愿意參加者。
對照組采用常規護理措施:基于患者腦中風病情,在康復護理措施實施期間實施作息指導、呼吸道清理、飲食方案制定、會陰清潔、生理清潔等多項護理措施,保證患者生理狀態、病理情況有著顯著的改善。
護理組基于傳統中醫康復理論,在常規康復護理階段實施具有中醫康復理論指導的康復干預措施,主要實施內容如下。
①按摩護理:中醫按摩是以舒筋活絡、促進氣血運行為主的一種醫療干預措施,在腦中風患者的康復護理階段,基于患者肢體功能受限、行動能力受限的病情表現,實施按摩護理干預,針對于患者雙上肢、雙下肢、背部等部位開展按摩護理干預,以按、揉、捏、撫4種手法,從患肢遠心端至近心端開展按摩護理干預,促進肢體血液循環,減少痙攣性收縮的發生,同時通過按摩背部,促進血液循環,避免背部長時間受壓出現壓力性創傷[2]。
②針灸干預:對腦中風存在口眼歪斜的患者,使用銀針針刺迎香、陽白、牽正、地倉、人中、合谷等穴位,通過穴位刺激肌肉組織,改善局部血運,調節肌群的生理狀態。對存在上肢功能受限、半身不遂的患者,針刺外關、曲池、太谷、陽陵泉、命門、關元、腎俞,改善神經狀態;對于語言功能障礙的患者,針刺啞門、通里、玉液等穴位,刺激生理反應,調節生理狀態[3]。
③情志護理:以中醫學說的“怒傷肝、喜傷心、思傷脾、恐傷腎、憂傷肺”理論支持,指導患者心理狀態,基于心理狀態進行評價,疏導患者負性情緒,并指導患者進行養生鍛煉,涵養心態;受限于腦中風患者的生理狀態表現,在中醫情志護理中,需要幫助患者保持良好的心情狀態,定期進行心理狀態評估,聯合患者家屬開展中醫情志護理,疏導患者負性心理情緒,保持積極樂觀的態度,以心理康復帶動生理康復[4]。
④飲食干預:基于傳統中醫理論為基礎,在飲食方面選擇少食多餐的飲食方式,選擇易消化、營養豐富的食物維持營養均衡。基于患者血栓淤塞之癥,增加瘦肉、豬肺、甲魚、山藥、核桃、百合、蓮子等食物;基于痰濁阻肺之癥,增加山藥、薏米、紅豆、扁豆等食物,通過食性調和完成患者的病情干預;基于患者血瘀血阻之癥,可以選擇紅花、三七等舒筋活血的藥物泡水洗漱。
自擬護理滿意度調查量表:總分100分,50分以下為不滿意,51~80分為滿意,81~100分為非常滿意。
生活質量評價量表:評價項目共計4項,包括心理狀態、機體功能、生活能力、社會能力4項,每項10個評分項,分值1~4分,分值越高患者生活質量好。
MNA:營養狀況評分量表,評價內容包括人體測量、整體評價、膳食問卷、主觀評價4項,評價分值處于24分以上為營養狀況良好、評分分值處于14~24分之內表示營養狀態一般,14分以下表示營養不良。
MBI:改良Barthel指數評定量表,總分100分,評價分值低于60分表示為生活基本自理、總分處于41~59分表示中度障礙、總分處于21~40分表示重度障礙、總分處于20分表示生活依賴。
FMA:采用肢體功能評定量表,其中上肢功能評分66分,下肢功能評分34分,分值越高肢體功能越好。
GAD-7、PHQ-9評價量表:其中GAD-7量表共計7項,分值0~3分,總分21分;PHQ-9共計9項,分值0~3分,總分27分,分值與負性心理情緒成正比。
采用SPSS 23.0統計學軟件對數據進行分析,計量資料采用(±s)表示,進行t檢驗;計數資料采用[n(%)]表示,進行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護理組護理不滿意1例,滿意度98.04%,對照組護理不滿意10例,滿意度80.39%,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護理滿意度比較
干預前患者生活質量數據在組間數據對比中,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護理干預措施實施后,兩組患者組間數據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生活質量對比[(±s),分]

表2 兩組患者生活質量對比[(±s),分]
?
采用MNA、MBI量表對患者生理狀態進行評估,兩組患者干預后的MNA、MBI量表評分均高于治療前評分,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且護理組患者干預后MNA、MBI評分數據較之對照組更高,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兩組患者干預前后FMA、MBI量表評分對比[(±s),分]

表3 兩組患者干預前后FMA、MBI量表評分對比[(±s),分]
?
肢體功能評分中,干預后護理組肢體功能評分較之對照組患者評分數據,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4。
表4 兩組患者肢功能對比[(±s),分]

表4 兩組患者肢功能對比[(±s),分]
?
干預后護理組患者兩項心理情緒評價結果較之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5。
表5 兩組患者心理情緒評分比較[(±s),分]

表5 兩組患者心理情緒評分比較[(±s),分]
?
受到生活質量、生活環境、飲食習慣等多方面因素的影響,我國中老年群體的心腦血管疾病發病率也在逐年上升[5];部分腦中風患者的發病因素與患者發生的感染性疾病有關。在發生腦中風疾病的患者群體中,超過70%的患者存在著不同程度的生理功能障礙,喪失了工作能力與基本的生活能力[6-7]。相關研究表明體現:在中風患者發病后,接受及時有效的醫療干預,同時在康復護理方面實施有效的護理干預方式有著極其重要的價值[8]。早期康復護理措施的實施能夠更好地促進患者患肢、生理機能恢復,減少病情所致的生理功能障礙程度。常規的康復護理干預中,基于患者的生理狀態、心理狀態實施康復護理措施,能夠更好地幫助患者改善生理狀態[9]。該次研究中,基于常規護理干預措施,在實施期間以中醫康復理念為指導原則,在常規護理措施的實施基礎上增加具有中醫康復特色的護理干預措施[10],如在常規日常護理中,體位姿勢的護理干預方面增加按摩護理,通過調整體位姿勢、按摩患肢、背部部位,更好地促進機體血液循環,避免氣血瘀滯,改善生理狀態[11-12]。又如在針灸刺穴的早期護理方面,完成衛生清潔后實施針灸刺穴康復措施,通過銀針刺穴改善患者的局部生理狀態,更好地促進患者的生理狀態改善[13-14]。同時在康復護理措施實施期間基于治療措施的實施,對其中存在負性心理情緒的患者進行心理狀態評估與病情干預,通過早期的中醫情志護理,將患者的心理狀態維持在一個較為平和的階段,從而有利于接下來的早期康復護理措施實施[15-16]。同時更有效的將中醫康復護理措施與常規康復護理措施相結合,促進患者生理狀態的改變[17-19]。
數據分析結果顯示:護理組護理滿意度98.04%,高于對照組護理滿意度80.39%(P<0.05)。護理組患者生活質量評分數據較之對照組4項相同數據,干預前數據對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護理干預措施實施后組間數據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兩組患者治療以后的MNA、MBI量表評分均高于治療前評分(P>0.05);干預后護理組上肢體功能評分(46.25±8.32)分、下肢功能評分(20.17±1.38分)、高于對照組患者評分數據(40.35±8.21)分、(15.65±1.24)分(P<0.05),進一步證實了相關護理措施的臨床實施有助于促進患者心理情緒表現形式的改變,具有極大的應用價值。該項研究結果與李麗[20]的研究中,探究組組患者護理總滿意度95.66%高于對照組72.73%(P<0.05),結果存在高度一致性。
綜上所述,基于該院腦中風患者的臨床護理干預,在護理干預階段的病情干預中,中醫康復護理措施的臨床實施,對臨床護理服務質量方面有著顯著的提升,促進患者生理狀態改善、心理情緒改善、生活質量提升,具有極大的臨床實用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