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雪藩
隨著人們生活水平、文化素質的不斷提高,精神文化需求也日益增長,美術館作為一個城市或所代表區域重要的文化窗口,其藏品往往是所在區域甚至國家人文、資源等綜合實力的反映。因所收藏作品都屬于國家資產,很難繼續在經濟市場上流通。在這種情況下,美術館在收藏積累有代表性、高質量的作品時,必須考慮如何更好地對這些藏品資源進行研究開發,從多方面、多角度充分利用好藏品的各種價值,讓這些深藏在庫房的作品活起來,以增強人們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認同感和熱愛度,從各方面滿足人們日益增長的文化需求,甚至成為推動城市發展的新文化力量。
廣東美術館是一個為社會發展提供文化服務的國有公益性文化機構,是廣東省重要的文化窗口之一,建館20多年來,不斷地尋求補充、積累有代表性、高質量的藏品,為確保所收藏美術作品的質量,聘請專家成立藝術委員會對要收藏的作品進行評選、提出收藏意見。廣東美術館藏品收藏對象是多方面的,通常有直接向美術界比較有名望的老藝術家收藏其代表作或優秀經典作品,也有在歷屆全國美術大展、省美術大展中得獎及入選的優秀作品中遴選收藏,還有在藝術品拍賣公司中競拍一些符合美術館收藏定位的優秀美術作品。近年,廣東美術館通過努力,在省委、省政府的支持下,還收藏了原由省政府各接待賓館留存的幾百件/套名家字畫作品,這些作品包括方人定、齊白石、黃賓虹、陳師曾、何香凝、謝稚柳、陳樹人、李可染、錢松巖、吳作人、黃胄、關山月、黎雄才、賴少其、黃永玉、林墉、林豐俗等幾代國畫名家的精品力作,使這些美術作品得到有效的維護及展示,也大大填充了廣東美術館近現代美術史序列藏品的完整性。
美術館對于本館收藏的美術作品必須有清晰的學術定位,并根據學術定位有目的地征集相關系列的優秀美術作品,這樣才能夠不斷積累每個系列有代表性、高質量的藏品,才能更好的呈現美術史的發展脈絡,彰顯藏品的收藏價值。廣東美術館對收藏作品的學術定位有三個系列:中國近現代美術及當代美術、海外華人及國際美術、廣東美術。這樣既能夠收藏中國近現代名家反映中華民族及建黨建國專題優秀作品,又能夠收藏廣東地區的優秀美術作品并兼顧當代藝術及攝影優秀作品的收藏,通過這幾個系列的學術定位,有目的地征集作品,使廣東美術館擁有了一批有地方代表性、高質量的藏品。收藏的作品涵蓋了繪畫、雕塑、裝置、攝影、影像等多種藝術形式。對于這些藏品,廣東美術館設立了專業的典藏部門進行登記管理,仔細登記藏品的品名、編號、作者名稱、畫題、尺寸、年代、材質、件數、作品狀況、入藏時間、入藏方式、收藏價格、庫藏位置、移動情況以及作品照片等等,登記管理必須保證藏品代碼、編號順序連續,每件作品對應一個數字,不得漏編跳號,并得到妥善入庫保存。這樣做有利于對藏品進行專業的分類保管、維護和研究。廣東美術館還對這些藏品定期進行專業的檢查維護、修復、展示,使這些藏品得到很好的保護,同時也編輯出版藏品圖錄、相關系列藏品的研究文章,形成一系列珍貴的學術研究資料。
美術館開展對這些有代表性、高質量藏品的學術研究,其價值在于可以了解藏品在人類藝術文明發展史中的特點與涵義,了解其怎樣在多樣化的自然歷史和不同民族文化交流中形成文化結晶。現代科技的不斷革新,讓美術館利用現代科學技術對藏品進行學術研究成為可能,通過藝術、技術、科學之間關聯結合的學術研究,使藏品學術研究工作科技化和數字化,有利于科學保管、修復及系統展示工作的進行。有利于不斷提供創新美術思想的源泉,推動當代美術事業的發展,促進文化交流和文化傳承。
廣東美術館通過對系列藏品的學術研究而策劃的陳列展覽項目,不斷入選國家文化和旅游部每年舉辦的全國美術館館藏精品展出季活動。近三年入選全國美術館館藏精品展出季項目的藏品學術研究陳列展覽項目有2019年的“圖繪新中國——廣東國畫的改造與轉型”;2020年的 “浪奔時代——館藏影像研究展(1980-2020)”;2021年的“游藝東西:關良的風格史研究”。這些展覽項目很好地發揮藏品學術研究這種更專業的作用,通過展示對藏品進行學術研究的詳細文獻資料,并經過配合展覽的公共教育,從不同角度的解讀、多方面跟觀眾的互動,把藏品所帶的文化信息通過各種途徑傳播給各個不同階層受眾,從而產生了不同的作用,得到了很好的研究成果及教育效果。通過對系列藏品的研究、展示、教育,讓社會觀眾能接觸到有代表性、高質量的藏品,感受到最有價值的優秀美術藏品帶來的歷史文化信息,得到體驗美術珍品、接受美學教育的機會。
如2019年藏品學術研究陳列展覽“圖繪新中國——廣東國畫的改造與轉型”,就從館藏中國畫作品中,以1949年至1978年廣東中國畫的改造與轉型為研究主題,遴選出廣東各位藝術家包括關山月、黎雄才、楊之光、林墉、林豐俗、王玉玨等在新中國成立以來到1978年期間所創作的優秀美術作品,并通過展示同時期相關的藝術重要歷史文獻,展出的美術作品、歷史文獻詳實豐富。以“圖像證史”為研究方法,多角度的集中呈現了廣東藝術家在各個時期的責任意識與獨立思考精神,體現其特有的時代性。此藏品研究展展覽參觀人數達到3.5萬人,得到美術界及各社會各界專業領域的好評,取得了良好社會效應,凸顯藏品的學術研究價值。(圖1為此展覽展出作品之一,廣東美術館藏品《綠色長城》作者:關山月,中國畫232x396,創作年代:1974年。)

圖1 《綠色長城》
廣東美術館還非常重視藏品中廣東當代經典藝術家個案的系列學術研究,通過收集詳盡的學術資料及藏品的研究成果,展示藝術家的藝術創作歷程。在2019年以來先后研究策劃了“自然與田園——林豐俗的繪畫世界”“銘刻時代——湯小銘藝術研究展”“偉大的風格——王肇民藝術研究展”“為水:林若熹個展”“塵土——邵增虎風景油畫展”等當代嶺南大家的展覽,向觀眾系統的展示了這些以廣東文化和美術的經典人物個案研究的方式,進一步深化、從縱向展開對廣東近現代美術歷史的研究成果,并同步舉辦展覽導覽活動、講座、策展人策展解讀分享會等公共教育活動,讓觀眾有更好的觀展體驗和學習機會。其中“自然與田園——林豐俗的繪畫世界”“銘刻時代——湯小銘藝術研究展”均為藝術家在廣東美術館的首次大型研究個展,靜默而有力量地、系統而完備地呈現出藝術家六十余年來的藝術探索和成果,學術資料深厚詳實,具有極高的學術研究價值。“銘刻時代——湯小銘藝術研究展”還于2019年6月份巡展至中國美術館進行館際文化交流。
“偉大的風格——王肇民藝術研究展”作為廣東美術館“近現代廣東美術展覽季”的扛鼎之作,以《畫語拾零》和《王肇民詩草》為文化脈絡,創新性地呈現了藝術家在水彩創作、藝術理論以及詩詞文賦方面的“不同尋常路”。該展覽以其較強的學術性、教育性和直觀的多樣性受到社會觀眾的喜愛,反響非常熱烈,創造了廣東美術館2019年度觀展新紀錄,參觀總人數近10萬人次、參觀團體超200個、微信公眾平臺相關點擊量亦近10萬人次,取得了相當好的社會效益和極為廣泛的文化影響力。(圖2為此展覽展出作品之一,廣東美術館藏品《大葉紫薇》作者:王肇民,水彩54x39,創作年代:1977年。)

圖2 《大葉紫薇》
陳列展覽、公共教育也是廣東美術館的基本功能,美術館有責任把藏品通過陳列展覽的展示以及開展配合展覽而對觀眾進行的公共教育,達到向觀眾普及美學知識、提高鑒賞審美能力的效果。這些陳列展覽必須是以藏品為基礎,按照一定的主題、序列、歷史發展關系和多種美術形式相結合直觀展示,并配合研究文獻、公共教育對展覽的解讀及互動活動,才能使社會觀眾有更多機會認識、了解美術館所收藏的優秀美術作品情況及藝術家對其作品的創作歷程,獲得更多的藝術體驗和享受。所以陳列展覽、公共教育這些基本功能是實現藏品展示教育價值的重要途徑,也是與藏品學術研究價值相輔相成的。美術館優秀的藏品學術研究展覽除在本館展出外,還可以進行國內外美術館之間的館際交流與合作,促進美術館藏品資源的共享,同時也可以把館里的公共教育模式分享給其他國內外美術館,拓展美術館公共教育的深度和廣度。更加有利于滿足社會觀眾日益增長的文化需求,充分發揮藏品的展示教育價值。
廣東美術館根據現有藏品資源,積極推動藏品活化的實踐與探索,近年來除了通過定期舉辦上文所述的藏品學術研究展覽和巡回展覽,還為了配合展覽開展公共教育,長期在展廳中開辟公共教育互動區,開展講座、現場導覽、志愿童行活動以及組織觀眾進行臨摹、寫生創作等現場體驗互動,還把經典的藏品圖案做成拼圖形式,讓觀眾在拼圖游戲中增強對美術藏品的了解并得到很好的感受體驗。與此同時還在線上開展一系列的公共教育活動,通過制作微信圖文導覽系列、館藏故事系列微信小游戲、VR導覽、線上課堂、線上虛擬展廳等線上推廣活動,每年的閱讀量達到了20多萬。使藏品學術研究展覽得到有效推動并產生了深遠的影響,這充分體現了美術館藏品的展示教育價值。
2016年5月國務院辦公廳轉發的文化部、國家發展改革委、財政部、國家文物局四部門《關于推動文化文物單位文化創意產品開發的若干意見》(國辦發〔2016〕36號),此《意見》指出,深入發掘文化文物單位館藏文化資源,推動文化創意產品開發,對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中華文明,推進經濟社會協調發展,具有重要意義。美術館利用其豐富的藏品文化資源的優勢,進行文化創意產品開發,賦予了產品文化高附加值,此附加值就是美術館藏品的文創傳播價值。將豐富的藏品文化資源通過深入研究、發掘、解讀、提取轉化為滿足廣大人民群眾日益增長和個性化的物質和精神文化需求的優質文創產品,才能充分發揮藏品的文創傳播價值。

圖3 廣東美術館展廳中公共教育互動區現場
值得注意的是,美術館藏品大部分為近現代美術作品,美術作品著作權尚在保護期內,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著作權法》第十條、第十八條規定,美術館雖然對藏品原件享有展覽、宣傳等公益活動的權利,但涉及到利用美術作品著作權的其他權利進行文化創意產品開發、銷售等有經濟效益的經營行為,必須取得館藏美術作品創作者(原始著作權人)或其法定繼承人的授權。
廣東美術館作為國家文化文物單位第一批文創產品開發試點單位,積極探索將美術館資源與社會力量進行整合,以創新的思維和實際行動來推動美術館文創產品開發事業的發展,2020年度有3項文化創意產品榮獲國家設計專利,并配合展覽設計開發文創宣傳產品共7種13款。(圖4為廣東美術館藏品《柿子》作者:鄭爽 套色版畫46x45,創作年代:1994年。圖5為利用此藏品圖案開發的文創產品實物圖。)

圖4《柿子》

圖5 文創產品實物圖
廣東美術館藏品的價值不單指美術館在征集美術作品時所購入的價格,其價值有著多樣性,在通過廣東美術館一系列的專業業務活動,才得以充分體現藏品的收藏價值、學術研究價值、展示教育價值、文創傳播價值。美術館只有不斷研究開發和利用好藏品價值,才能發揮其藏品的資源優勢,彰顯國有美術館的文化底蘊。才能推動美術館事業的持續發展,更好地為社會觀眾提供公益性服務,從各方面滿足人們日益增長的精神文化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