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晉
刺繡產生于生活實踐,是我國人民生活中流傳最廣的古老工藝之一。刺繡最早的記載在文獻中是虞舜時期,《尚書·益稷》中記載:“予欲觀古人之象,日、月、星辰、山、龍、華蟲六章畫于衣也,藻、火、粉、米、黼、黻、絺、繡、以五彩彰施于五色,作服。汝明?!?1“以日、月、星辰、山、龍、華蟲六章畫于衣也,藻、火、粉、米、黼、黻繡于裳也?!? 十二章的繪繡并用,證明了虞舜時期已用刺繡紋樣裝飾服裝。至唐宋,開始從裝飾服裝和帷幕等生活用品進而仿制書畫名跡、飾件等,一度盛行。關于廣繡的記載,唐人蘇顎在《杜陽雜編》中載:“唐永貞元年,南海貢奇女盧眉娘,年十四,工巧無比,能于一尺絹上繡《法華經》七卷,字之大小,不逾粟粒,而點劃分明,細如毫發?!?明末清初屈大均《廣東新語》載:“(廣繡藝人)又有以孔雀毛績為線縷,以繡至譜子及云肩袖口,金翠奪目,亦是可愛”。4由此可見,廣州刺繡工藝早在一千年以前已經有了深厚的基礎,技藝精湛。明清時期廣繡工藝日臻成熟,其將中國傳統刺繡工藝融合西方工藝美術風格,以構圖飽滿、色彩斑斕、形象傳神、針法多變、裝飾性強而名揚海內外,與蜀繡、蘇繡、湘繡一起,并譽為我國“四大名繡”。
廣繡,指以廣州為中心的珠江三角洲民間刺繡工藝的總稱,包括廣州、佛山、南海、番禺、順德、東莞、寶安、香山、臺山等地的刺繡,是中國傳統刺繡工藝中極具自身特色的品種。廣繡中最具特色的工藝之一是其中的金銀線繡工藝,俗稱為“釘金”或“盤金”。雖在明代以前,關于廣繡金銀線繡的記載暫未有發現,但明嘉靖三十五年(1556年),葡萄牙人克路士(1520~1570)在廣州逗留數十日寫下的《中國志》游記中寫道:
(廣州)很多手工業工人都為出口貿易而工作。制出的產品也豐富多彩。有用彩色絲線盤曲繡在鞋面上的繡花鞋、彩漆會畫盒、硬木家具、鍍金的銅盤、瓷器等,都是絕妙的藝術品。5
在克路士記載的幾種廣州絕妙手工藝品,首當其沖的便是用彩色絲線盤曲繡成的繡花鞋,可見明代盤繡工藝已非常成熟。
而從廣州本地考古發現亦可證實明代廣州盤繡工藝亦或金銀線繡工藝水平之高。1956年底至1957年初,廣州市文物管理委員會在廣州東山梅花村南面,發掘的明代正德年間南??h人戴縉夫婦墓葬中出土了多件精美金銀線繡衣裙,據《戴縉夫婦墓清理報告》記錄,戴縉的殮裝第十四層用繡絹巾包裹頭部,繡圖共兩方,用金線秀鳳凰形,6 其尸體穿著的服裝第二層,穿綢袍一件,胸背用金線繡麒麟補子各一方,補子方度32×36厘米(圖1),戴縉妻子周氏身穿金線織花錦袍一件,下身穿金線繡花裙一條。7出土的這三件金銀線繡衣裙,花紋針法,都具有很高水平,很顯然廣州金銀線繡的發源年代,至晚在明代以前就已經較為成熟。出土的這一批服裝,部分收藏于廣州博物館,除了質料、花紋、工藝可供我們研究明代的紡織工藝外,也給我們提供了明代服飾的多種樣式,具有價高的研究價值(圖2)。

圖1 明戴縉夫婦墓葬中出土金線繡麒麟補子

圖2 明戴縉夫婦墓葬中出土織花緞衫
清乾隆年間,“一口通商”政策的實施,更是促進了廣繡的進一步發展。據1922年出版的《南洋勘業會報告書》摘引中有這樣兩句記載“光緒二十六年經由廣東海關出口的繡品達四十九萬六千七百五十兩銀”“吾國繡品銷外洋者廣東最多”,廣州普遍設立繡行、繡莊、繡坊,從事刺繡已十分普遍。廣繡金銀線繡,也以其針法多樣、色彩華麗、構圖飽滿、花紋繁縟、紋理清晰、形象傳神、善于變化的藝術特色而聞名宇內。
廣繡金銀線繡以金銀線為主要繡線,制作時先用金線或銀線鋪在或疊在繡地上,依靠不同色澤的絨線,把金銀線好好地釘牢,并以這些色素不同的絨線來表現物象的顏色、明暗及其特點,色彩豐富的繡線和變化針法結合起來,繡品顯得富麗堂皇,光彩奪目。
廣繡金銀線繡的傳統針法主要有平繡、編繡、繞繡、凸繡、貼花繡、織錦等六類十二種8。
1.平繡
平繡是金銀線繡中最基本的針法,大多數平釘的物象都適用。其針法都施于平面繡品上,操作方法比較簡單,應用較廣泛,其繡圖細致入微,纖毫畢現,富有質感。它包括有平針(圖3)、撕針(圖4)兩種針法9。

圖3 平針基本針法圖示

圖4 撕針針法圖示
平針,以廣州博物館藏民國紅緞地金線繡花卉紋椅背套(圖5)為例,采用平針,繡面順次回旋均密,利用同色絨線把金銀線釘牢固定,使花卉圖案平整大方。

圖5 民國紅緞地金線繡花卉紋椅背套
廣州博物館藏清金鶴補子(圖6)、(圖7)則較椅套體現了更多的變化,采用平針針法,金線與銀線相間或夾金繡,運用不同的絨線釘繡,而兩種不同的線合在一起要回旋得同樣的勻稱無間,技術要求就更高,藝術效果更有層次。

圖6 清金鶴補子及局部

圖7 釘金云水龍紋裙及局部
撕針,也叫舒針,一般情況撕針只繡線條,以表現彎曲的線條為主。廣州博物館藏花鳥屏(圖8、圖9)中雀鳥等的胸部、嘴部及孔雀的尾部繡法,都使用了撕針,疏密不等的撕針針法,將雀鳥羽毛的飄逸和姿態的輕盈描繪地活靈活現。

圖8 清紅木雕八仙框白緞地繡花鳥紋掛屏及局部

圖9 解放初期紅緞繡麒麟送子圖門簾及局部
2.編繡
使用類似編織的繡法來表現物象的特征,是一種富有圖案性的針法。編繡針法有方格網針(圖10)、三角網針(圖11)、竹織針(圖12)等三種10。

圖10 方格網針法圖示

圖11 三角針法圖示

圖12 竹枝針法圖示
方格網針,俗稱“二蓮花”或“二列針”,從廣州博物館藏清末青緞平金繡天宮賜福圖掛帳(圖13)局部可見,方格的橫直線條都是由金銀線充當,為了固實和調色,只在方格交叉點等進行絨線繡釘,金銀線回旋均在繡料面上,方格的運線幾乎見不到剪線。比較一般線繡的圖案,很明顯物象更為規整立體、起伏極具厚重感。

圖13 清末青緞平金繡天宮賜福圖掛帳及局部
三角網針,俗稱“三蓮花”或“三列針”。廣州博物館藏清仙鶴花鳥紋掛帳(圖14)、民國紅色棉布繡人物瑞獸花鳥紋掛件(圖15)圖案中均有采用三角網針法,無論是周邊紋飾還是主圖中的人物衣飾,均通過此針法,體現出了強烈的層次感,讓圖案立體分明,特點突出。

圖14 清仙鶴花鳥紋掛帳局部

圖15 民國紅色棉布繡人物瑞獸花鳥紋掛件局部
竹織針,又名“二疊針”,是在金銀線繡花籃圖案時,刺繡花籃腳必用的針法。通過廣州博物館藏清繡博古文掛屏(圖16)中花籃底部圖案,可清晰觀察到竹織針繡法,有著竹編的視覺效果,通過這種針法,讓圖案凹凸鮮明、簡潔穏實。

圖16 清繡博古文掛屏及局部
3.繞繡
繞繡,是把繞成環形的東西相疊而成,編織圖案或表現物象的特征時采用的針法。主要包括扣圈和疊鱗兩種針法11(圖17、圖18)。

圖17 扣圈針法圖示

圖18 疊鱗針法圖示
扣圈,是用金線或銀線弄成一個圈子緊踏一個圈子,以絨線扣著所組成的針法。廣州博物館藏清雙鳳椅套(圖19)和民國紅色棉布繡人物瑞獸花鳥紋掛件(圖20)中看,鳳鳥的扣圈紋樣很象鱗狀,針法均勻緊密,圖案扎實而豐滿。遠看似獸毛或羽毛,所以刺繡龍鳳、走獸或鳥類等物象的身體部位也常使用這種繡法。

圖19 民國紅緞地金線繡鳳凰牡丹紋繡件及局部

圖20 清綠緞地繡鳳凰花卉紋窗簾局部
疊鱗,是用并列的金線或銀線所滾成的橢圓形象鱗一般的的繡圖,一個疊一個所組成的針法。廣州博物館藏紅色暗花緞地金銀線繡鳳戲牡丹紋女褂(圖21)中,鳳鳥身體部位所繡繪的鱗部,均采用疊鱗繡法,鱗片層層疊疊,繁而不雜,生動極具層次感。

圖21 紅色暗花緞地金銀線繡鳳戲牡丹紋女褂局部
4.凸繡
凸銹,也叫“凸高針法”(圖22)。它以棉墊底,使物象隆起,然后再在其上施繡,達到立體逼真的藝術效果 12。在刺繡花卉、獸類及人物面部等均適用此法。

圖22 凸繡針法圖示
廣州博物館藏民國淺綠緞地繡接引童子圖(圖23)中的人物服飾采用這種凸繡,服飾飄逸豐滿,極具動感;此外,廣州博物館藏清青緞平金繡天官賜福圖掛帳(圖24、圖25),人物面像中眼、鼻、唇部分也運用了凸繡,讓人物五官繡工精致,面相立體,凹凸有致,更顯柔和溫情。

圖23 民國淺綠緞地繡接引童子圖局部

圖24 清青緞平金繡天官賜福圖掛帳局部

圖25 清青緞平金繡天官賜福圖掛帳局部
5.貼花繡
貼花繡,以有色的喬其絨,根據繡品圖案物象的大小和色澤,釘貼在繡料上,然后用金銀線進行刺繡,并象勾勒似的把物象清楚地顯現出來。廣州博物館藏清紅地排金繡花卉紋馬面裙(圖26),清紅緞地貼繡“百福駢臻”珍禽花卉紋橫幅(圖27)中運用了此法。我們看到貼繡工藝形成的圖案立體強烈,隨著光線的變化圖案若明若暗,裝飾性強,色彩悅目,并兼顧展現畫面鮮艷多姿和絢麗奪目的要求。廣州博物館藏的刺繡旗袍等實用品也運用到此法,尤擅在表現花鳥題材的圖樣時效果顯著。

圖26 清紅地排金繡花卉紋馬面裙及局部

圖27 清紅緞地貼繡“百福駢臻”珍禽花卉紋橫幅局部
6.織錦
廣繡織錦,指用染好顏色的彩色經緯線,經提花、織造工藝織出圖案的織物??楀\類的針法,主要是通過絨線在銀線上的圖案性的交織,以構成花紋艷麗,織造精細紋樣。針法有織錦(圖28)、錦上織花(圖29)、錦上添花(圖30)等三種13。

圖28 織錦針法圖示

圖29 錦上織花針法圖示

圖30 錦上添花針法圖示
織錦是在平排的銀線上,以絨線釘成小方格,并綴以海棠花、桂花或九針的圖案的針法。從廣州博物館藏清紅緞繡花恭座椅套中花瓶圖(圖31)看,花瓶的器身采用的是織錦繡法,運用反差強烈的顏色組成精致的圖案,質地堅柔,色澤華麗,具有濃郁的嶺南風格。

圖31 紅緞繡花恭座椅套及局部
錦上織花,是一邊織錦的同時,一邊參照織錦的方法織繡花樣。廣州博物館藏清銀線品蘭地梅花紋瑞草絳(圖32),便是采用錦上織花繡法,織花與紋樣吻合,圖案規整,色澤對比和諧。刺繡花鳥、人物、山水亦可運用此法。

圖32 清銀線品蘭地梅花紋瑞草絳
錦上添花,指在織錦圖案的基礎上再添繡花樣的技法。廣州博物館藏清藍地金色斜萬字廣緞(圖33)、清銀線銀地五彩時花牡丹絳(圖34)即運用此針法,先用“織錦”的方法把底層繡好的同時,在預留的地方繡上添花。從廣州博物館藏織繡類文物看,通常的博古紋、花邊等圖案多為此繡法。

圖33 清藍地金色斜萬字廣緞局部

圖34 清銀線銀地五彩時花牡丹絳
傳統廣繡除金銀線繡外,還具有很多豐富且變化萬端的針法,廣繡繡品的構圖飽滿,繁而不亂,針步均勻,光亮平整,紋理清晰分明,物像形神兼備,充分體現地方風格和藝術特色。不僅是品質高的生活用品,又是富有收藏意義的精美藝術品。作為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的廣繡,其材料、技藝方法、藝術風格、審美方式等方面與其它的刺繡都有著一定的區別。廣繡藝人們不斷解放思想,大膽創造,予以改革,結合傳統技藝與現代藝術元素,在創作設計時既貼近生活又重視傳統,承前啟后,繼往開來,正呈現出新的藝術效果和感染力,將優秀的廣繡藝術傳統代代相傳。博物館有責任和義務收藏整理和研究中國傳統手工藝的歷史,挖掘其中蘊含的物質文化遺產和非物質文化遺產,探究其背后的時代文化內涵,促進民族文化歷史的保護與傳承。
注釋:
1 李學勤.十三經注疏(標點本)[M].北京大學出版社,1999:116.
2 同[1],第119頁。
3〔唐〕蘇鶚.杜陽雜編[M].中華書局,1978:33.
4〔清〕屈大均.廣東新語[M].中華書局,1978:427.
5 龔泊洪.萬縷金絲——廣州刺繡[M].廣東教育出版社,2010:14.
6 黃文寬.戴縉夫婦墓清理報告[J].考古學報,1957(3):113.
7 同[6],第114頁。
8 廣州市工藝美術研究所.廣州刺繡針法[M].廣東人民出版社出版,1959:31.
9 同[8],第32頁。
10 同[8],第36頁。
11 同[8],第38頁。
12 同[8],第39頁。
13 同[8],第3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