齊紅麗,張 英,陳善萍,文 劍
(普洱市人民醫院婦女兒童醫院,云南 普洱 665000)
蠊纓滴蟲隸屬于原生動物門,纓滴蟲亞目,纓滴蟲科。該蟲可通過食入或吸入等方式引起呼吸系統、其他部位感染,對患者危害較大,及時有效的治療對改善患者病情、減少并發癥有重要意義。現將2020年12月-2021年1月我院兒科收治的2 例蠊纓滴蟲感染致肺部感染的病例情況報告如下。
患兒,女,4 歲,因“間斷發熱5d 余”于2020年12月8日入住我院兒科。入院前5d 余無誘因出現發熱,熱峰38.7℃,時有咳嗽,無氣促、呼吸困難,予當地醫院輸液3d,具體用藥不詳,治療后仍有反復發熱、咳嗽。既往史:平素體健。個人史:家住在農村,居住環境一般。入院查體:T36℃,雙肺呼吸音粗,未聞及干濕性音,腹平軟,不脹,肝脾未觸及。實驗室檢查:白細胞數及CRP 不高,肝腎功能、心肌酶、電解質、肥大外斐、呼吸道九聯檢均未見異常;痰培養未見異常;結核分枝桿菌DNA:未檢出;胸部CT 示:左肺下葉可見片狀及條索狀影,見圖1。入院后予頭孢哌酮舒巴坦針抗感染,仍有反復發熱、咳嗽。12月11日行支氣管鏡檢查及肺泡灌洗術,肺泡灌洗液培養未培養出真菌及嗜血桿菌。肺泡灌洗液鏡檢可見蠊纓滴蟲活動,見圖2,12月14日給予甲硝唑氯化鈉注射液抗滴蟲感染,治療第2d 患兒體溫降至正常,咳嗽好轉,治療第7d,復查肺部CT:斑片狀及條索狀影較前明顯吸收,見圖3。

圖1 病例1 肺部CT

圖2 病例1 檢出蠊纓滴蟲

圖3 病例1 復查肺部CT
患兒,男,3 歲,2021年1月7日因“鼻阻、流涕12d,咳嗽1 周,發熱2d”入院,查體:咽充血,雙肺呼吸音粗,未聞及干濕性音。既往體質可,平時常住市區,發熱前曾在農村停留3d。胸部CT 示:左肺下葉大葉性肺炎。血常規+CRP示:白細胞19.2×109/L,淋巴細胞比率13.9%,中性細胞比率77.8%,血小板281×109/L,紅細胞4.42×1012/L,血紅蛋白119g/L。CRP200mg/L;PCT2.54ng/L。肝腎功能、心肌酶、電解質未見異常。結核分枝桿菌DNA:未檢出。血及痰培養示:未見異常。入院后給予頭孢哌酮舒巴坦針抗感染、甲潑尼龍琥珀酸鈉針減輕炎癥反應,患兒未再發熱,復查感染指標下降,但仍有咳嗽,于1月12日行支氣管鏡檢查及肺泡灌洗術,肺泡灌洗液培養未見真菌及嗜血桿菌。肺泡灌洗液鏡檢見蠊纓滴蟲活動,于1月14日加用甲硝唑氯化鈉注射液抗滴蟲感染,治療1 周,患兒未再咳嗽,復查肺部CT:左肺大葉性斑片狀陰影明顯吸收。
蠊纓滴蟲是一種罕見的機會性致病病原體,該蟲主要是寄生于蟑螂、白蟻腸道內的單細胞原蟲,可形成包囊,隨蟑螂的糞便及嘔吐物排泄而污染食物或分布在其活動的環境中,被人食入或吸入而致病。Martínez-GirónR[1]認為通過吸入家庭環境中包囊為其傳播途徑,并在患者的痰液中得到證實。近幾年來,尤其隨著支氣管肺泡灌洗術的臨床應用,蠊纓滴蟲在肺部疾病患者檢出率呈增多的趨勢,國內外有相關病例報道。感染者以呼吸道最為常見,多伴有基礎疾病及免疫抑制因素[2,3]。但也有報道[4]其他部位感染。
本次報告的是2 例被蠊纓滴蟲肺部感染的患兒,為學齡前期兒童。其中1 例女性兒童,家住在農村,生活條件一般,家里蟑螂較多。另1 例男性兒童,常居住在市區,家庭條件好,發熱前曾在農村停留了3d。入院后查肺部CT 見斑片狀陰影,抗生素治療效果欠佳,行支氣管鏡檢查及肺泡灌洗術時灌洗液鏡檢發現蠊纓滴蟲,加用甲硝唑氯化鈉針抗滴蟲感染,治療1 周后復查肺部CT斑片狀陰影明顯吸收,效果顯著。出院后繼續口服甲硝唑片鞏固2 周,并隨診2 個月,均未出現復發情況。
查閱知網及萬方數據,兒童感染病例報告少見。對于臨床出現發熱、咳嗽,抗生素治療效果欠佳,尤其肺部CT 檢查有明顯感染灶時,完善支氣管鏡檢查及肺泡灌洗術是查找病原體的重要手段和診斷肺蠊纓滴蟲感染的重要依據,并及時更改治療方案,明顯改善患兒病情及減少并發癥。同時,進行家庭衛生健康教育,定期清除蟑螂,能降低再發及其他家人感染的概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