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飛,鄭艷香
(日照市中心醫院,1.骨科,2.超聲科,山東日照,276800)
馬尾綜合征為骨科疾病,好發于成年人,是指因各種原因所致的腰骶椎椎管狹窄引起的馬尾神經受壓迫,其中腰椎創傷占比較高,以腰背部疼痛、下肢麻木、尿潴留為主要癥狀,嚴重降低患者生活質量[1]。縱觀臨床針對腰椎創傷致馬尾綜合征治療的現狀發現,以手術切除突出椎管內被壓縮骨折的椎體骨片和脫出的椎間盤等手段為主,但在手術時機選擇上,有學者[2]認為在患者發病后12 h內進行急診手術治療能快速減輕疾病對神經功能的進一步損害、改善尿失禁癥狀,提高生活質量。而另有學者[3]認為,可根據患者鞍區感覺評分及肛門括約肌壓力梯度變化擇期手術治療,利于減少并發癥發生,促使泌尿系統恢復。此次研究,為進一步對比分析急診手術與擇期手術治療腰椎創傷致馬尾綜合征的療效,選取相應患者展開研究,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日照市中心醫院于2018年1月至2021年6月收治的142例腰椎創傷致馬尾綜合征患者,按照隨機數字表法分為對照組、觀察組,各71例。對照組,男性41例,女性30例;年齡38~52歲,平均年齡(43.25±5.13)歲;受傷至入院時間2~11 h,平均時間(6.32±1.11)h。觀察組,男性40例,女性31例;年齡38~53歲,平均年齡(43.21±3.10)歲;受傷至入院時間2~10 h,平均時間(6.12±0.01)h,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所有入組患者對本研究均知情,并簽署知情同意書。此次研究經日照市中心醫院倫理委員會批準。納入標準:①經CT、磁共振成像以及造影檢查符合腰椎創傷致馬尾綜合征;②創傷性腰椎間盤脫出壓迫馬尾。排除標準:①有腰椎手術史者;②腰椎損傷并完全癱瘓者;③多發性損傷,需即刻搶救生命者。
1.2 手術方法 對照組(受傷12 h后)擇期手術治療,觀察組(受傷12 h內)急診手術治療。手術方法:采用氣管插管、靜脈吸入復合全身麻醉方式,協助患者取俯臥位,腹部墊空、略微屈髖屈膝,于患者床邊應用C臂機準確定位手術間隙,標記切口,依據術前X線片、CT檢查結果,對患者開展手術。針對腰椎爆裂性骨折(或脫位者)采取腰椎后路半(或全)椎板切除術治療,以期使受壓馬尾神經和神經根徹底減壓。手術過程中,撐開椎體、復位準備時需在患者硬膜前方復位突向患者椎管內的骨組織碎片,保障椎管壁能維持平整狀態,待椎體完全復位后,可充分減壓處理,再應用椎弓根釘棒系統內固定。針對患者的碎骨組織以橫突間植骨融合術治療。針對后柱處于完整狀態的腰椎骨折脫位者可予以后路手術治療或經腹膜后入路椎體次全切術減壓、前柱組織結構重建內固定治療。針對腰椎間盤創傷性脫出者,可進行腰椎后路半椎板切除術治療或椎間盤髓核組織摘除術治療,必要時可予以椎弓根螺釘置入,加壓固定,對患者創口采用生理鹽水徹底清洗,術后常規引流,抗感染治療。
1.3 觀察指標 ①觀察臨床療效。顯效:疼痛、大小便失禁等癥狀消失,脊柱功能障礙指數(ODI)、視覺模擬評估量表(VAS)評分較治療前降低70%以上。有效:癥狀改善,ODI、VAS評分較治療前降低50%~70%。無效:癥狀及ODI、VAS評分未見改善。總有效率=(顯效+有效)例數/總例數×100%。②觀察患者治療前后腰椎脊柱功能和疼痛狀況。腰椎脊柱功能采用脊柱功能障礙指數(ODI)[4]評定,分值越高,腰椎脊柱功能障礙越明顯。疼痛狀況采用視覺模擬評估量表(VAS)[5]評估,分值越高疼痛越明顯。③觀察治療前后患者的尿失禁狀況。采用尿失禁調查問卷簡表(ICIQ)[6]評估,分值越高尿失禁癥狀越明顯。
1.4 統計學分析 以統計學軟件SPSS 23.0處理數據,計量資料、計數資料分別采用(±s),[例(%)]表示,行t、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患者臨床療效比較 觀察組患者治療有效率(85.92%)高于對照組(71.83%),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臨床療效比較[例(%)]
2.2 兩組患者ODI及VAS評分比較 治療前,兩組患者ODI及VAS評分組間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兩組患者上述評分均低于治療前,且觀察組更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ODI及VAS評分比較(±s,分)

表2 兩組患者ODI及VAS評分比較(±s,分)
注:與本組治療前比較,*P<0.05。ODI:脊柱功能障礙指數;VAS:視覺模擬評估量表。
組別 例數 ODI VAS治療前 治療后 治療前 治療后觀察組 71 43.15±2.18 16.11±0.87* 7.81±1.02 3.12±0.02*對照組 71 43.16±2.15 23.71±1.65* 7.82±1.00 4.62±0.18*t值 0.028 34.331 0.059 69.788 P值 0.489 0.000 0.477 0.000
2.3 兩組患者ICIQ評分比較 治療前,兩組患者ICIQ評分組間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兩組患者上述評分均低于治療前,且觀察組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兩組患者ICIQ評分比較(±s,分)

表3 兩組患者ICIQ評分比較(±s,分)
注:與本組治療前比較,*P<0.05。ICIQ:尿失禁調查問卷簡表。
組別 例數 治療前 治療后觀察組 71 9.36±1.33 3.14±0.15*對照組 71 9.35±1.34 5.14±0.37*t值 0.045 42.210 P值 0.482 0.000
馬尾神經綜合征亦被稱為脊柱周圍神經損傷,患者因椎體受損導致髓核突入椎管內,會機械性壓迫馬尾神經根,導致腦脊液循環和馬尾神經根營養供應受阻,出現局部充血、水腫與營養代謝紊亂,以腰疼痛、尿失禁、括約肌功能障礙、坐骨神經痛等一系列功能障礙為主,嚴重時會出現不可逆的神經損傷,誘發癱瘓,嚴重降低患者生活質量[7]。臨床多以手術治療為主,其通過取出碎骨或者突出的腰間骨或解除粘連和壓迫,達到減輕患者疼痛的目的[8]。通常認為,腰椎創傷后12 h內應積極對患者進行急診手術椎管減壓、解除神經壓迫干預,對患者神經功能早期恢復、提升患者生活質量有積極作用。但因馬尾神經綜合征前期癥狀表現不典型,醫師在治療初期,會多注重患者的下腰痛,著重對腰骶損傷部位進行治療,而忽略鞍區感覺、括約肌功能的改變,造成誤診、漏診,不能全面治療,增大患者二次手術痛苦與醫療負擔。因此,做好術前充分計劃,完善各項影像學檢查結果,明確損傷部位再擇期手術治療,被認為可以更好地保障治療效果,避免延誤病情[3]。
本研究結果顯示,采取急診手術治療的觀察組患者治療有效率高于擇期手術治療的對照組,治療后觀察組患者ODI、VAS及ICIQ評分均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上述結果與李皓[9]的研究結果基本一致。證明急診手術治療效果確比擇期手術治療效果更佳,對其原因進行分析,筆者認為,早期治療能及時逆轉與保存殘存未受損的馬尾神經纖維,能減輕腰椎傷對馬尾神經的壓迫,對下肢感覺、運動與膀胱功能的恢復有積極作用,利于腰椎功能改善,并預防尿潴留癥狀進一步加重,減輕疼痛。其次,早期進行手術,雖對患者受損神經功能恢復效果不佳,但其能預防馬尾神經纖維進一步損傷,為神經功能恢復創造機會,縮短患者康復時間。再者其還能及時解除馬尾神經所受壓迫,因馬尾神經受壓迫時間越長,缺血缺氧癥狀會越重,因此,盡早解除壓迫,對恢復馬尾神經營養供應,避免馬尾神經的進一步受損,恢復小便功能,減輕尿潴留、腰疼痛、下肢麻木癥狀均有積極作用。
綜上,較之擇期手術而言,急診手術治療腰椎創傷致馬尾綜合征的療效更佳,能快速減輕患者疼痛,改善其脊柱功能、尿失禁癥狀,值得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