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娜,林鳳瓊
(東莞市第八人民醫院麻醉科 廣東 東莞 523326)
肩關節鏡手術屬于肩關節疾病治療常用術式[1-2],術中需要全身麻醉,但是部分患者全麻后呼吸循環抑制明顯且術后蘇醒時間較長[3-4],因此臨床亟需尋找合適的復合麻醉方案改善麻醉效果。B 超引導下頸臂叢神經阻滯可將麻醉藥物定位作用到需阻滯神經周圍,針對性較強且有研究表明臂叢神經麻醉有助于維持患者血流動力學穩定[5],但是對于臂叢神經麻醉復合全身麻醉未作進一步探討,近年來筆者在臨床中發現全身麻醉聯合B 超引導下頸臂叢神經阻滯應用于肩關節鏡手術效果良好,今為進一步探討二者對患者神經及運動阻滯效果,現報道如下。
選取2019 年4 月—2021 年1 月我院100例肩關節鏡手術患者,按照隨機數字表法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各50例。對照組男27例,女23例,年齡21~58 歲,平均年齡(39.54±2.68)歲,患病到手術時間2~15 d,平均(8.66±1.05)d;觀察組男26例,女24例,年齡20~57 歲,平均年齡(39.30±2.52)歲,患病到手術時間2~16 d,平均(8.71±1.04)d。兩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納入標準:①自愿接受肩關節鏡手術及麻醉并簽署知情同意書;②符合美國麻醉醫師協會分級Ⅰ~Ⅱ級患者且認知正常;③首次接受相關手術且配合度較高患者。排除標準:①既往有麻醉藥物過敏史患者;②合并嚴重骨折患者;③既往有長期鎮痛藥物服用史患者或合并其他麻醉禁忌證患者。
兩組均給予術前常規禁食水并進行心率及血壓監測,對照組依次給予以下藥物進行全身麻醉,丙泊酚(四川國瑞藥業,H20040079,10 mL:0.1 g)1.5 mg/kg靜脈注射。咪達唑侖(江蘇人福藥業,H20071096,2 mL:2 mg)0.05 mg/kg 靜脈注射。舒芬太尼(宜昌恩華藥業,H20065310,1 mL:50 μg)0.2 μg/kg 靜脈注射。肌松穩定后連接麻醉工作站進行正壓間歇通氣。將I:E 比設置為1:2,呼吸頻率設置為11 次/min,潮氣量設置范圍為7~9 mL/kg。觀察組在對照組的基礎上行B 超引導下頸臂叢神經阻滯。(1)麻醉醫師利用B 超(索諾星,20172230326)探頭確定第6 頸椎及胸鎖乳突肌水平位置并于探頭外側0.5 cm 以45°角進行穿刺,予0.2%羅哌卡因10 mL 進行頸叢阻滯注射。(2)在B 超引導下明確前中斜角肌之間的一串小圓形或橢圓形低回聲結構并予0.25%羅哌卡因(廣東華潤順峰,H20050325,10 mL:75 mg)20 mL 進行臂叢阻滯。(3)B 超下觀察藥物擴散情況并輔助針頭退出皮外,止血按壓5 min。
比較兩組麻醉效果、麻醉起效時間、神經及運動阻滯情況:(1)術中患者面部表情痛苦且術后麻醉不良反應嚴重為無效,術中患者表情舒展且術后不伴有不良反應為顯效,術中出現輕微應激反應(心率、血壓小范圍波動)為有效。(2)兩組麻醉后25 min 均采用針刺法檢測患者正中神經、肌皮神經、尺神經支配區域疼痛情況,觀察患者面部表情評估疼痛與否,無疼痛表示完全阻滯。(3)麻醉20 min 后采用Bromage 改良法評估患者運動阻滯情況,手指及上肢均無法活動為阻滯良好即5 級,肘、腕不能屈為2~4 級,上肢及手指沉重為1 級[6]。
采用SPSS 200 統計學軟件處理數據,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表示,兩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n(%)]表示,兩組間比較采用χ2檢驗。P<0.05 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麻醉后觀察組麻醉總有效率98.00%高于對照組的84.00%,麻醉起效時間短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麻醉效果及麻醉起效時間對比
麻醉后觀察組正中神經、肌皮神經及尺神經阻滯率高于對照組,且觀察組運動阻滯良好率高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麻醉后神經及運動阻滯情況對比[n(%)]
肩關節鏡手術中需要對關節腔進行加壓及沖洗等操作,可損傷患者局部組織,甚至造成疼痛,因此術中麻醉對于提高患者術中舒適度至關重要[7],目前常用麻醉方式有全身麻醉及臂叢神經阻滯,其中全身麻醉為保證麻醉效果藥物用量較大,術后患者出現蘇醒延遲情況較多,而B 超引導下頸臂叢神經阻滯可避免向中樞傳入損害性刺激,還可抑制外周及中樞敏化,羅成等研究表明其鎮痛效果良好[8-9]。
本文結果顯示:干預后觀察組麻醉總有效率98.00%高于對照組的84.00%,麻醉起效時間短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分析原因一方面B 超引導下頸臂叢神經阻滯穿刺成功率較高且局部肌松效果較好,B 超下還可實時觀察藥物擴散情況,避免液體外滲影響上呼吸道產生不良反應[10],另一方面全身麻醉聯合頸臂叢神經阻滯可加強麻醉效果,減輕患者疼痛感,維持血流動力學穩定從而提高療效。干預后觀察組正中神經、肌神經及皮神經阻滯率高于對照組且觀察組運動阻滯良好率高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分析原因一方面麻醉阻滯成功與否取決于臂叢神經鞘充盈容量,B 超引導下穿刺針定位準確,使得麻醉藥物擴散后作用較快,相比于單純全身麻醉對于肩關節局部神經及運動阻滯更迅速[11],針對性更強,另一方面羅哌卡因可將運動神經與感覺神經進行分離[12],復合全身麻醉后對于肩關節周圍運功及神經阻滯效果更好。
綜上所述,全身麻醉聯合B 超引導下頸臂叢神經阻滯對于肩關節鏡手術患者麻醉效果較好,起效較快且神經、運動阻滯效果良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