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云輝,支曉丞,徐 進(通訊作者)
(上海市寶山區中西醫結合醫院骨科 上海 201999)
對于毀損性手術外傷患者而言,其損傷組織往往合并表現出組織污染嚴重以及挫傷嚴重現象,對于此類患者實施常規治療時間較長,難以獲得理想效果,最終會使殘疾率增加[1]。對此針對毀損性手術外傷患者在治療期間,封閉式負壓引流術獲得廣泛運用,其對于感染情況出現可以充分防止,將患者疼痛程度減輕,使換藥次數減少,并且有效刺激患者幼芽組織生成[2]。本研究選取我院2018 年1 月1 日—2020 年12 月收治的68例毀損性手術外傷患者進行治療研究,旨在探討采用封閉式負壓引流術對毀損性手術外傷患者進行治療后獲得臨床效果,為達到促進毀損性手術外傷患者預后水平提升目標,現報道如下。
選取我院2018 年1 月1 日—2020 年12 月 收治的68例毀損性手術外傷患者,隨機分為參照組和試驗組,各34例。參照組男18例,女16例,年齡19~51 歲,平均年齡(35.29±3.29)歲;試驗組男19例,女15例,年齡21~52 歲,平均年齡(35.32±3.33)歲。兩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納入標準:①毀損性手術外傷獲得確診;②對于相關文書簽署均同意。排除標準:①存在封閉式負壓引流術禁忌證;②存在精神、意識、認知等異常現象。
參照組患者在入院后,合理展開徹底清創操作,合理去除患者挫傷失活組織、毀損組織上存在異物與污染嚴重組織,針對患者重要肌腱以及神經合理完成對應保護。完成后選擇常規創面濕敷方式完成治療,時間為5~7 d,之后去除敷料,合理展開手術治療,主要采用手指功能重建手術以及組織移植修復手術完成。試驗組患者在入院后,合理展開徹底清創操作,合理去除患者挫傷失活組織、毀損組織上存在異物與污染嚴重組織,針對患者重要肌腱以及神經合理完成對應保護。通過對患者創面大小以及形狀加以了解,合理完成對應裁剪。完成后于患者創面內部,將封閉式負壓引流術敷料合理置入。確保創面同敷料保持充分接觸,完成后針對封閉式負壓引流術敷料邊緣同正常皮膚組織之間合理展開縫合固定操作,通過患者皮下戳孔,利用敷料引流管完成引流操作。針對敷料引流管以及正常組織皮膚,利用透性薄膜合理完成封閉覆蓋操作。完成后,針對負壓引流裝置同敷料引流管之間合理完成連接。
(1)比較兩組患者腫脹指數,越高分值,對應越嚴重腫脹癥狀。(2)比較兩組疼痛指數,越高分值,對應越嚴重疼痛癥狀。(3)比較兩組并發癥(組織嚴重壞死、創面繼發組織壞死)總發生率。
采用SPSS 22.0 統計分析軟件,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表示,兩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n(%)]表示,兩組間比較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治療后1、3、5 d,試驗組腫脹指數均低于參照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腫脹指數比較(,分)
治療后1、3、5 d,試驗組疼痛指數均低于參照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疼痛指數比較(,分)

表2 兩組患者疼痛指數比較(,分)
治療后,試驗組并發癥(組織嚴重壞死、創面繼發組織壞死)總發生率低于參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兩組患者并發癥總發生率比較[n(%)]
對于毀損性手術外傷患者而言,其手部皮膚組織缺損情況較大,患者表現出血管、神經、肌肉、肌腱與骨骼等系列深部組織外露現象,此類患者往往合并表現出≥1 個手指缺損缺失現象,其創口往往合并表現出污染癥狀[3]。并且如患者軟組織損傷情況較大,則不宜立即對其展開組織移植治療[4]。傳統治療期間,以濕敷換藥方法運用較為常見,主要觀察創面位置未表現出顯著膿性分泌物后,合理展開組織移植治療[5]。但此種治療方法表現出較長治療時間,使患者經濟負擔加重,使患者治療疼痛程度增加,難以獲得理想治療效果。并且實施組織移植治療過程中,技術要求較高,患者術后較易呈現出外觀臃腫、功能受限等現象,使患者呈現出較大痛苦感。通過對感染進行控制,對于肉芽組織生長可以有效促進,將毀損性手術外傷患者創面條件改善,使組織移植比例減少,可充分提高組織移植存活率[6]。
近年來,針對毀損性手術外傷患者在治療期間,封閉式負壓引流術獲得廣泛運用,其針對患者壞死組織、創面內細菌膿液、滲液可以于體外及時、徹底引出,從而將細菌滋生減少,對于創面清潔狀態保持做出保證[7]。生物半透膜透氧性、透視性與組織相容性較好,并且對于患者正常組織不良反應出現可以充分避免,對患者創面較為封閉狀態保持做出保證,有效隔絕細菌進入,防止患者表現出交叉污染、交叉感染現象。此外封閉式負壓引流術實施,能夠將患者局部血流量增加,將水腫情況減輕,對于創面處肉芽組織生長給予促進,并且此種術式操作簡單,可將換藥次數減少,縮短治療時間,使患者疼痛程度減少[8]。
綜上所述,封閉式負壓引流術有效實施后,觀察患者腫脹指數、疼痛指數以及并發癥情況,改善程度顯著,可促進毀損性手術外傷患者預后水平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