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 睿,王 霏(通訊作者),郭百海,殷麗娟
(酒泉市人民醫院神經內科 甘肅 酒泉 735000)
急性腦梗死病理表現為局部腦血流突然中斷或急劇減少,導致腦組織缺血壞死[1]。早期溶栓治療是最有效的治療方法,能快速疏通堵塞腦血管,恢復腦血流再灌注,但有嚴格的時間窗及適應證,臨床應用明顯受限[2]。綜合藥物治療仍是主要治療方式,通過抗血小板聚集、改善腦循環、抑制神經細胞凋亡等治療能有效改善病情,但遺留病殘率仍較高[3]。丁苯酞可有效改善梗死病灶周圍的微循環,盡早建立側支循環,從多個環節抑制神經系統損害,有助于改善預后[4]。
將2020 年6 月—2021 年5 月我院神經內科治療的926例急性腦梗死患者隨機分為兩組,各463例。觀察組男258例,女205例,年齡38~78 歲,平均年齡(62.7±10.6)歲,發病時間3~12 h,平均(7.2±2.5)h;對照組男256例,女207例,年齡38~80 歲,平均年齡(63.1±10.9)歲,發病時間3~14 h,平均(7.8±2.9)h。兩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納入標準:①所有患者均經頭顱CT 或MRI 檢查確診;②均為首次發病;③發病時間在24 h 以內;④NIHSS 評分8~22 分;⑤伴有不同程度神經功能缺損癥狀,意識尚清晰。排版標準:排除嚴重急性腦梗死伴昏迷或生命體征不穩定、急慢性全身感染、嚴重肝腎功能障礙、有出血傾向等。
對照組使用常規藥物治療,持續低流量吸氧,雙聯抗血小板聚集、營養神經、穩定粥樣斑塊、糾正水電解質紊亂等,對癥降壓、降糖等,口服阿司匹林100 mg/d、氯吡格雷75 mg/d,阿托伐他汀20 mg/d、血栓通0.45 g/d,加入0.9%氯化鈉溶液250 mL 中靜脈滴注。觀察組在對照組的基礎上使用丁苯酞氯化鈉注射液100 mL 靜脈滴注,2 次/d[5]。兩組均治療14 d 后評價療效。
(1)治療前后評估美國國立衛生院神經功能缺損評分(national institute of health stroke scale,NIHSS)及Barthel 指數(barthel index,BI)。(2)治療前后測定腫瘤壞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α,TNF-α)、白介素-6(interleukin-6,IL-6)、C 反應蛋白(C reactive protein,CRP),采集空腹靜脈血3 mL,使用雙抗體夾心酶聯免疫吸附法。(3)治療前后檢測全血黏度、血漿黏度、紅細胞聚集指數、纖維蛋白原,使用全自動血液流變儀檢測。
采用SPSS 21.0 統計學軟件,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表示,兩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頻數(n)表示,兩組間比較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治療前,兩組患者NIHSS 評分及BI 指數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觀察組NIHSS 評分低于對照組,BI 指數高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NIHSS 評分及BI 指數比較(,分)

表1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NIHSS 評分及BI 指數比較(,分)
治療前,兩組患者TNF-α、IL-6、CRP 水平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觀察組TNF-α、IL-6、CRP 水平均低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血清炎性因子水平比較()

表2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血清炎性因子水平比較()
治療前,兩組患者全血黏度、血漿黏度、紅細胞聚集指數、纖維蛋白原水平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觀察組全血黏度、血漿黏度、紅細胞聚集指數、纖維蛋白原水平均低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血液流變學指標比較()

表3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血液流變學指標比較()
急性腦梗死是神經系統常見危急重癥,病情嚴重程度與梗死部位、梗死灶大小等密切相關,起病急,病情進展快,部分患者在規范化治療后病情仍進一步加重,給臨床帶來較大治療難度。
動脈粥樣硬化是本病的致病基礎,可導致血管狹窄、血栓形成,使得腦局部血管閉塞,腦血液循環障礙,引發腦細胞缺血壞死。同時,血小板聚集激活機體凝血系統,促進血栓形成,進一步增加管腔狹窄程度,增加腦缺血面積,導致病情更為嚴重復雜[6]。因此,血栓形成是本病發生發展的重要病理變化,也是臨床治療的重點。
溶栓治療是本病最佳治療方法,能快速溶解血栓,促進血管再通,恢復腦組織血流灌注,但有嚴格的時間窗及適應征,整體適用范圍狹窄,大多數患者不符合溶栓條件,仍選擇綜合藥物治療。常規抗血小板聚集、抗動脈粥樣硬化、改善腦血液循環等治療能抑制血栓形成、穩定斑塊,逐步恢復腦缺血區域的血流灌注,但仍不可避免的造成神經元損傷或凋亡,遺留不同程度病殘[7]。
丁苯酞是人工合成的消旋體dl-3-型正丁基苯酞,可有效改善缺血區腦組織微循環,增加血流再灌注,改善腦神經功能。同時能降低血液黏稠度,抑制炎癥反應,減輕神經元炎性損傷,發揮腦保護作用。還可刺激血管內皮一氧化氮合成酶和前列環素的表達,抑制谷氨酸分泌,避免鈣超載,保護受損神經元。藥理研究顯示[8],丁苯酞通過抑制超氧陰離子自由基生成,減少線粒體電子傳遞鏈細胞色素C 的釋放,阻斷腦缺血所致腦損傷的多個病理環節,強效抗腦缺血,保護腦神經功能。
綜上所述,丁苯酞氯化鈉注射液在急性腦梗死臨床的療效確切,有效抑制TNF-α、IL-6、CRP 等炎性因子水平,降低血液黏稠度,增進血液循環,減少神經功能損傷,對改善急性腦梗死預后有積極意義,值得臨床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