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曉宇,陳治軍(通訊作者)
(桂林醫學院附屬醫院麻醉科 廣西 桂林 541000)
對于圍產期的孕婦而言,在孕期用藥,需要對母嬰安全進行全面的考慮,確保用藥的合理性、正確性。圍產期選擇藥物進行麻醉,可能對母嬰產生相應的影響,母體吸收藥物后,會通過胎盤對胎兒產生一定影響,且各藥物對母嬰產生的影響不盡相同[1]。因而本文主要對鹽酸羅哌卡因與瑞芬太尼進行藥理分析,并探究用藥安全性,旨在規避母嬰不良事件,現報道如下。
回顧性分析2019年12月—2020年12月我院收治的100例足月單胎妊娠產婦臨床資料,將其隨機均分為研究組和參照組,各50例。研究組產婦年齡22~31 歲,平均年齡(26.12±1.35)歲,孕周37~41周,平均(39.03±0.15)周,體重55~79 kg,平均(68.02±1.53)kg,鎮痛前宮口2~5 cm,平均(3.12±0.37)cm;參照組產婦年齡21~33 歲,平均年齡(25.98±1.42)歲,孕周38~41周,平均(39.15±0.13)周,體重56~75 kg,平均(68.14±1.29)kg,鎮痛前宮口2~6 cm,平均(3.25±0.35)cm。兩組產婦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所有產婦均采用同1 名醫師進行麻醉操作,且產婦未接受術前用藥,產婦進入手術室后均進行血氧飽和度、心電圖、血壓以及胎心音等基礎檢測。在為產婦進行靜脈通路開放后,輸注500 mL 乳酸格林液。協助所有患者采取左側臥位,并給予產婦腰部麻醉,于產婦腰部L2~3 間隙進行穿刺,與穿刺點置入腰穿針,于腦脊液回流通暢、出現清亮腦脊液后,將10 mL 濃度為1%的鹽酸羅哌卡因(國藥準字:H20 060137;生產廠家:江蘇恒瑞醫藥股份有限公司;規格:10 mL:100 mg(按鹽酸羅哌卡因計))溶解于10 mL 濃度為10%的葡萄糖注射液之中,隨后將患者轉為平臥位,對組織范圍進行充分評估,腰麻完成后10 min 經導管繼續注入鹽酸羅哌卡因10 mL,以保障麻醉效果。研究組則于腦脊液回流通暢、出現清亮腦脊液后給予患者1 mL 羅哌卡因+葡萄糖注射液,于腰麻完成后,聯合瑞芬太尼(國藥準字:H20 030197;生產廠家:宜昌人福藥業有限責任公司;規格:1 mg),將手術臺面向左傾斜15~20°左右,進行聯合注射液靜脈推注,如若產婦存在心動過緩情況,則應及時給予阿托品靜脈推注,充分保障患者健康。
對比兩組產婦OAA/S 評分(時間段,T0:入室5 min,T1:手術切皮,T2:胎兒娩出,T3:子宮修補,T4:腹部縫合)、新生兒娩出后臍動脈血氣分析[HCO3、PaO2、PaCO2、LAC(乳酸)、SBE、ABE(酸堿平衡指標)]以及各時間段(1、5、10 min)Apgar 評分差異。
采用SPSS 22.0 統計分析軟件,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表示,兩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頻數[n(%)]表示,兩組間比較采用χ2檢驗。P<0.05 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兩組產婦T0、T3以及T4時間段OAA/S 評分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但研究組T1、T2時間段OAA/S評分低于參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產婦OAA/S 評分比較(,分)

表1 兩組產婦OAA/S 評分比較(,分)
研究組各項臍動脈血氣指標均顯著優于參照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產婦臍動脈血氣指標比較()

表2 兩組產婦臍動脈血氣指標比較()
研究組新生兒各時間段Apgar 評分均顯著優于參照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兩組新生兒Apgar 評分比較(,分)

表3 兩組新生兒Apgar 評分比較(,分)
近年來臨床剖宮產率不斷提升,逐漸成為產婦主要的分娩方式之一,因而需要給予產婦麻醉藥物以確保生產進程的順利[2]。以往臨床之中采取腰部麻醉,但該方式會導致麻醉效果稍有欠缺且術野松肌偏差情況,手術造成的牽拉反應較為明顯,產婦在此情況下極容易產生腹肌緊張等情況,對手術操作造成負面影響[3]。現如今腰硬聯合麻醉效果更好,該麻醉方式臨床起效較快,麻醉效果好,對患者造成的牽拉反應少,在麻醉后能夠保障產婦起到較為滿意的鎮痛效果,確保產婦的肌肉得到良好的松弛,確保手術的順利實施[4]。
但產婦以及胎兒之間,通過胎盤、臍帶進行連接,因而產婦能夠將內分泌激素提供給嬰兒,同時也能夠實現可溶性非顆粒物質之間的選擇性交換,該情況充分確保了胎兒的營養供應,還能夠確保患者正常廢物進行排泄,且對于可溶性肺顆粒物質能夠選擇性允許通過[5]。因而臨床在為產婦進行麻醉藥物、鎮痛藥物的選擇過程中,不僅應考慮不同麻醉方式對產婦麻醉效果的影響,還應該考慮麻醉藥物對于胎兒以及新生兒的影響。局部麻醉的實施,使得新生兒肌張力稍降低,且同脊髓反射活動呈現出相對的抑制性。本次研究給予所有產婦實施腰硬聯合麻醉,并給予參照組產婦鹽酸羅哌卡因麻醉,與研究組產婦鹽酸羅哌卡因聯合瑞芬太尼麻醉效果進行對比分析,結果顯示,兩組產婦T0、T3以及T4時間段內產婦的OAA/S 評分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研究組T1、T2時間段OAA/S 評分低于參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研究組各項臍動脈血氣指標均顯著優于參照組,且研究組新生兒各時間段Apgar 評分均高于參照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分析其原因,主要是由于瑞芬太尼為阿片類藥物,其起效時間較短,且能夠于患者組織中、血液中非特異性酯酶進行水解,且在靜脈給藥的過程中,能夠更好地縮短孕婦麻醉起效時間,且對1 min 峰值效應實際內進行控制。停止給藥后,能夠做到對藥物進行快速性清除,避免患者長時間用藥后出現藥物蓄積的情況。且該藥物在兒童體內并未呈現出與成人差異較高的代謝情況,新生兒也能夠快速將其進行清除[6]。在進行靜脈分娩鎮痛過程中,將瑞芬太尼與鹽酸羅哌卡因進行麻醉,獲得的產時鎮痛效果良好,不會表現出新生兒呼吸抑制、未表現出胎兒宮內窘迫的現象,此外,不會表現出低氧血癥以及產婦鎮靜過度的現象。
綜上所述,對妊娠期產婦進行手術麻醉,可能對胎兒產生不同程度的影響,手術過程中麻醉藥物選擇鹽酸羅哌卡因聯合瑞芬太尼進行麻醉,效果較為顯著,能夠在取得較好麻醉效果的同時,保障產婦及胎兒健康,利于母嬰預后狀態的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