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小燕,喬俊英,呂 璐,孫興慧,楊獻清
(1 呼和浩特市第一醫(yī)院婦科 內蒙古 呼和浩特 010030)
(2 呼和浩特市第一醫(yī)院護理部 內蒙古 呼和浩特 010030)
(3 呼和浩特市第一醫(yī)院眼耳鼻喉科 內蒙古 呼和浩特 010030)
(4 呼和浩特市第一醫(yī)院心理咨詢與健康教育中心 內蒙古 呼和浩特 010030)
如今,我國每年乳腺癌新增數(shù)量高達30.4 萬人,已成為女性惡性腫瘤發(fā)病率之首[1]。學者鄭舒月等[2]對2017 年我國110 家醫(yī)院乳腺癌手術情況進行調查,顯示我國乳腺癌的保乳手術整體占比為21.9%,證明當前需要接受手術治療的患者依舊占多數(shù)。而手術對患者心理以及生理都將產生嚴重的負面影響,所以需要合理的手段幫助患者緩解負面情緒。ABC 情緒管理理論認為人的情緒是結合自己的信念及其對生活情境評估和解釋的不同。ABC 情緒管理表示一件事情自身沒有優(yōu)劣的區(qū)分,但是人類賦予事情的一定的主觀思維和自己的解釋風格,進而因為一件事情而產生多樣化的情緒。其中“A”代表誘發(fā)性事件,“B”代指個體在感受誘發(fā)事件之后,因為本身知識結構以及認知結構等因素的干預而產生主觀情緒以及信念。“C”代表在一個事件環(huán)境之下,個體行為以及個人情緒所引發(fā)的后果,而積極情緒管理是通過積極教育以及心理疏導,讓個體的認知思維和解釋風格趨向積極情緒,促進個體達到情緒的平衡[3]。為此,本次研究即分析了ABC 情緒管理以及積極心理學積極情緒管理在乳腺癌患者圍手術期的運用效果。現(xiàn)報道如下。
選取2018 年6 月—2020 年5 月我院收治的100例乳腺癌患者,按照隨機數(shù)字表法分為試驗組和對照組各50例。患者及家屬均知情同意并簽署知情同意書。試驗組Ⅰ期患者27例,Ⅱ期患者23例,初中及以下學歷22例,高中及以上學歷28例,平均年齡(46.8±4.2)歲;對照組Ⅰ期患者28例,Ⅱ期患者22例,初中及以下學歷24例,高中及以上學歷26例,平均年齡(45.9±3.3)歲。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納入標準:①所有患者全部為首發(fā)入院患者;②術前經過病理組織學檢驗或是細胞學檢驗最終確診為乳腺癌;③腫瘤Enneking 分期Ⅰb~Ⅲb 間。排除標準:①患者患有精神障礙、意識障礙以及聽力障礙;②患者并發(fā)有嚴重的器質病變。
兩組患者均接受常規(guī)圍手術期健康宣教,對照組患者在接受常規(guī)健康宣教的同時接受常規(guī)心理護理。試驗組在接受常規(guī)健康宣教的同時采用ABC 情緒管理理論以及積極心理學理論為患者進行心理健康宣教和心理疏導,引導患者對個人情緒有更為清晰的認知,通過合理的手段紓解負面情緒帶來的消極影響,以更為積極的心態(tài)接受后續(xù)的治療以及護理工作。具體方案如下:首先在患者入院后第1 天,在獨立的心理疏導室進行一對一訪談,了解患者的情緒狀態(tài),利用示意圖為患者講解ABC 情緒管理法的原理,引導患者采用ABC 情緒管理方法探索自己的情緒形成原因和過程。負責疏導的專職護士幫助乳腺癌患者積極探尋與分析誘發(fā)產生焦慮以及抑郁的主要原因,松動患者的信念系統(tǒng),逐漸教會患者學會ABC 情緒管理,幫助患者打開心結、重建認知,50 min/次。第2 天及患者出院前,運用積極心理學理論進行疏導,具體方法如下:①告知患者情緒對抗與壓抑、反彈直接正性相關,教會患者覺察、溯源、直面自己的負性情緒,穿越負性情緒后找到力量,找回平和喜悅,重建積極情緒。②幫助患者給自己的情緒創(chuàng)造空間,感受自己所擁有的全部情緒,允許這些情緒的存在,在內心轉換,和情緒和平共處,釋放不良情緒。③傾聽情緒背后的聲音,凡是存在都是合理的,有它存在的原因,讓患者了解情緒管理不是消滅消極負性情緒,而是調整到積極情緒與消極情緒3:1 的平衡狀態(tài)。④對患者進行感恩訓練,觀看提升升華感的視頻,為患者講解愛與感恩有助于疾病康復,鼓勵患者每日寫感恩3 件事[3],并教導患者每晚做慈愛冥想。
本次觀察指標為焦慮自評量表(SAS)、抑郁自評量表(SDS)、患者治療依從性表進行評價。
采用SPSS 18.0 統(tǒng)計學軟件進行數(shù)據(jù)處理。計數(shù)資料以[n(%)]表示,行χ2檢驗;計量資料以()表示,行t檢驗。當P<0.05 時說明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
兩組護理干預后,焦慮狀況評分均低于干預前,且試驗組患焦慮狀況評分低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焦慮狀況評分對比(,分)

表1 兩組患者焦慮狀況評分對比(,分)
兩組護理干預后,抑郁自評量表均低于干預前,且試驗組患者抑郁自評量表評分低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抑郁自評量表測試對比(,分)

表2 兩組患者抑郁自評量表測試對比(,分)
護理干預后,試驗組治療總依從性量表評分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兩組患者治療依從性量表對比[n(%)]
ABC 情緒管理理論表示抑郁、焦慮等不良因素的形成與事件自身之間沒有直接關系,而是因為個體對于引發(fā)事件產生錯誤的評估以及認知有關聯(lián)[4]。疾病作為應激反應的源頭會對患者心理程度產生一定的沖擊以及影響,進而使得患者產生無助、恐慌、焦慮、抑郁的負面情緒。如果這一情緒無法得到有效且及時的干預,大部分患者會產生消極治療的狀況,即不能積極配合醫(yī)護人員完成各項治療與護理工作,導致患者生存質量顯著下降,治療以及護理工作也難以取得預期的效果。美國心理學家馬丁·塞利格曼主張研究人類積極向上的品質,并充分挖掘人們固有的潛在的建設性力量,引導人類走向幸福。從某種程度而言,引導患者樹立健康向上的積極情緒,這也是護理工作的重要內容,隨著患者形成積極情緒,可以更為主動地配合醫(yī)護人員完成各項治療以及護理工作,可以顯著提高患者治療效果,提升患者生存水平[5]。護理人員了解了情緒管理的原則,就能夠很好的關注到患者的情緒,識別患者的情緒以及情緒背后的根源,從而找到良好溝通和心理疏導的方法,有助于提高患者圍手術期治療的依從性。故而,護理人員在護理過程中,應嘗試聯(lián)合ABC 情緒管理理論以及積極心理學有關理論知識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情緒管理干預模式,定期對患者開展有針對性的情緒管理干預,以避免患者負面情緒過于嚴重,依從性降低,以至于影響治療與護理工作的順利開展。
本文結果顯示,干預之后,試驗組SAS 以及SDS 評分均明顯低于對照組,護理依從性也顯著高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表明試驗組患者能夠正確認識以及評估自己存在的問題,更為積極地配合醫(yī)護人員開展治療,對患者治療效果的提高而言具有積極意義。
綜上所述,醫(yī)護人員在開展健康宣教的同時,也需要引入ABC 情緒管理理論以及積極心理學理論,以實現(xiàn)對乳腺癌患者焦慮以及抑郁情緒的有效干預,使得患者能夠更好地配合醫(yī)護人員工作,提高自身生存質量水平,具有臨床應用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