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旭娟,熊志琴,劉苑玲,彭秋平
(中國科學院大學深圳醫院新坡頭社康中心 廣東 深圳 518106)
隨著人口老齡化的加速和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糖尿病患病率呈快速增長趨勢。糖尿病具有病程長、并發癥多、病死率高等特點。在我國,糖尿病人數位居全球首位,約為1.096 億,是一種常見的慢性非傳染性疾病[1]。據報道,我國糖尿病成人患者的壽命比未患糖尿病者平均減少9 年。糖尿病及其并發癥已造成嚴重的醫療負擔,且威脅人類的健康[2]。目前,糖尿病治療是世界上的難題,且仍不能根治。急性期或者發生并發癥后,通常需進入院治療,待病情平穩后轉回到家中維持照護,而多數患者回歸社會和家庭后自我管理會明顯松懈,后續治療效果無法得到保證。有調查顯示[3-4],糖尿病患者出院后再入院率為26.3%,其中非計劃性再入院的患者高達87.2%。因此,建立糖尿病患者的出院后延續護理管理十分必要,傳統延續護理內容包括電話隨訪、家庭探視、門診復診等。而隨著現代信息化的發展,糖尿病的管理有了新的突破,微信等網絡平臺應用于糖尿病延續性護理方面正受重視。傳統以電話和家庭訪視最為常見,但患者多為被動地接受健康指導信息,效果欠佳。而“醫院-社區-家庭”隨訪模式為針對慢性病程患者的隨訪方法,為“無縫隙治療和護理”理念下形成的延續護理模式由醫院延伸至社區和家庭,在不同地點、不同層面上提供具有一致水準連續性不間斷護理[5],現報道如下。
將我院各家社區健康服務中心2018 年1 月—2020 年10 月收治的292例糖尿病患者,隨機數字表法分為對照組和試驗組,每組各146例。對照組男性82例,女性64例,年齡35~94 歲,平均年齡(58.3±2.6)歲,病程1.5~12.4 年,平均(4.1±0.3)年;試驗組男性80例,女性66例,年齡34~99 歲,平均年齡(57.5±2.9)歲,病程1.1~12.9 年,平均(3.7±0.4)年。兩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納入標準:①符合糖尿病診斷標準(主要為2 型糖尿病);②患者一般情況資料完整;③可配合本研究的研究調查方法。排除標準:①不符合糖尿病診斷標準;②既往其他急慢性病病史;③精神障礙、認知功能減退、惡性腫瘤等無法配合本次干預者。
對照組常規出院護理:出院指導,對藥物使用的重要性進行強調,對患者發放復查時間表,囑其病情變化隨診;相關研究指出[5],對糖尿病延續性護理利用網絡等綜合信息服務云平臺、及居家護理需求的設計與研究,再制定計劃、建立微信信息平臺和登記患者的相關信息等,通過聯系社區健康服務中心的醫護人員進行與患者信息進行交換。試驗組以“醫院-社區-家庭”延續護理模式:①成立小組:本健康站副主任醫師、護士長各1 名,護士2 名。②構建溝通平臺:指導患者出院后進入微信信息平臺,定期進行知識指導與在線答疑。③家庭訪視:社區健康服務中心的醫護人員1 次/月家庭訪視,對于微信平臺異常患者,可以與其溝通后即刻進行訪視,并在訪視過程中,保障家庭主要照顧成員在場進行指導,并及時與醫院、社區做好溝通。
對比兩組患者隨訪期間對指導的依從性,隨訪前、后血糖水平,隨訪期間糖尿病并發癥發生率與再次入院率。隨訪期間對指導的依從性判斷:主要為對康復鍛煉、飲食、健康生活、復診、用藥依從性情況進行判斷。血糖與餐后血糖采取全自動生化儀檢測[6]。
使用SPSS 22.0 版本軟件進行統計學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表示,兩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n(%)]表示,兩組間比較采用χ2檢驗。P<0.05 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試驗組患者對康復鍛煉、飲食、健康生活、復診及用藥依從性均高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隨訪期間對指導的依從性比較[n(%)]
隨訪前兩組患者空腹血糖、餐后2 h 血糖水平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隨訪后兩組空腹血糖、餐后2 h 血糖水平較前明顯降低,且試驗組低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隨訪前后血糖水平比較(,mmol/L)

表2 兩組患者隨訪前后血糖水平比較(,mmol/L)
試驗組患者隨訪期間糖尿病并發癥發生率、再次入院率均低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兩組隨訪期間并發癥發生率與再次入院率比較[n(%)]
隨著人們生活水平提高,糖尿病作為高患病率的慢性終身性疾病,目前還無法完全治愈,長時間的治療與護理將伴隨著患者的終身。而患者由于健康意識的參差不齊,很難做到出院后仍然具有較高的用藥與健康生活的依從性。而常規出院護理僅對患者的用藥、隨訪時間進行指導,無法保障患者可以全部的接收并做到。且由于目前的醫療保健系統的資金相對較為匱乏、規模不一和綜合信息系統缺乏等因素制約,以及延續性護理現今的發展并不成熟等綜合原因的影響下,使得出院后難以得到合理有效的指導與護理,使得高質量護理難以實現,由此延續性護理應運而生[5]。而早期的延續性護理,僅指對患者實施家庭訪視,因為訪視時間間隔因護理人員的缺乏而相對耗時較長,加之浪費人力資源和時間,交通不方便的地區也難以深入。因此在實施效果上往往欠佳。而如果能將其延伸到患者的家庭及所管轄的社區,將會獲得事半功倍的效果。由醫院社區健康服務中心的專業護理團隊,為社區提供技術指導和支持。一方面,社區醫護人員通過來復診或訪視,修正健康管理中不合理情況,幫助及時調整護理計劃[7]。另一方面,家庭照護者及時對患者進行評估、制定計劃、監督和心理干預,落實計劃,以獲得專業指導和幫助,其養成健康的生活方式及行為,最終達到有效控制血糖。本文結果顯示,試驗組患者對康復鍛煉、飲食、健康生活、復診率、用藥依從性均高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訪前兩組患者空腹血糖、餐后2 h 血糖水平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隨訪后兩組空腹血糖、餐后2 h 血糖水平較前明顯降低,且試驗組低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驗組患者隨訪期間糖尿病并發癥發生率、再次入院率均低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
綜上所述,在糖尿病患者出院后,實施以“醫院-社區-家庭”延續性護理模式,可有效的提升患者對復鍛煉、飲食、健康生活、復診、用藥的依從性等方面的認知,進而獲得較低且平穩的血糖水平,效果理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