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菊芳,覃瑩瑩
(南寧市邕寧區人民醫院醫院感染管理科 廣西 南寧 530299)
合理有效的護理干預對全髖關節置換患者疼痛的改善、并發癥的預防及其關節功能的恢復至關重要[1]。集束化護理是一系列有循證基礎的、關聯密切的護理治療措施集合[2]。其比單獨執行護理措施更能改善患者結局[3]。本研究探討了集束化護理在全髖關節置換術后康復階段患者中的應用效果。現報道如下。
選取我院2018 年1 月—2020 年1 月收治的全髖關節置換術后患者90例,其中,股骨頭無菌性壞死42例(單側24例、雙側18例)、類風濕關節炎8例、強直性脊柱炎累及髖關節2例、外傷性股骨頸骨折38例。采用隨機數字表法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每組各45例。觀察組男性29例,女性16例,平均年齡(63.42±15.33)歲,文化程度:小學及以下17例,中學22例,大學及以上6例;對照組男性26例,女性19例,平均年齡(64.76±14.55)歲,文化程度:小學及以下20例,中學27例,大學及以上8例。兩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納入標準:首次接受全髖關節置換術,能有效溝通交流并知情同意的患者。排除標準:術前合并截癱、腫瘤、DVT、感染、壓瘡或便秘等及其高危誘發因素者。
對照組實施關節外科疾病常規護理,創造舒適的病房環境。術后觀察患者手術切口愈合情況、生命體征及引流量變化,術后6 h 按照患者意愿進食,予鎮痛泵持續止痛48 h。進行基礎護理及生活護理、心理疏導、飲食指導、遵醫囑用藥等,指導患者進行髖關節康復功能鍛煉。觀察組患者實施集束化護理,具體措施:組成集束化護理干預小組,由護士長擔任組長。小組進行強化性學習,制定多維度強化護理思路,并從疾病認知、疼痛護理、心理干預、康復鍛煉、自我管理和社會支持方面為患者定制護理方案。術后實施:(1)生命體征監測:密切觀察生命體征變化。(2)體位護理:外展中立位,確保髖關節處于外展屈曲體位,將軟枕置于雙腿之間,適當抬高患肢防止水腫發生,如無禁忌,床頭抬高30°。(3)引流管護理:妥善固定于床邊,保持管道通暢,做好管道知識宣教,準確記錄引流量。如術后24~48 h引流量<50 mL,即可拔管。(4)疼痛管理:術后留置鎮痛泵持續48 h,每班進行NRS 疼痛評分,根據分值和患者主訴采取措施,針對患者疼痛情況施行播放輕松音樂、局部按摩、分散注意力等針對性護理措施,必要時追加藥物止痛。(5)做好基礎護理、心理護理和飲食指導。協助每日擦身、更換衣褲、翻身,保持床單元干凈整潔,多巡視病房,及時疏導患者不良情緒,鼓勵親人陪伴。指導患者進食高蛋白質食物、蔬菜水果,每日飲水至少1 500 mL,預防便秘。(6)藥物護理:術后預防性抗凝治療,皮下注射伊諾肝素鈉40 mgQd,注意觀察藥物的效果及副作用。(7)康復鍛煉:向患者及其家屬解釋康復鍛煉及預防術后并發癥的重要性,取得配合。若恢復良好,可在術后第1 天對其下肢進行肌肉按摩,促進下肢血液循環;術后第2 天指導患者肌張力訓練,可進行屈伸、提臀、踝泵運動等鍛煉,但需注意循序漸進,逐步過渡至坐位,術后2 周可指導患者實施站立鍛煉及行走鍛煉,逐漸提升其關節功能。宣教方式采用觀看視頻和手冊、現場演示等方法教會患者及家屬,并每日評估掌握程度。(8)做好出院指導和隨訪:囑患者在出院后堅持鍛煉,對其飲食用藥進行干預指導;責任護士做好為期6 個月的電話回訪,以了解患者生理心理狀況、飲食、用藥、康復鍛煉、復診等,并指導患者家屬給予必要的家庭支持。
以首次肛門排氣時間和進食時間來觀察兩組術后胃腸功能恢復時效。兩組術后并發癥發生情況,包括關節脫位、DVT、傷口感染、壓瘡、肺部感染、尿路感染及便秘等。以滿意度問卷調查表來評估兩組患者的護理滿意度。以NRS 評分、平均住院天數、自理能力評分等評價術后康復效果。出院標準[4]:(1)生命體征及血生化指標無異常;(2)傷口甲級愈合,患肢功能恢復良好;(3)假體形態良好,位置穩定,人工關節無脫位或不穩定;(4)無必需住院治療的圍手術期合并癥。
應用SPSS 21.0 統計分析軟件,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表示,兩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n(%)]表示,兩組間比較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護理后,觀察組的NRS 評分低于對照組,首次進食時間、肛門排氣時間及平均住院天數均短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術后康復情況比較()

表1 兩組患者術后康復情況比較()
護理后,觀察組的術后并發癥發生率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術后并發癥發生情況比較[n(%)]
護理后,觀察組的護理滿意度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兩組患者護理滿意度比較[n(%)]
全髖關節置換術用于治療髖關節晚期病變效果確切[5],但存在手術創傷大,術后疼痛明顯,圍手術期時間較長,術后并發癥多發等特點,如術后不采取合理有效的護理措施,將影響手術治療效果及整體護理質量。本文結果顯示,集束化護理不僅能有效促進全髖關節置換術后患者術后胃腸功能的恢復,縮短首次肛門排氣時間、首次進食時間及住院天數,還能提高患者在護理期間的舒適感和安全感,幫助患者在術后及時恢復信心。在集束化護理干預實施過程中,根據患者疼痛情況實施針對性護理治療措施,可有效緩解患者疼痛感,提升康復階段生活質量;有助于避免或減少感染風險、關節脫位、DVT、感染、便秘等并發癥發生。本研究還顯示,集束化護理通過綜合評估患者具體情況定制合理有效的護理方案,能有效完善護理流程,規范醫護人員各項醫護操作,提高護理人員的專業能力、綜合素質以及整體護理水平,有助于提升患者就醫體驗,增強患者信任感[6],提高患者的治療依從性。
綜上所述,在全髖關節置換術后患者康復階段實施集束化護理,可在緩解疼痛、縮短臥床時間和住院時間、并發癥的預防、護理滿意度等方面取得良好效果,值得臨床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