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文芳,景 瑛
(北京市豐臺區王佐鎮社區衛生服務中心中醫科 北京 100074)
老年性皮膚瘙癢癥,是一種雖無原發性皮損且臨床癥狀僅為皮膚瘙癢的皮膚病,對于老年患者而言,老年性皮膚瘙癢癥不僅對患者的生活造成了極大的困擾,而且還嚴重影響了患者的身心健康。據相關臨床數據統計,在老年人皮膚病中,老年性皮膚瘙癢癥占40.7%[1]。因此,為了改善老年性皮膚瘙癢癥對患者生活質量的影響,防治該疾病在臨床中具有較大的意義。近年來,有臨床研究表明[2],耳穴割治、中藥湯劑對老年性皮膚瘙癢癥的治療療效確切。我們采用耳穴配合止癢飲治療老年性皮膚瘙癢癥取得了較為理想的臨床療效,現報道如下。
選取2020 年3 月—2021 年3 月就診于我院中醫科門診90例老年性皮膚瘙癢癥患者。隨機分為A、B、C 三組,每組各30例。A 組中男性18例,女性12例,年齡60~88 歲,平均年齡(68.30±7.57)歲,病程0.08~10 年,平均(2.02±2.27)年;B 組中男姓17例,女性13例,年齡60~82 歲,平均年齡(68.70±6.04)歲,病程0.08~8 年,平均(2.27±2.51)年;C 組中男姓16例,女姓14例,年齡60~86 歲,平均年齡(68.17±6.73)歲,病程0.08~10 年,平均(2.13±2.24)年。三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納入標準:①年齡≥60 歲且皮膚瘙癢癥的臨床特點,即僅有皮膚瘙癢而無原發皮損,部分因搔抓可見抓痕和血痂,也可呈濕疹樣變,苔蘚樣變及色素沉著等繼發損害;②患者及家屬均知情同意并簽署知情同意書。排除標準:所有伴有嚴重高血壓、糖尿病、心腦血管疾病、肝腎功能損害以及不遵醫囑用藥者均排除在外。
A 組采用耳穴配合口服中藥止癢飲治療,耳穴割治操作:取雙側腎上腺、神門穴,常規消毒后,用一次性手術刀尖部快速輕割至皮下,每穴出血1~3滴,1周2次。止癢飲藥用:當歸10 g、白芍10 g、生地15 g、丹參10 g、雞血藤20 g、茯苓20 g、生薏米30 g、苦參15 g、白鮮皮20 g、首烏藤30 g、刺蒺藜20 g、防風10 g,水煎溫服,1 劑/d,200 mL,早晚分服。B 組單純耳穴治療,耳穴割治操作方法同A 組。C 組單純口服中藥止癢飲治療,水煎溫服,1 劑/d,200 mL,早晚分服。三組治療均以7 d 為1 療程,連續治療4 個療程后,觀察其積分、治療前后療效情況。治療期間忌辛辣刺激之物,避免熱水燙洗、過度使用肥皂,以免加重病情。
(1)癥狀積分:評定方法參照《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3],所有患者入組當天和治療后第7、14、28 d 分別記錄瘙癢程度、發作頻率、持續時間、皮損面積,按4 級評分標準評定。評定標準:瘙癢程度的積分情況分為4 段,分別為無癢感、輕度瘙癢、尚能忍受的中度瘙癢且對睡眠和食欲無影響、難以忍受的重度瘙癢且影響到了患者的食欲和睡眠,分別計0、1、2、3 分;發作頻率的評定標準為無發作計0 分,發作次數在3 次之內計1 分,發作次數在3~6 次計2 分,發作次數在6 次以上計3 分;每天持續時間的計分標準分別為0、<6、6~10、>10 min,分別計0、1、2、3 分;皮損面積的評定標準為無皮損患者計0 分,皮損面積<體表面積的30%計1 分,皮損面積占體表面積的30%~60%計2 分,皮損面積占體表面積的占比>60%計3 分;計算患者總積分,并根據入組當天和治療后第7、14、28 d 的總積分計算療效指數。(2)臨床療效:根據患者的臨床癥狀以及療效指數將患者的臨床治療效果分為痊愈、顯效、有效和無效,痊愈是指患者的臨床癥狀完全消失,且療效指數的下降幅度在95% 以上;顯效是指患者的臨床癥狀有較為明顯的緩解,療效指數的下降程度在70%~95%;有效是指患者的臨床癥狀有所緩解,療效指數的下降程度在30%~70%;無效是指患者的癥狀無變化,且療效指數下降不足30%。總有效率=(痊愈+顯效+有效)例數/總例數×100%。
采用SPSS 21.0 統計軟件進行數據處理,計數資料以百分比(%)表示,兩組間比較采用χ2檢驗;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表示,兩組間比較采用域F檢驗,P<0.05 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治療前,三組患者的癥狀總積分對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第7、14、28 d,三組患者的癥狀總積分均較治療前降低,且A 組低于B、C 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1),見表1。
表1 三組患者治療前后的癥狀積分比較(,分)

表1 三組患者治療前后的癥狀積分比較(,分)
A、B、C 組治療后總有效率分別為83.33%、56.67%、53.33%,A 組高于B、C 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1),見表2。

表2 三組患者治療后療效比較(例)
老年性皮膚瘙癢癥,在老年患者的皮膚病中是一種常見病、多發病,該疾病的發病原因主要是由于機體表皮和相關組織隨著年齡的增長,更新和修復能力均有所下降,導致老年患者的皮膚屏障功能減退,從而容易受到環境和溫度的變化所帶來的刺激,故發作瘙癢。除此之外,有臨床數據表明[4],該疾病還與患者自身的過敏反應有著較為密切的關系。臨床表現主要為患者皮膚干燥變薄,且皮膚表面有不同程度的糠狀脫屑,以及因為搔抓或者摩擦導致患者皮膚上出現抓痕或血痂,以及色素沉著或減退,日久可呈濕疹樣變和苔蘚樣變,還可繼發各種皮膚感染。屬中醫學“癢風”“風瘙癢”等范疇。《諸病源候論》云:“風瘙癢者,是體虛受風,風入腠理,與氣血相搏,而俱往來于皮膚之間。邪氣微,不能沖擊為痛,故但瘙癢也”,認為老年人多由于肝腎不足、營血虧虛,或情志不遂,氣機不暢,而致血虛、血瘀,肌膚失于濡養而化燥生風致癢;或飲食不節,損傷脾胃,運化失司,濕邪內生,外受風邪,內不得疏泄,外不得透達,郁于肌膚腠理而致癢。故血虛風燥,肌膚失養,或風濕蘊于肌膚不能宣泄是老年性皮膚瘙癢癥發病的根本原因。治療上,應以養血潤燥,祛風止癢,除濕安神為基本治療法則。耳穴割治能夠疏通經絡,運行氣血,止癢飲養血祛風,除濕安神,二者配合,血行風自滅,精血充盈,肌膚得以濡養而瘙癢自止。
《靈樞·經脈》云:“耳者,宗脈之所聚也”。《靈樞·邪氣臟腑病形》云:“十二經脈,三百六十五絡,其血氣皆上于面而走空竅。其精陽氣上走于目而為睛,共別氣走于耳而為聽”。現代研究表明,耳穴與神經密切相關。耳廓不僅有豐富的神經,還包含有淺層和深層感受器,刺激耳穴可興奮這些感受器,再由三叉神經脊束核將感受器接收到的沖動傳至腦干,從而調節人體各種內臟活動和感覺機能。由此可見,耳穴與臟腑、經絡、神經均具有密切聯系[5]。本研究采用耳穴割治與口服中藥相配合取其刺激耳穴,可暢通經脈、行氣活血,從而很好治療老年性皮膚瘙癢癥。其次,選取“腎上腺”和“神門”二穴,具有疏風止癢、解毒除濕、寧心安神及抗過敏、止癢消炎之功效。
止癢飲為導師景瑛教授臨床經驗方,且治療老年性皮膚瘙癢癥療效確切,方中當歸、白芍、生地、丹參、雞血藤養血活血,體現“治風先治血,血行風自滅”之義;茯苓、薏米健脾除濕,能提高機體免疫力;苦參、白鮮皮為治癢要藥,可清熱燥濕、祛風解毒,并具有良好的抗過敏作用;刺蒺藜、防風疏風止癢,也具有抗過敏作用,且抗過敏作用的機制是多環節的。首烏藤養血安神;諸藥合用,共奏養血祛風,除濕安神之功效。
綜上所述,耳穴配合止癢飲具有養血潤燥,祛風止癢,除濕安神的功效,能很好地改善老年人皮膚瘙癢,并彌補單一療法的不足,療效確切,可有效治療老年性皮膚瘙癢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