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 薇
(長江水利委員會長江醫院公共衛生科 湖北 武漢 430000)
腦卒中起病快、發展迅速,常見疾病癥狀為頭暈、肢體麻木、吐字不清、惡心嘔吐、意識喪失等,具有較高的病死率和致殘率[1]。腦卒中與心腦血管疾病、性別、年齡、種族、不良生活方式等因素存在一定的關系,常伴有神經功能、認知功能障礙,對患者生命安全造成巨大威脅。腦卒中患者在發病后應及時給予患者治療,在疾病治療中通常以促進大腦代謝及血液循環為主,但是總體臨床治療效果不好[2]。為了進一步提升患者的認知功能障礙,應給予患者康復治療干預方法,以促進患者生命質量的提升,降低神經功能缺損程度,加速疾病康復。本研究通過對比100例急性腦卒中患者臨床治療措施,探究在急性腦卒中患者治療中聯合應用針灸結合康復治療對患者的影響,現報道如下。
選取本院2020 年3 月—2021 年6 月收治的腦卒中患者100例,根據患者入院時間先后順序分為兩組,每組各50例,2020 年11 月前入院腦卒中神經功能缺損患者作為對照組,2020 年11 月后入院腦卒中神經功能缺損患者作為觀察組。對照組男25例,女25例,年齡22~68 歲,平均年齡(45.7±2.4)歲;觀察組男26例,女24例,年齡23~69 歲,平均年齡(45.9±2.6)歲。兩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納入標準:①經體征、臨床、MRT 及CT 診斷被確診為腦卒中患者;②患者住院及門診臨床資料完整;③患者及家屬對本研究知情同意且在研究過程中,患者及家屬依從性配合度良好。排除標準:①并發其他臟器嚴重器質疾病、凝血時間延長及凝血因子活性下降;②認知功能異常、精神障礙;③再次腦卒中者;④肢體功能障礙者;⑤中途退出。
對照組患者給予康復治療,具體治療措施包括:(1)肢體擺放:將患肢擺放于良肢位,每隔2 h 幫患者翻身1 次,保持上肢伸展和下肢屈曲狀態,以避免髖關節出現內外旋、足下垂及肘關節屈曲情況。(2)長期臥床患者,極易出現肢體痙攣及靜脈血栓情況,護理人員應每日幫助患者活動關節,定時幫助患者更換體位,并對皮膚進行擦拭,以降低壓瘡發生率。(3)對于離床期患者,護理人員要求患者保持側臥位姿勢,將角度控制在30°,每隔3 d 增加10°,直到患者可完全獨立坐起為止。管床及責任醫護應教會患者及家屬使用規范的訓練方法,將患者的身體調整至最佳狀態。告知患者在訓練期間一旦出現任何不適感,應停止訓練,并提出合理化的解決方法。護理人員應鼓勵患者參與到平衡杠內步行訓練中去,幫助患者移動健側肢。(4)肢體按摩:按摩順序應由近心端到遠心端,然后由遠心端到近心端,以促進肢體功能恢復和血液循環。按摩時,揉捏癱瘓肌肉,使其逐步放松,以此反復進行,2 次/d,20 min/次。(5)認知功能訓練:管床及責任醫護應鼓勵其家屬積極主動與患者開展溝通和交流,給予患者音樂及語言等多方面的刺激,同時加強對患者進行思維、注意力以及記憶力進行訓練。應根據患者的認知情況,有針對性的給予患者注意力訓練、定向力訓練及執行力訓練,以確保患者的認知功能能夠早日恢復健康。觀察組應用上述治療措施后予以患者針灸治療。分別選用1.5~2.0 寸毫針直刺患者的頭部、四肢等相關部位的穴位進行針灸,主要穴位包括人中、足三里、極泉、內關、合谷、血海、尺澤以及三陰交等穴位,艾灸強度以患者耐受為限,每穴灸30 min,連續治療4 周。
(1)治療效果:分為顯效、有效、無效3 個部分。顯效:經過治療后,患者的身體運動能力有明顯改善,可以自行吃飯、洗漱等;有效:在治療后,患者身體狀況有較大的改善,臨床癥狀好轉;無效:經過治療后,患者無變化。總有效率=(顯效+有效)例數/總例數×100%。(2)神經功能狀態:神經功能缺損采用神經功能缺損(NIHSS)量表進行評估,該量表從意識、運動能力、面部活動度、語言溝通等維度進行評價,總分45 分,分數越高代表神經功能缺損程度越重。(3)生活能力:使用日常生活能力量表(ADL)評定患者預后情況,測評項目10 項,滿分100 分,分數越高生活能力越強。
采用SPSS 22.0 統計軟件進行數據處理,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表示,兩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n(%)]表示,兩組間比較采用χ2檢驗。P<0.05 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觀察組腦卒中神經功能缺損患者的臨床治療有效率為96.0%高于對照組的78.0%,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治療效果[n(%)]
治療前兩組NIHSS 及ADL 評分對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觀察組NIHSS 評分低于對照組,ADL 評分高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干預前后NIHSS 及ADL 評分對比(,分)

表2 兩組患者干預前后NIHSS 及ADL 評分對比(,分)
腦卒中作為臨床上一種發病率較高的疾病,引發該種疾病的產生與血栓形成及腦血管破裂出血有直接關系,是缺血性損傷及腦部出血性損傷癥狀為表現的一種疾病,發病較急,患者的臨床特征主要表現為局灶神經功能缺損,患者會出現抽搐、口歪眼斜及失語等并發癥,導致患者的生活質量嚴重下降[3-4]。在中醫學中認為腦卒中神經功能缺損屬于“中風”范疇,認為其出現的原因在于氣機擾亂,陰陽失衡,同時有外邪入侵導致經絡不暢,其治療原則主張活血通絡、疏風行氣[5]。主要通過針體將熱力傳導至諸穴位,可發揮溫通經脈、行氣活血之功效,以此改善其癥狀。現階段,在腦卒中神經功能缺損患者治療中倡導使用康復治療方法干預,該治療方法將患者作為工作的核心,作為臨床上一種新型的治療方法,以康復醫學為理論依據,幫助患者盡快恢復運動功能及神經功能,提升患者疾病治療自信心,規范患者飲食方法及生活能力訓練,使患者的肢體運動功能能夠快速恢復,促進患者生活自理能力的提升[6]。
本文結果顯示,觀察組腦卒中神經功能缺損患者的臨床治療總有效率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說明在腦卒中神經功能缺損患者治療中應用針灸結合康復治療干預法具有可行性,分析其原因是在于:指導患者系統康復訓練方法,規范患者飲食方法及日常生活方法,增強患者的認知功能,有助于確保患者的運動功能及神經功能能夠快速恢復健康。本文結果顯示,治療前兩組NIHSS 及ADL 評分對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觀察組NIHSS 評分低于對照組,ADL 評分高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分析其原因在于:康復治療通過指導患者進行康復性運動鍛煉,促進患者的活動鍛煉,提高患者耐力,改善協調能力及精細功能,而最大限度地讓患者自理,對于提高患者的生活自理能力至關重要,在此基礎上聯合結合針灸治療可有效刺激患者的神經,促進神經肌肉興奮,促進患者快速康復。
綜上所述,對腦卒中神經功能缺損采用針灸結合康復治療效果較為顯著,能夠有效改善患者的神經功能情況,促進患者生活質量的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