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璀 董雪 房光鑫
黨和國家高度重視大學生的征兵工作,自2009年大學生征兵優惠政策出臺以來,十余年間大學生應征入伍已達幾十萬名,兵源的質量和文化素質結構有了明顯的改善,科技強軍、人才強軍的戰略實施得以初步保障。但同時,在國家對大學生兵源比例要求不斷提高、部分地區已達到50%的背景下,大學生征兵遇到了新的問題和挑戰,在保持發展勢頭總體向好的情況下也出現了一些新情況、新問題。本文擬通過調查高職院校大學生征兵工作的現狀及存在的問題,分析背后的成因,為探索建立高職院校“多維一體”大學生征兵工作體系提供參考,期待能深化目前高職院校大學生征兵工作的內涵,對完善高職院校大學生征兵具有啟示意義。
(一)大學生應征入伍是加強國防和軍隊現代化建設的迫切需要。士兵是軍隊的基礎,而優秀的士兵又取決于兵源的素質。征集大學生參軍入伍是黨和國家在國防建設和軍隊建設中的一項重大戰略性舉措。當前國家發展邁向新時代,國防和軍隊現代化建設高速推進,對人才的需求日趨加大,當代大學生是社會青年中的佼佼者,文化素質較高,學習能力較強,對現代科技吸收較快,入伍后能夠充分發揮自身專業和特長成為部隊建設的重要力量。因此,鼓勵大學生尤其是高水平高校大學生入伍已成為當前國防建設重中之重。大學生參軍有利于進一步優化軍隊的兵員素質、知識結構,加速解決軍事人員文化層次偏低與軍事裝備現代化速度較快不相適應的矛盾,發展軍事裝備現代化;有利于降低軍隊現代化技術培訓成本,減少現有軍費開支。
(二)大學生應征入伍是加強青年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途徑。青年興則國家興,青年強則國家強,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本領、有擔當,國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首先,部隊生活都會使大學生無論身體還是心理都得到有效的鍛煉,使其擁有強壯的體魄和堅毅的人格意志,在生活和工作中養成良好的習慣和認真的態度。其次,大學生入伍后會在部隊接受全面的國防教育,國防教育本身就是愛國主義的有效載體,是增強民族凝聚力的重要途徑,具有發展德育和體育的雙重功能,推動大學生成長成材。再次,參軍入伍也是大學生人生閱歷的重要組成部分,他們不僅能在部隊增廣見聞,掌握知識技術,提升實踐能力,還能結交眾多的戰友,感受戰友間深厚的情誼,這些對于參軍人伍的大學生來說都是收益良多的。
為了深入了解高職院校大學生征兵工作的現狀,課題組通過運用文獻研究、問卷分析、比較對比等形式,對濟南、煙臺、聊城三所高職院校大學生征兵工作進行調查。課題組從三所職業院校中隨機抽取了4500 名男生,其中每所院校每個年級各500 名,共發放了4500份《“你眼中的應征入伍”調查問卷》,收回有效問卷4270 份。調查問卷內容主要包括調查的主要內容包括入伍的意愿、入伍職業規劃、國防觀念等方面。
(一)入伍意向
經過統計發現,在校大學生參軍積極性不高,并在4270 份有效問卷中,有入伍意向的同學只有639 人,約占被調查總人數的15%。其中,有強烈入伍意見的有125 人,只有一般意向的有514 人。見表1。
(二)入伍動機
在639 位有入伍意向的同學中,問卷繼續調查入伍動機。問卷的選項包括“報效祖國”“鍛煉身心”“喜歡軍旅生活”“不喜歡所學專業”“服兵役資助”“改變生活現狀”“父母要求”“其它”8 項,允許多選。通過統計,課題組發現,在所給選項中,“服兵役資助”成為影響應征入伍動機的第一因素,“報效祖國”也是影響大學生應征入伍的重要因素,一大半同學的入伍意愿中有父母的強烈意愿,有一半的學生是因為想去“鍛煉身心”和“喜歡軍旅生活”而選擇應征,還有少數學生是因為“不喜歡所學專業”,而想通過當兵“改變生活現狀”的學生只有18.5%,在所給選項中排列最后。在其它的選項中,包括:部隊工資高、想考軍校、想回來復學轉專業、想升本,等等。見表2。
表1 入伍意向

表1 入伍意向
表2 入伍動機

表2 入伍動機
表3 影響入伍因素

表3 影響入伍因素
表4 入伍職業規劃

表4 入伍職業規劃
(三)影響入伍因素
在3631位沒有入伍意向的同學中,問卷繼續調查影響入伍因素。問卷的選項包括“擔心體檢不過”“想從事所學專業”“喜歡相對自由的生活”“擔心訓練太累”“對入伍政策了解較少”“父母不同意”“其它”7 項,允許多選。通過統計,課題組發現,選擇“擔心體檢不過”和“對入伍政策了解較少”這兩項的人次最多,其次是“喜歡相對自由的生活”和“擔心訓練太累”,最后是“想從事所學專業”和“父母不同意”。在“其它”的選項中,包括:不想離家遠、女朋友不同意等等。而在擔心體檢不過這一項中,絕大多數學生是因為近視。見表3。
(四)入伍職業規劃
在639 位有入伍意向的同學中,問卷繼續調查入伍職業規劃。問卷的選項包括“想在部隊長干”“鍛煉幾年就回來”“考軍校”“到艱苦的地方鍛煉自己”“看情況”“不知道”“其它”7 項,允許多選。通過統計,課題組發現,共有63.2%的同學選擇了“看情況”“不知道”,入伍后的職業規劃程度較低。
(五)國防觀念
問卷同時調查了高職院校大學生的國防觀念。問卷的選項包括“和平年代國防建設重要嗎”“有必要加強國防建設嗎”“國防建設需要每個人的參與嗎”“你知道自己能為國防建設做什么嗎”,并附了一些國防基本知識問答題目,如“我國法定全國國防教育日是哪天”“我國有幾大戰區”“中國人民解放軍現役部隊的組成”等。通過統計,課題組發現,絕大多數同學都認為國防建設重要,即使在和平年代也有必要加強國防建設,但并不認為國防跟我們每一個人都相關或者需要我們每一個人的參與,并且在附加的國防知識題目的回答中,得分普遍不高。
(六)體檢通過率
在三所被調查的高職院校中,調查組統計了近三年的學校校內體檢初檢合格率,分別為47.1%、54.9%、50.1%、52.3%、54.6%、60.1%、57.3%、48.9%、46.8%。可見,有一半左右的學生會因為體檢初檢不合格而影響入伍。當然,在初檢的項目中,有一些指標可以通過治療、運動等方式在短期內恢復健康從而達到體檢標準并在正式體檢中合格,但現在青年大學生身體素質偏低、體檢一次性通過率低的狀態已較為普遍。
(一)國防觀念淡化。長期安定和平的社會環境使得現代國民的國防觀念日益淡化,隨著市場經濟的發展,人們的思想和價值觀念趨向多元,一些適齡青年人生觀、價值觀發生變化,保家衛國、犧牲奉獻的意識不強,相當一部分大學生存在國防意識淡薄、社會責任意識薄弱的現象,參軍的熱度不夠。一些父母希望子女留在身邊,擔心孩子遠在部隊吃苦,甚至存在各種風險。還有一些學校的國防教育工作不完善,也使得學生對國防的認識不足。
(二)青年人發展出路多樣化。“熱血男兒要當兵”,以前應征入伍的青年以農村青年居多,除了從軍報國、圓軍營夢等原因之外,有不少人是為了改變生活環境,在求學不果的情況下尋找一條新的出路,走出家鄉,走出農村。如果能在部隊提干或者轉士官則不僅可以在年輕時獲得不低于在家鄉務農的收入,還可以在服役滿一定年限退出現役后獲得由國家安排的一份較為穩定的工作。應征入伍曾經是一個時代的熱門。但隨著市場經濟的發展,地方社會給年輕人提供的選擇和機會越來越多。通過自己的努力,農村青年也可以走出農村,走進城市,到城市里工作甚至在城市安家。青年人可以通過國家和社會提供的培訓和就業機會提高自己的技能,實現對美好生活的追求。現在,走出農村的途徑越來越多樣化,應征入伍這條道路不再是青年尤其是農村青年的熱門選擇。
表5 國防觀念

表5 國防觀念
(三)“蜜罐”里長大的一代青年人吃苦意識差,不愿意接受部隊的“錘煉”。隨著國家經濟的發展,人們生活條件的改善,現在應征入伍的適齡青年都是00 后,是完全享受改革開放成果的一代,是沒經歷過艱辛生活的一代,即使農村孩子,假期也有不少人是在家里享“清福”。部隊嚴格的訓練要求和艱苦的生活環境不僅讓不少青年人望而生畏,甚至連許多家長也拒之千里,寧可放棄鍛煉的機會也不想讓孩子去“受苦”。
(四)青年人缺乏體育鍛煉。適齡青年尤其是當代大學生多數為獨生子女,養尊處優、缺乏鍛煉,即使不是獨生子女也不需要從事更多的體力,身體素質普遍不如老一輩高。高校的體育課程設置每周一次,考核也比較簡單,學生能輕松完成體育素質測試,有很多學生除了參加體育課程之外,平時基本上都不參加體育活動。隨著電子產品的發展,有些自律性較差的學生,沉迷于手機和網絡,影響上課,影響休息,影響飲食,養成了不好的生活習慣,更不用提體育鍛煉了,從而影響了身體的健康,使一些疾病的發病年齡越來越年輕化。

(五)校園內征兵政策宣傳不到位。首先,征兵政策宣傳應當與國防教育相結合,是一項持續而系統的工作。如果只是每年的“征兵季”集中進行宣傳,會使國防教育和征兵政策宣傳工作具有階段性、短期性的特點,難以做到深入性和持續性。這種短期突擊不僅難以使大量學生廣泛而深入地了解征兵政策,反而會使得學生在缺乏國防意識的情況下過于關注政策中的利益因素。其次,許多高校的征兵宣傳工作習慣說教式的單向灌輸,對網絡新環境下成長起來的“00 后”缺乏吸引力。
基于以上方面,應當從以下幾個方面高職院校大學生應征工作:
(一)加強國防教育。國防教育是做好高職院校大學生應征工作的核心,中共中央、國務院、中央軍委《關于加強新形勢下國防教育工作的意見》(中發[2011]8 號)和教育部《關于加強新形勢下學校國防教育工作的意見》(教體藝[2011]6 號)等文件中,要求各學校嚴格加強大學生國防教育工作。要通過新生軍訓、征兵宣傳月等國防教育活動,持續性地開展理想信念教育,增強學生的國防意識和擔當意識,引導學生到部隊建功立業、實現人生價值。
(二)提升軍事理論課的質量。讓學生在課堂上就能了解我們國家的國防概況、國防力量、國際戰略環境,理解軍事高技術和信息化戰爭的常識,了解國際國內的政治、經濟和軍事方面的形勢和動態,增強學生的國防意識和擔當意識,引導學生把參軍作為人生的一次考驗和磨練,作為實現自己人生價值與抱負的舞臺。
(三)征兵宣傳亟需采取更適合大學生行為特點、更貼近大學生生活實際的多樣化形式。根據不同學生的特點研究并采用不同的宣傳內容和方式,線下宣傳和線上動員同時開展,政策宣傳和趣味介紹融合進行。可以通過軍事理論課教師、輔導員、學生社團三支隊伍,積極將征兵宣傳活動走進教室、進宿舍、進社團、進網絡,全方位服務高職院校大學生征兵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