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建勛 陳雪穎
[摘要]廣東省江門市是中國著名僑鄉,舊稱五邑(包括鶴山市、臺山市、恩平市、開平市、新會市)。江門五邑具有極其濃厚的歷史和文化、藝術、學術氛圍,并產生了眾多名人。這些名人德才兼備、知行合一,留下諸多佳作,對后世的思想、文化產生了深遠影響。本文以江門五邑籍地方名人文獻資源,包括紙質文獻資源和電子文獻資源等為研究對象,利用調查、統計、分類、總結等研究方法對這些名人文獻資源進行調查和分析歸納,并多渠道地進行展示,以助于相關部門從廣度、深度去保護、開發、利用和宣傳珍貴的文化遺產,更好地展現江門僑鄉的人文精神全貌。
[關鍵詞]地方名人;江門五邑聯合圖書館;文獻資源;數據庫;資源建設
一、研究背景與目標
(一)研究背景
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國文聯十大、中國作家協會九大開幕式上致辭:“第一,希望大家堅定文化自信,用文藝振奮民族精神。”[1]黨的十九大報告強調:“文化興國運興,文化強民族強。”廣東省江門市歷史悠久,名人輩出,產生了不計其數的名人和名作。江門市委、市政府十分重視地方名人文化和歷史資源的保護和傳承工作,先后發布了《江門市名人檔案管理辦法》《關于加強江門市僑界名人故(舊)居保護工作的指導意見》等指導性文件,對地方名人文獻資源的保護給予了充分的政策保障。
江門五邑聯合圖書館作為江門市政府指定征集和保護珍貴名人文獻資源的主要場所,目前已征集到地方文獻六萬多冊。這些寶貴的名人文獻資源包括著名心學家陳白沙、維新派代表人物梁啟超、中國油畫之父李鐵夫、航空之父馮如、致公黨領袖司徒美堂、歷史名家陳垣、革命先驅陳少白等人的相關作品。這些名人在文化、藝術、政治、經濟、軍事等領域做出了杰出貢獻,并且留下了大量散落于世界各地的珍貴文獻。江門五邑聯合圖書館在征集、收藏、保護、開發及利用、推廣這些優秀文化作品的過程中發揮了重要作用。據統計,2019年,到江門五邑聯合圖書館現場查詢五邑名人資料的人數超過一千人次,現場參觀江門五邑聯合圖書館舉辦的五邑名人展覽人數超過五千人次;而通過網絡查看江門五邑聯合圖書館的名人文獻電子資源和展覽的人數過萬。這凸顯了地方名人文獻資源的重要性。
目前,江門五邑地區建成的規模較大的關于江門五邑籍名人文獻資源介紹的只有五邑院士庫和五邑華僑華人資源庫,雖然它們獨具特色,但是還不能全面、綜合、系統地展現五邑名人的精神風貌。因此,我們有必要通過五邑聯合圖書館以及各文化單位與收藏五邑名人文獻資料的社會熱心人士團結協作,整理好分散于世界各地的江門五邑籍地方名人文獻資源。
(二)研究對象
本文研究對象為江門五邑籍地方名人文獻資源,包括江門五邑籍名人作品和介紹江門五邑籍名人的作品。載體形式不限,紙質文獻、電子文獻、音像文獻等均可。
(三)研究目標
江門五邑聯合圖書館通過系統地整合收藏于各個圖書館、博物館、美術館、文化館等文化收藏單位的地方名人文獻資源,為粵港澳大灣區人文資源建設提供了豐富的文獻參考。江門市通過整理各館和各處的地方名人文獻初始數據,將數據按照文獻著錄格式匯總于地方名人文獻資源總庫,以此建立地方名人文獻資源專門展柜、專題數據庫等公共資源。這不僅有利于地方文化的傳承與發展,而且能夠更好地展示江門僑鄉獨特的人文魅力。
二、江門市地方名人文獻資源建設路徑
江門市采取多渠道、多層面、多類別的方式來收集、整理和建設地方名人文獻資源,讓大眾全面、深刻、系統地認識江門市名人取得的杰出成就,為后人創作研究以及文化遺產保護做出應有貢獻。江門市地方名人文獻資源建設路徑可分為各館初始數據整理階段和聯合館集中數據合并處理階段,即通過對各館地方名人文獻資源的數據匯總,最終形成江門五邑地方名人文獻資源總庫并附設各專題介紹和研究。具體實施路徑如下。
(一)單獨建設,依據各館實際開展
江門五邑聯合圖書館各館根據自身館藏地方名人文獻數量、門類、年代、地域等做成本館特色數據庫或專題、專柜,如建立地方名人族譜專題、地方名人書畫作品、地方名人唱片專題等,讓大眾能夠系統、深入、綜合地進行學術研究。
(二)聯合建設,由責任部門統籌協調開展
江門市積極響應和貫徹廣東省和江門市文件和會議精神,高效地推進粵港澳大灣區人文資源建設。同時,江門市正在大力發展文化旅游,地方名人文獻資源名片是不可或缺的一環。江門五邑聯合圖書館應與其他江門五邑聯合場館(江門五邑聯合美術館、江門五邑聯合文化館、江門五邑聯合文化館)以及相關文化單位一起攜手整合江門五邑籍名人文獻資源。各聯合館按照文獻著錄格式要求整理好數據,挖掘地方名人文獻資源,并對所有特色數據進行分類、整合,最終并入到江門市地方名人文獻資源數據庫,實現地方名人文獻資源共建、共享、共贏。
江門市在與本市單位開展合作的同時,還可以和其他省市級單位進行文獻資源互補。例如,2009年9月30日,由廣東省、香港特別行政區、澳門特別行政區三地聯合申報的粵劇,經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批準,正式列入《世界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為更好地保護這一世界文化遺產,2019年江門五邑聯合圖書館配合省立中山圖書館關于做好粵劇文獻整理的要求,聯合江門粵劇傳習所將五邑地區粵劇名人文獻資源整理好并提交省館,最終并入粵港澳“粵劇文獻總覽”數據庫,實現了粵港澳大灣區粵劇名人文獻資源的互聯互通,有力地促進了粵港澳三地的人文交流和合作。
(三)專題特色建設
1.分門別類建設
江門市可按照中圖法(中國圖書館分類法)的圖書分類標準進行學科分類和區分,將地方名人文獻資源分成政治類、哲學類、文化類、藝術類、經濟類等,便于大眾快捷、高效地查詢和研究。例如,江門五邑籍藝術類名人文獻資源包括陳白沙、黃煟南、黃炳堃、呂祖銘、朱庸齋、胡蝶、紅線女、李鐵夫、司徒喬、羅工柳、李凌、司徒惠敏、黎民偉、胡根天、楊善深、黃新波等名人作品。在藝術的種屬下,地方名人文獻資源還可以再細化,可分為書法類、繪畫類、音樂類、粵劇類、舞蹈類、影視類等名家作品。
2.某一特定群體建設
江門市可采取合并的方式對地方名人文獻資源進行歸納總結,這有助于形成集群效應,讓大眾深入了解這一群體。例如,以嶺南三大代表藝術為例,粵劇、嶺南畫派和廣東音樂不僅是嶺南的杰出藝術代表,而且也是江門僑鄉藝術文化的杰出表現,是中華優秀藝術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深受海內外民眾熱愛。江門市建立以粵劇藝術大師、紅腔創始人紅線女,廣東音樂創始人丘鶴儔,嶺南畫派杰出人物楊善深等人為代表的優秀作品專題數據庫,讓大眾能夠更好地了解和研究江門五邑籍作家對嶺南三大藝術瑰寶的重要貢獻,激發研究者的創作熱情,讓其積極參與臺山廣東音樂和開平粵劇群體創作,更好地保護地方文化。再如,江門市有34位院士,數量居廣東地級市之首,在全國也是名列前茅,并且其擁有全國第一條以院士命名的路,即“院士路”。江門市建立江門五邑院士作品和相關研究專題,且并入地方名人文獻資源數據庫,可以讓大眾對江門市濃厚的科學技術研究氛圍有更深刻和直觀的認識。
3.結合文旅資源建設
江門市可根據時代發展要求,將當地歷史文化遺址與相關名人文獻資源有機結合起來。其可整合當地特色旅游資源,如宋元崖門古戰場、江門海上絲綢之路遺跡、陳白沙故居、梁啟超故居、馮如故居、小鳥天堂等廣為人稱頌的僑鄉歷史文化、歷史旅游景點,將這些景點融入相關地方名人文獻資源建設中,讓大眾深刻感受江門僑鄉濃厚的人文氣息。
4.結合華僑華人文化特色資源建設
江門市可根據華人華僑在不同領域取得的成就進行歸類。例如,江門市建立江門五邑華僑華人文獻專題,在此專題下又可以細分為政治類、文化類、歷史類、藝術類等,讓大眾深層次了解海外華人華僑對當地國家以及自己家鄉做出的重要貢獻。
筆者通過對比發現,各館獨立建設地方名人文獻資源形式比較單一,內容貧乏單調;而各館合作建設形式則比較多樣,內容豐富多彩。為了發揮名人文獻的最大作用,江門市應積極開展地方名人文獻資源合作建設和專題建設,多維度、深層次地對其開發利用,讓大眾熱愛和重視這些資源,從而促進和帶動地方名人文獻資源的征集和開發工作,使社會形成良好的地方名人文獻保護意識。
三、江門市地方名人文獻資源展示途徑
第一,江門五邑聯合圖書館在各館展廳或展柜及學術報告廳進行宣傳,在各館網站設置專門區域進行宣傳,使其成為地方名人文獻資源宣傳一張亮麗的名片。第二,江門五邑聯合圖書館與其他場館聯合,輪流展出地方名人文獻資源展板,增強館際交流合作,形成宣傳合力,使地方名人聯合展成為地方文化對外宣傳的一個重要窗口。第三,江門五邑聯合圖書館在新聞媒體和微信公眾號等新聞平臺和網絡平臺開辟地方特色文獻研究專欄,拓寬名人文獻宣傳渠道,讓大眾各抒己見,加深大眾對地方名人名著的了解。第四,江門五邑聯合圖書館與地方中小學校和高校聯合開展地方名人文獻宣傳教育活動,讓學生積極參與,開拓知識視野,增強地方文化自信。例如,五邑大學可開設“江門僑鄉人文歷史”選修課;各中小學可開設“江門僑鄉名人作品”閱讀賞析課,等等。第五,江門五邑聯合圖書館與地方名人研究學會和學術組織開展名人研究資料宣傳、發布活動。例如,其可與陳白沙研究學會、梁啟超研究學會、廣東僑鄉文化研究中心、文學藝術界聯合會、書畫協會、攝影協會、粵劇傳習所、宣傳部等學術機構、組織進行密切交流合作,將最新的關于介紹江門五邑籍名人的論文論著成果進行收集和展示。
四、地方名人文獻資源建設路徑及展示途徑的建議和思考
(一)要確認地方名人文獻資源來源和版權
為了避免出現版權爭議,地方名人文獻資源的來源與版權需要詳細確認,做到沒有異議,如果是文獻全文,還需要與作者確認是否同意網絡公開展示,以及簽訂授權展示協議書,同時展示的文獻內容要思想正確、積極向上,符合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和大眾審美追求。
(二)各聯合館團結協作
要想做大、做全、做強地方名人文獻資源,各聯合館需要團結協作,依托江門五邑聯合圖書館豐富的地方名人文獻資源、扎實的技術人才隊伍,以及兄弟文化場館的支持,有效地整合資源,實現地方名人文獻資源共建共享、互聯互通,使得分散雜亂的地方名人文獻資源經過深層次加工和綜合整理后組成一個系統、有序的整體,形成強大的合力,發揮地方名人文獻資源宣傳地方人文歷史的巨大品牌效應。
(三)政策、資金和人才支持
相關部門應當在軟硬件方面給予地方名人文獻資源建設充分的政策、資金和人才支持。2019年,中共中央、國務院頒布的《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提到:“共建人文灣區,塑造灣區人文精神。堅定文化自信,共同推進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發揮粵港澳地域相近、文脈相親的優勢,聯合開展跨界重大文化遺產保護,合作舉辦各類文化遺產展覽、展演活動,保護、宣傳、利用好灣區內的文物古跡、世界文化遺產和非物質文化遺產……增強大灣區文化軟實力,進一步提升居民文化素養與社會文明程度,共同塑造和豐富灣區人文精神內涵。”[2]江門市不僅是粵港澳大灣區人文經濟發展的直接關聯城市,而且是中國海上絲綢之路的重要沿海城市。江門市面朝海外各洲,背靠內陸腹地,在對外人文交流合作中具有重要作用。江門市市級文化主管部門要高屋建瓴,制定相關政策法規,保障地方名人文獻資源整合,將地方名人文獻資源建設打造成人文灣區一張閃亮名片。另外,各聯合館應統一思想和目標,按要求高質量、高標準完成數據整合。
(四)加大征集、挖掘、宣傳地方名人文獻資源
江門市深入挖掘地方名人文獻資源,包括論著、族譜、書畫、碑帖、音像、手稿等,弘揚江門僑鄉人民銳意進取的創新精神,踐行粵港澳人文灣區的重大戰略,促進地方文化、旅游等產業的發展。江門市通過文字、圖片、音像等多種方式增強廣大民眾對地方名人的思想認識,讓社會形成重視地方名人文化遺產的良好氛圍。另外,筆者建議國家圖書館參照第一次全國可移動文物普查模式,整合全國各地名人文獻資源,建立中國地方名人文獻資源總數據庫,方便各省市圖書館將地方名人文獻資源錄入、收集、整理、開發、利用。
五、結語
江門市是中國歷史文化名城,是處于“一帶一路”的沿海城市,是中國海上絲綢之路的重要節點,是著名的曲藝之鄉和院士之鄉。江門五邑聯合圖書館將地方名人的作品及相關研究論文論著進行收集、整理、分類,最終建成統一的地方名人文獻資源數據庫,能夠更好地保護好、傳承好、發展好這些具有地方特色的文獻資源,讓大眾切身感受到這些優秀文化遺產強大的生命力。特別是地方名人文獻資源建設總數據庫以作者的地域、年代、性別、年齡、類屬等條件進行歸類和檢索,能夠為江門市各個領域的發展提供歷史佐證和現實思路,對粵港澳大灣區人文建設具有重要的參考價值。筆者對這些名人和相關文獻資源進行歸納研究,探索其建設路徑及展示途徑,以期為其他地方名人文獻資源建設和相關決策的制定提供參考。
[參考文獻]
[1]倪惠英.粵劇表演藝術大全:唱念卷[M].廣州:廣州出版社,2020.
[2]新華社.中共中央 國務院印發《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EB/OL].(2019-02-18)[2021-11-22]. http://www.gov.cn/zhengce/2019-02/18/content_5366593.htm#6.
[基金項目]江門市社科聯立項資助課題“江門市五邑籍名人名著書目數據庫建設與研究”(項目編號:JM2021B07)。
[作者簡介]李建勛(1984—),男,廣東鶴山人,廣東省江門市圖書館地方文獻部館員;陳雪穎(1986—),女,廣東江門人,廣東省江門市美術館辦公室職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