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東北大鼓是遼寧省的一項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距今已有二百余年的歷史,它唱腔優美流暢,曲調豐富多變,反映了東北地區人民的世俗生活、趣事軼聞或家喻戶曉的歷史典故,具有重要的審美價值和社會價值。但隨著時代的發展,東北大鼓逐漸淡出了人們的視野,甚至瀕臨滅絕。本文結合新媒體背景,對東北大鼓及其所面臨的問題進行分析,探尋東北大鼓的傳承、傳播策略,以期對其保護、傳播和發展有所啟示。
[關鍵詞]非物質文化遺產;東北大鼓;新媒體;傳播策略
回首千年華夏文明,中華傳統文化支撐著中華民族這千百年來的發展,始終是促進民族發展的重要力量。隨著我國經濟、科技實力不斷增強,人民生活水平持續提高,人民的物質需求已經得到基本滿足,開始追求更高層次的精神需求。因此,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和傳承成為提升我國文化自信、加強文化認同感的重要舉措。習近平總書記曾指出:“要加強對國粹傳承和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支持和扶持,加強對少數民族歷史文化的研究,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盵1]2020年,《中共中央關于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的建議》[2]對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傳承工作進行了系統性規劃。
遼寧省是我國東北地區的多民族省份,各民族文化結合其地域特色不斷融合發展,孕育了豐富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其中,東北大鼓是第一批被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的項目。它作為一種曲藝藝術,歷史悠久,兼容并包。隨著經濟發展和科技進步,信息時代已然到來,新興的傳播媒介層出不窮,信息的傳播與接收愈發便利。世界各個民族通過互聯網平臺傳播各自的民族文化,文化的碰撞和交融屢見不鮮。在新媒體時代背景下,東北大鼓的保護和傳承工作面臨嚴峻考驗。本文從東北大鼓這一非物質文化遺產出發,探究新媒體環境下東北大鼓在傳播和傳承中遇到的問題并加以闡釋,提出東北大鼓順應時代發展的傳播策略,為今后的非遺文化傳承、傳播工作提供參考。
一、東北大鼓概述
(一)歷史起源
東北大鼓起源于我國東北地區,是一種民間說唱藝術。清朝年間,東北大鼓在鄉村流行起來,發展至今,已有二百余年的歷史。學界關于東北大鼓的產生背景說法不一。若從說唱藝術發展過程來看,東北的說唱音樂可追溯到遼金時期,而明清兩代,說唱藝術的發展達到了頂峰,鼓樂也隨之流行起來。所以,至少從明代開始,我國已經出現了東北大鼓等北方鼓曲的雛形[3]。到了清朝中期,流行于北方的某些說唱音樂才漸漸演變成東北大鼓。
關于東北大鼓自身的歷史起源,現如今學界有兩種說法:其一是起源于清代“子弟書”。“子弟書”也是清朝中期流行于我國北方的一種曲藝形式,相傳是由清代八旗子弟首創并流傳開來的?!白拥軙毕仁莻髦帘本笤诒本┏莾葷u漸演變出不同類型的曲調,而其中一類曲調隨北京說唱藝人黃輔臣傳入盛京(今沈陽),在東北地區流行起來。其二是起源于東北農村。當時,東北大鼓也被稱為“屯大鼓”,部分農民選擇在農閑時從藝,走街串巷進行表演,從而獲取額外的經濟收益,這也推動了東北大鼓自身的傳播和發展。
由此,東北大鼓興起的原因可歸納為兩點。第一,東北地區的地理環境。當冬季來臨,東北農民的農閑時期長達半年之久。農閑時期,農民們開始從事藝術創作,用以打發時間,為東北大鼓的誕生創造了條件。第二,東北地區多民族聚居的特點。第六次全國人口普查顯示,遼寧省56個民族俱全[4]。雖然各個民族的人口數量均有不同,但是遼寧省各民族雜居的情況也為民族文化的融合和地方文化的發展創造了得天獨厚的環境。可以看出,民族遷徙與融合為東北大鼓的演變創造了一個獨有的文化空間。
(二)藝術特色
東北大鼓音樂是由唱腔和伴奏兩個部分組成,它的音樂結構屬板腔體,唱詞的基本形式為七字句的上下句式[5]。由于板式的不同,它的唱腔種類繁多,有“四平調”“半京韻”等。東北大鼓的表演風格多變,由于各說書藝人舞臺表現力的不同,也分不同的表演派系。東北大鼓的傳統曲目十分豐富,取材廣泛。隨著東北大鼓愈發興盛,其在流傳過程中形成了不同的流派。遼寧東北大鼓就分為奉調、南城調、西城調三種,傳至外地則又誕生了許多其他的流派。
二、東北大鼓傳播、傳承遇阻
傳播與傳承是維持非物質文化遺產生命力的兩個“主動脈”,它們互為補充、相互促進。傳播推動了民族文化進一步碰撞、交融,促使中華文化的內涵更加豐富。傳承則讓民族文化得以延續,使其歷經時代的洗禮仍能散發光彩。若無傳播,則談不上傳承,傳播為傳承提供了先決條件,而傳承又構成了傳播的一部分,在傳播過程中,不同地區、不同種類文化的互相作用實際上構成了另一種意義上的繼承。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播是一種活態流變,是繼承與變異、一致與差異的辯證結合[6]。隨著時代的發展,東北大鼓漸漸從興盛走向衰微,傳承與傳播工作也屢屢受困。
(一)不斷流失的生命力
任何文明的存留和延續都彰顯了其旺盛的生命力,而文明的衰微也預示其生命力的流失。東北大鼓從清朝中期產生,民國初年略有衰退,直到新中國成立之初,東北大鼓才在政府的支持下逐漸復興。然而改革開放后,由于社會變遷等多重因素的影響,東北大鼓沒能再重回往日的地位。
傳承人與受眾老齡化是東北大鼓衰落的主要因素之一。20世紀50年代,人民收入普遍較低,國家經濟屬于復蘇階段,人們的物質需求大于娛樂需求,電視、廣播等媒介仍未普及,東北大鼓等曲藝類節目受到推崇,加之政府推出了針對文藝界發展的“雙百方針”政策,促進了東北大鼓的復興。
到了21世紀,當年的主要受眾群體由中青年人變成老年人,而老年受眾又有自身的局限性。例如,老年群體的消費力不強,相較年輕人,他們對市場消費的拉動也較小;老年群體的影響力不強,他們與年輕人之間存在代際失衡的問題,這在一定程度上阻礙了兩者之間的人際傳播;老年群體的接受力不強,新興的電子媒介在他們當中的普及度仍然不高。因此,受眾群體的老齡化在一定程度上阻礙了東北大鼓通過新興媒介廣泛傳播的步伐。同時,傳承人數量日益減少,普遍呈現高齡化態勢。老一輩傳承人的衰老和后輩傳承人數量稀少造成了傳承主體的缺失,進而使東北大鼓瀕臨絕境。
(二)傳承方法的局限
東北大鼓的內容主要分為鼓曲和唱詞,由于東北大鼓屬于口頭表演,這就要求演出者不但要記住唱詞,還要盡可能還原曲譜。而在傳授東北大鼓技藝時,老師通常采用口傳心授的形式,這種教學形式單一,效率較低,學生的學習進度也十分緩慢,既拖慢了傳統技藝的傳承進程,又不利于其保存和廣泛傳播。經過二百多年的演變和發展,東北大鼓的史料和經典作品都遭受了一定程度的破壞,一些曲譜也已經失傳。這就要求現在的傳承人們既要掌握已有的曲目,又要具備豐富的創作經驗。這種情況在無形中提高了對東北大鼓傳承人的要求,傳承工作也陷入困境。
(三)傳播模式單一
21世紀初期,我國的經濟水平不斷提升,在國際舞臺上,我國的國際地位也愈發重要。在中華文化“走出去”和外國文化“引進來”的背景下,我國形成了多種文化碰撞、融合的局面。可以說,文化沖擊的浪潮為東北大鼓過濾出了真正的受眾,在多元文化的背景下,年輕群體對傳統文化愈發陌生。
喬曉光教授提出:“新一代傳人對非遺產生‘文化陌生感’,鄉村的民俗、信仰失去年輕一代的傳承群體,傳統習俗不再,非遺的原生環境不再,年輕人傳承繼承的更多是技藝?!盵7]互聯網不僅割裂了老年群體和信息社會的關系,還隔斷了年輕群體和傳統民俗的聯系。東北大鼓作為民間藝術,是根據生活需要被創造出來的,擁有其自身的時代特性,依傍于獨有的傳統民俗,而新一代的年輕傳承人早已脫離了當初的民俗環境。
互聯網為這個時代創造了全新的社會生態,快節奏的生活模式逐漸影響了受眾的信息接收模式和媒介使用習慣。雖然信息化時代出現了許多新興媒介,拓寬了傳播渠道,但在使用媒介時,受眾的主觀能動性得到了空前的增強,碎片化、耗時短、體量大的信息形式限制了東北大鼓的傳統傳播模式,東北大鼓也逐漸失去了立足之地。
三、提升東北大鼓傳播效果的可行路徑
(一)擴大受眾群體,拓寬傳播覆蓋面
在這個“酒香也怕巷子深”的時代,提升東北大鼓的知名度成為非遺工作中最基礎的一環。層出不窮的新媒體為東北大鼓的“走出去”搭建了堅實的平臺,東北大鼓應利用新興的傳播條件,在保留已有受眾圈子的同時不斷向外擴張,吸引不同類型的受眾。其既要通過傳統媒體滿足已有受眾的需求,又要利用新興媒體進行廣泛宣傳。
與此同時,新媒體也為非遺工作創造了便利的傳播條件。例如,抖音開展了“非遺合伙人”計劃,旨在讓非遺通過流量扶持,享受“信息紅利”,提高市場價值,吸引年輕受眾[8]。通過網絡平臺,東北大鼓能夠更好地適應信息流向,貼合大部分受眾的媒介使用習慣。
此外,巨大的信息流量擴大了東北大鼓的市場,增加了線下演出率,提升了該行業的實際收入,讓傳承人在有了基本保障的同時,還可獲得額外收益。長此以往,這種現象可激勵更多年輕人選擇從事東北大鼓的傳承工作,讓傳承主體不再缺位。
(二)利用技術手段,改善傳承條件
東北大鼓自身的表演形式使其在傳授過程中注重“口傳心授”等以人際傳播為主的模式,這種傳授模式雖然細致,但是效率不高。當下,許多數字化設施走進了課堂,東北大鼓的傳授過程可引用先進的數字化技術,如將相關課程錄制成視頻、音頻等形式,整合成數字化資源,便于學生獲取和保存,也可將公開課錄制成視頻在互聯網上發布,讓更多受眾能夠在互聯網上感受東北大鼓的魅力。
過去,老一輩傳承人的離世和新一輩傳承人較少導致某些古老曲譜失傳。如今,傳承機構可以利用數字化技術搭建數字資源庫,記錄東北大鼓的演變歷史、歷代傳承人資料、研究成果、鼓曲曲譜和經典唱詞等內容。如榆樹東城派的經典作品《杜十娘》《地藏菩薩》等現已在戲曲網站上被廣泛傳播,東北大鼓相關演出及紀錄片也保存在遼寧文化云平臺上。這樣既易于保存和整理相關資料,又利于信息的檢索與展示。
(三)明確傳播定位,促進活態傳承
東北大鼓作為非物質文化遺產,具有其自身的“形”與“魂”?!靶巍敝傅氖菛|北大鼓的形態和內容,是流傳至今的唱詞鼓曲。“魂”指的是東北大鼓所代表的傳統文化和民俗生活,是歷史留給后人的寶貴財富。新媒體的出現為東北大鼓“形”的發展注入了活力,使陳詞古曲仍能活躍于百年后的今天。
然而,在傳播及傳承過程中,新興技術常被認作模糊,甚至扭曲非遺文化的因素。有人對東北大鼓所代表的歷史之“魂”能否在當代背景中原貌再現提出了質疑,這種觀點扭曲了內涵與方式之間的關系。東北大鼓在使用新媒體推進傳承工作的同時,不應一味地貼合傳統、還原民俗,而要與時俱進、活態運轉。誠然,東北大鼓是在過去特定的文化背景下誕生演化而來的,但如今的生活習慣早已無法與過去兼容,當時的傳承方式在現代社會中顯得尤為脆弱[9]。然而,一味地批判傳統,使傳承完全附著于現代的理解模式,又失去了東北大鼓自身的文化底蘊。東北大鼓的原生環境已經無法再現,為了消除新一代傳承人對傳統文化環境的陌生感,我們只能在現在的社會生態中完成傳統與現代的對接。
媒體機構在進行傳播工作時,既要讓東北大鼓的“形”與時俱進,在人們的視野中更加清晰,又應守住東北大鼓的文化之“魂”,不被流俗所裹挾,如此才能做到“形魂兼備”,真正讓寶貴的文化遺產得以傳承于后世。
四、結語
傳承以傳播為基礎,只有將非遺文化傳播出去,才能吸引更多的受眾關注非遺文化,為非遺文化的傳承搭建更好的平臺。在傳播形式及理念中,非遺文化傳播應做到與時俱進,采用新媒體技術,擴大信息流通率,將非遺文化轉化為人民群眾喜聞樂見、易于接受的新形式;在傳承方法上,非遺文化傳播應以時代背景為參考,勇于革新,利用信息技術掃清傳承工作中的障礙,為傳承工作提供便利,讓文化重新煥發生機。
[參考文獻]
[1]求是.習近平在敦煌研究院座談時的講話[EB/OL].(2020-02-01)[2021-02-26].http://jhsjk.people.cn/article/31566278.
[2]丁元竹.“十四五”時期非物質文化遺產系統性保護相關政策措施研究[J].管理世界,2020(11):22-35.
[3]馮志蓮.東北大鼓備忘錄:對一種傳統說唱音樂的當代思考[J].中國音樂,2008(02):109-115,118.
[4]國務院人口普查辦公室,國家統計局人口和就業統計司.中國2010年人口普查資料[EB/OL].(2010-11-01)[2021-02-26].http://www.stats.gov.cn/tjsj/pcsj/rkpc/6rp/indexch.htm.
[5]童麗娜,馬衛星.南音·東北大鼓·人[M].哈爾濱:哈爾濱工程大學出版社,2011.
[6]王文章.非物質文化遺產概論(修訂版)[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13.
[7]喬曉光,蘇歡.互聯網時代的文化傳承:基于非遺社會實踐與現象的觀察思考[J].文化遺產,2017(01):4-10,157.
[8]中國新聞網.抖音推出“非遺合伙人”計劃 助力傳承人實現百萬收入[EB/OL].(2019-04-17)[2021-02-26]. https://www.chinanews.com/business/2019/ 04-17/8811453.shtml.
[9]吉琳玄,馬知遙,劉益曦.新媒體時代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播與傳承[J].民族藝術研究,2020(04):137-143.
[基金項目]大連外國語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2021年學術論文寫作工坊成果。
[作者簡介]徐晴(2000—),女,遼寧沈陽人,大連外國語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本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