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革輝
作為世界體壇級別最高、影響力最大的綜合性運動會,奧運會既是各國各地區運動員競技的舞臺,也是世界各地媒體展開激烈比拼的賽場。疫情之下,東京奧運會前所未有的空場舉辦,媒體的作用顯得更為重要,相互間競爭也變得更加白熱化。據統計,本屆東京奧運會,共有來自約200 個國家和地區的約2000 家媒體參與報道工作,媒體總人數逾16000 人。
在媒體融合的大背景下,作為湖北日報傳媒集團的特派記者,如何在奧運會這場全球媒體大戰的采訪中發揮自身的優勢,凸顯地方的特色,以滿足各類不同受眾的信息需求?這就給前方記者提出了更多、更高的要求。
新聞之所以“新”,最重要的一點就是取決于新聞的時效,即傳播速度。發布的速度越快,新聞的價值就越大,吸引的受眾就會越多。
而互聯網和移動終端的興起,使省一級的傳統紙質媒體在奧運會報道中搶占第一落點也成為了可能。這次東京奧運會的采訪,湖北日報的前方記者便充分利用媒體已有的官方微博、新聞客戶端、公眾號、抖音號等網絡平臺,發揮其“短平快”的特性,多次在奧運報道中搶得先機。
中國首金,歷屆奧運會上都會成為開幕式次日媒體關注的焦點;中國女排,作為衛冕冠軍在東京賽場步履維艱而牽動人心;乒乓賽場,每一場中日之爭都被賦予了更多的內涵而倍受關注;湖北首金,王宗源、汪周雨先后問鼎為我省延續“屆屆奧運見金”的輝煌,自然是本埠媒體報道的重中之重……
在這些重要的時間節點,雖然電視、網絡上都有賽事的現場直播,但電視直播的鏡頭也有局限,它不可能覆蓋到賽前、賽中、賽后的每一個環節和場所,而且電視直播的信號也有一定的延時,正是因為這些客觀因素的存在,就給傳統紙媒的前方記者在采訪的每個環節上搶速度、爭時效留下了施展的空間。

記者胡革輝在射擊選手楊倩為中國拿下東京奧運首金的現場采訪
每一次比賽,湖北日報的前方記者都會早早來到賽場投入工作,從場館介紹到場內情況,從選手熱身到正式比賽,從賽后頒獎到混合采訪,每一個環節都有不同的信息可以傳遞給不同的受眾,而以“短平快”見長的微博平臺就成為了首選的信息發布載體。在采訪現場,前方記者可以直接在手機、筆記本電腦上操作,將所見所聞通過快訊、圖片、視頻等形式快速發布,搶得第一落點,滿足了網民的即時信息需求。
例如,奧運會的跳水男子雙人3 米板決賽,湖北小將王宗源和廣東老將謝思埸提前一輪鎖定冠軍,為湖北延續了屆屆奧運見金的輝煌。在這一重要的歷史時刻,湖北日報前方記者在現場裁判打分出來的第一時間就通過官方微博發出快訊,在全網搶到了首發。
除現場采訪的新聞素材要搶速度、占據第一落點外,在關鍵的時間節點,特別是備受本地受眾關注的湖北奧運健兒爭金奪銀的比賽,前后方還需緊密配合,根據比賽進程,第一時間在各個平臺發布已提前準備好的海報、長圖、人物通訊等作品,從而在本埠媒體的奧運報道競爭當中,利用速度優勢在全平臺牢牢地占據主動地位。
新聞要傳播,作品的可讀性必不可少,而要提升新聞的可讀性,除了作品本身具有的新聞價值外,還需要不斷在拓展新聞的廣度上多下功夫。
奧運會作為全球的體育盛會,主角肯定是運動員,這一點毋庸置疑。不過,每一屆奧運會,前方記者采訪的時間一般都會持續20 天左右,為了讓自己的報道題材不至于單調,受眾不僅僅局限于關注體育的群體,記者們的目光自然不能只停留在競技賽場,只關注運動員、教練員,而在網絡媒體飛速發展之前,傳統紙媒因為版面所限,傳播渠道單一,無法承載更多更廣的內容,因而奧運報道的領域在廣度上并未得到充分拓展。
隨著各種形態的網絡媒體異軍突起,紙媒版面有限、傳播渠道單一的問題已不再成為拓寬采訪領域的束縛,因為網絡的空間足夠大,報道的形式足夠多,足以涵蓋奧運會的方方面面。從楊倩、王宗源等奧運冠軍到中國賽艇的外教團隊,從場外的志愿者到排球賽場的中文主持人,從揭秘媒體酒店到探訪主新聞中心,從幾經周折的核酸檢測到不斷加劇的當地疫情,從交替出現的臺風高溫到疫情之下的飲食交通,從風靡日本的棒球文化到精細化的廢品回收利用……只要與奧運相關聯,賽場內外的各類人、事、物,均可成為前方記者的報道素材。
不過,雖然可供采訪的資源豐富多彩,但作為一個地方媒體的前方記者,在通過增加報道對象、創新報道形式等方法拓寬報道廣度的同時,也同樣需要有自己的側重點,并非“揀到籃子里都是菜“。一方面,在奧運會這種國際大賽中,地方媒體的前方記者基本上都是單打獨斗或小團隊作戰,與國際通訊社、國家級大報、電視臺等大型傳媒機構的“兵團級”作戰不可能相提并論;另一方面,每家媒體都有自己的功能定位,都有自己的受眾群體,因此在奧運會這片廣闊的天地里,地方媒體的前方記者面對眾多的采訪資源如何取舍,如何為我所用,如何凸顯地方特色,又會成為采訪實踐中需要不斷探索的一道課題。
基于貼近性的原則,地方媒體關注的首選自然是本地區的運動員、教練員。東京奧運會,湖北共有24 名健兒參加10 個大項的比賽,參賽人數和參賽大項數量均創歷史新高。他們作為湖北的驕傲,湖北日報的全媒體平臺對24 名健兒的報道實現了全覆蓋,其中,對重點運動員的報道更是做到了全方位、無死角。現場文字直播、快訊、消息、特寫、側記、人物通訊、短視頻、視頻連線直播、海報、長圖……多種形式的全媒體報道,讓湖北奧運健兒奮勇拼搏的精神傳遞到千家萬戶。
在其他選題的采訪中,前方記者也需時刻注意如何凸顯地方特色,而不至于讓自己的內容成為“大路貨”。通過挖掘本土元素,或在報道中出聲、出鏡,前方記者借此一下拉近了與本地受眾的距離,讓自己的報道更容易貼近本地讀者。
例如,浙江選手楊倩為中國拿下東京奧運會首金的報道,前方記者在現場采訪中敏銳地抓住了“浙江省體育局局長祝福湖北健兒在接下來的比賽中奪金,和浙江一樣續寫屆屆奧運見金的輝煌”這一細節,從而將“中國首金”這一新聞與“湖北和浙江是國內僅有的兩個屆屆奧運見金的省份”這一背景有機地結合在一起,在報道中加以突出呈現,頓時讓“中國首金”的報道有了自己的特色,更利于在本地讀者中傳播。
又例如,日本紀錄片導演竹內亮接受湖北日報前方記者獨家專訪的稿件——《東京奧運會的意義,我還在尋找》,文中所涉及到的奧運、疫情、武漢等話題,全部跟中國、跟湖北武漢相關。此篇稿件既在奧運報道題材上有了突破,又讓內容與本地密切相關,從而收到了極佳的傳播效果,成為東京奧運會期間難得的佳作。
“新聞是溝通情感的,而不是拒情感于千里之外”,美國哥倫比亞大學新聞學教授塞繆爾·弗里德曼提出的這一觀點,為新聞報道作了一個很好的注釋,新聞作品不僅僅是用來傳播信息,在很大程度上還是一個情感溝通的平臺。新聞作品只有“有溫度”,才會讓受眾感到親切,才能讓受眾愛看,最終達到最佳的傳播效果。
這樣的要求對于體育新聞領域的采訪報道同樣適用,作為一名奧運會的前方記者,如何在采訪報道中提升自己的腳力、眼力、腦力、筆力,寫出“有溫度”的新聞作品呢?
其一,用精彩的故事凸顯溫度。在遵循真實原則的基礎上,新聞報道故事化可以讓新聞作品不再生硬,變得和藹可親,更具可讀性,從而讓受眾更容易接受。
例如,《湖北日報》刊發的《破世界紀錄?“汪哥”有諾》一文,重點講述了湖北女子舉重選手汪周雨為備戰東京奧運會更改級別、增加體重的幕后故事,讓讀者感受到了競技體育的殘酷,運動員訓練的艱辛和背負的壓力,并對這位女將的未來充滿了期待。
除了通過文字稿件講故事外,東京奧運會期間,湖北日報還在幾個新媒體平臺同時推出了一個專欄——“老兵新銳”東京行Vlog,兩名前方記者用視頻日記的形式,來講述每天在賽場內外親身經歷的故事。經過后方視頻編輯的精心加工,配上可愛的卡通、幽默的旁白、有趣的音樂,讓這種影像版的記者手記頓時有了一種親切感。跟隨前方記者的鏡頭,讀者既可以身臨其境地感受奧運,又可以從中體會到媒體的用心付出。
其二,用生動的細節維持溫度。細節刻畫是一件新聞作品的靈魂。缺少生動的細節,新聞作品只會顯得干巴、沒有靈氣,缺乏感染力;而好的細節刻畫,能讓新聞人物躍然紙上、栩栩如生。
例如,《射落首金 “比心”楊倩圈粉無數》一文中,前方記者抓住了楊倩比賽時表情冷峻、賽后雙手“比心”以及她的美甲、頭繩上的小胡蘿卜飾品等細節,讓小姑娘的可愛氣質自然流露。
而湖北奧運冠軍王宗源賽后面對鏡頭用家長話向父老鄉親表示感謝時的哽咽畫面,以及中國女排姑娘完成東京奧運最后一戰后與郎平依次擁抱告別的動人一幕,通過短視頻的傳播更是催人淚下。
其三,用鮮明的態度提升溫度。客觀真實是新聞的生命線,但這并不意味著,新聞報道就只是客觀事實的簡單堆砌。一篇“有溫度”的新聞佳作,字里行間一定巧妙地滲透著記者的情感,直擊受眾心靈,引起受眾共鳴。
東京奧運會上,中國女排不敵美國隊遭遇兩連敗,小組出線堪憂,《湖北日報》用“記者手記”的形式刊發了前方記者采寫的《勝也愛你 敗也愛你》一文。稿件開篇從賽前東京冷雨飛飛切入,隨后陳述到場的媒體增多、女排將士賽中賽后的幾個表情、幾名球迷賽后雨中守候等事實,收尾則以東京雨停出太陽來呼應開頭。文中選用的五個事實簡單明了,前方記者通過一些飽含個人情感的語句將幾個新聞事實有機地銜接,最后在標題中直接亮明觀點,引起受眾的共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