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 敏
(中國鐵路廣州局集團有限公司,廣州 510088)
為檢查車輛制動機的技術狀態,確認列車制動系統的功能作用,以確保列車的運行安全,《鐵路技術管理規程(普速鐵路部分)》(TG/01—2014)(以下簡稱《技規》)規定普速列車在不同的運用場景下需按規定進行自動制動機試驗[1]。根據試驗內容和項目的不同,列車制動試驗分為全部試驗、簡略試驗和持續一定時間的全部試驗。全部試驗主要是在列車始發和中轉作業時對列車制動系統進行較為全面的功能檢查,確認車輛制動機制動/緩解作用,檢查制動缸活塞行程,確保列車制動作用良好。簡略試驗則側重于在列車進行摘掛、換端等技術作業后對列車制動作用進行確認。持續一定時間全部試驗則是為了保證途經長大坡道列車的制動作用和運行安全,著重檢查保壓制動性能,確保其列車制動力的不衰減性。
隨著機車車輛設備設施的不斷進步,鐵路技術管理措施也在不斷推陳出新。為滿足貨物列車安全保證距離為1 000 km的要求,最新修訂的《貨車運用維修規程》對貨物列車自動制動機試驗進行了強化和整合,將列檢作業場實施的全部試驗均改為持續一定時間的全部試驗。與此同時,列車簡略試驗在運用中也暴露出部分規定不適應現場的情況。部分鐵路局實踐經驗表明,編組16輛、和諧型機車牽引的旅客列車在12‰以上坡道,牽引定數5 000 t、和諧型機車牽引的貨物列車在6‰以上坡道,單獨實施機車制動,無法保證全列在坡道上停留。因此需對列車簡略試驗的規定進行研究。
現行《技規》第274條規定了普速客、貨列車自動制動機應按規定進行列車簡略試驗的10種場景,包括機車摘掛、列車始發和有調中轉、更換機車乘務組、改變操縱機車或換端,以及列車軟管分離和長時間停留等場景。
《技規》中關于列車制動機試驗的規定最早見于1964年第5版《技規》,其中規定了列車制動機試驗的分類和運用場景[2],其后在《技規》的歷次修訂中均基本保持一致,未發生大的變化,僅在2014版普速《技規》中增加了應進行簡略試驗的第(10)條適用場景。各版本《技規》的列車制動機試驗規定條款見表1。

表1 各版本《技規》的列車制動機試驗規定
從《技規》規定的內容組織上看,列車制動機試驗規定條款屬于第二編行車組織第十一章編組列車章節中的“列車中的車輛檢查及修理”部分,是出于行車組織和列車安全保證的需要,為保證列車制動系統的作用狀況,對列車進行制動機試驗[3]。根據不同運用場景和技術作業時間的要求,列車制動機試驗分為全部試驗、簡略試驗和持續一定時間的全部試驗3種。在進行部分技術作業、列車長時間停留或軟管分離等情形下,需進行簡略試驗。
列車制動系統的性能和作用是否良好,是關系到列車運行安全的重要因素。因此,列車管作為傳遞列車制動指令的唯一途徑,進行列車制動機試驗需要確認列車管壓力的漏泄程度、貫通狀態,同時確認列車中各車輛制動作用是否良好,以便發現故障及時處理。簡略試驗是對列車制動機試驗的簡化,以通過簡要的程序來檢查全列車制動主管是否貫通,確認各車輛制動、緩解狀態。但是需要指出的是,在上世紀八九十年代運輸組織改革后,客、貨列車取消運轉車長,貨運列車取消守車,簡略試驗還包括了一項重要作用—列車完整性檢查,以避免車輛遺留在區間內。
《技規》中未明確規定列車簡略試驗的作業方法,但在《鐵路貨車運用維修規程》、《鐵路客車運用維修規程》以及《鐵路機車操作規則》等機車車輛運用管理規章中均根據各自的運用特點提出了具體的作業方法[4-5]。列車簡略試驗作業方法規定見表2。

表2 列車簡略試驗作業方法相關規定
綜合來看,各運用部門的規章中簡略試驗作業方法的描述雖略有不同,但總體內容協調一致,均要求列車先緩解后實施制動,并完成相應檢查。其核心要點包括以下內容:
(1)列車緩解至定壓后,實施常用制動,減壓100 kPa。
(2)保壓1 min,檢查制動主管漏泄不得超過20 kPa/min。
(3)檢查確認列車最后1輛車的制動和緩解作用。
此外,《操規》第三十二條還規定停車再開車后,應選擇適當地點進行貫通試驗(制動試驗),以此作為對列車制動能力的再次確認。
《技規》條文說明中還特別說明,在下坡道區間做簡略試驗時一定要確認列車制動主管風壓漏泄程度、貫通狀態和制動作用是否良好,以防列車在緩解時下滑。
根據《技規》規定進行列車簡略試驗的10個運用場景來看,列車的技術作業如更換機車,機車換端,更換乘務組等均在車站進行,而列車長時間停留、制動軟管分離等情況下則更多發生在區間線路中。因此,與全部試驗、持續一定時間的全部試驗有所不同,列車簡略試驗的實施場所可分為在站內(包括車站、線路所、列檢作業場等)和區間線路進行。
站內線路與區間線路的區別之一是線路坡度不同。車站基本設置在線路較為平順的寬闊地帶,一般坡度均較小。按照《鐵路線路設計規范》及《技規》規定,車站必須設在坡道上時,其坡度不應大于1‰;在地形特別困難的條件下坡道不大于6‰。而對于區間線路,《技規》(普速鐵路)中對國鐵I級、II級鐵路的最大限制坡度都進行了明確規定。對國鐵I級線路,采用電力牽引時的區間線路最大限制坡度為15‰,內燃牽引時的最大限制坡度為12‰。國內幾大主要普速線路,如滬昆、隴海、太中銀、侯月、襄渝等均存在多處長大下坡道。
站內線路與區間線路的另一個區別則是車站一般均有值班人員,而區間內則無人值守。
列車簡略試驗的目的是在開車前,檢查列車制動主管風壓是否貫通,確認車輛制動系統的工作狀態。當列車處于一定坡度的坡道線路上時,按照列車簡略試驗的要求進行作業,需先全列緩解充風。由于受到坡道下滑力的作用,列車可能發生溜逸。同時,根據簡略試驗作業要求,需對列車尾部車輛發生制動和緩解作用進行確認。因此,對于站內或區間停留需進行簡略試驗的列車,需要判別以下情況:
(1)列車制動系統應有足夠的制動力使列車停留。
(2)檢查列車制動主管的貫通狀態和列車的完整性。
由前述分析可知,列車在站內停留時,站內線路條件相對較好,坡度較小。列車在進行簡略試驗前,一般將機車的單獨制動手柄置全制動位,在列車完全緩解的狀態下,采用機車的單獨制動基本可保證列車的駐停。同時,按照簡略試驗的分工,列檢或車站人員通過最后1輛車的制動、緩解作用變化來對列車制動系統狀態進行確認。
在區間內停留的列車,簡略試驗受到線路條件及人員2方面的限制。
(1)當列車停留于一定坡道線路,機車單獨制動力小于列車的坡道下滑力時,列車將發生溜逸,從而無法在原地駐停的靜止狀態下完成簡略試驗。
(2)當線路處于地勢開闊處,無線通訊信號良好時,對于裝有列尾裝置的列車,列尾裝置作為列車尾部標志,機車乘務員可利用查詢列尾風壓的變化情況來完成對列車制動主管的貫通狀態和列車完整性的判別。
(3)當列車未安裝列尾裝置時,以及線路處于山區,或隧道內停車,機車無法接收到列尾裝置信號時,司機無法通過查詢列尾風壓來確認制動主管的貫通狀態和列車完整性。而且在實際運用中由于條件限制,值乘司機也無法離開機車,無法做到對貨物列車尾部車輛的制動和緩解狀態進行確認。
綜上所述,應根據站內和區間線路不同場景制訂簡略試驗規定及安全對策。
在站內需進行列車簡略試驗時,可按相關規定進行。對于區間內需進行列車簡略試驗的情況,建議分情況進行。
(1)列車裝有列尾裝置
當列車停留于區間線路具備簡略試驗條件時,按規定進行簡略試驗。
當列車停留于一定坡道線路,開車前無法滿足簡略試驗條件時,列車緩解后控制列車速度,并按照以下方法進行檢查:
按壓列車裝置控制盒進行尾部風壓查詢,查詢次數需在3次以上,確認列車尾部風壓處于持續上升過程中;待列車尾部風壓充至580 kPa(定壓500 kPa時充至480 kPa)以上,選擇合適地點進行貫通試驗,確認列車發生制動作用,且速度明顯下降。
(2)列車未裝有列尾裝置(包括列尾通訊不良)
對于未裝有列尾裝置的列車需進行簡略試驗時:
根據列車編組輛數,在理論上全列充滿風后(編組60輛及以下時,常用制動停車按3 min掌握,緊急制動按5 min掌握),選擇合適地點進行貫通試驗,確認列車發生制動作用,且速度明顯下降。運行至前方有人值守車站時,由車站人員確認列車完整。
簡略試驗是列車運行組織過程中對列車制動系統狀態進行檢查確認,保證行車安全的重要技術措施。根據對簡略試驗的功能作用、作業程序的分析,列車在區間內進行簡略試驗時受到線路坡度和人員條件的限制,建議《技規》針對此情況進一步對相關規定進行細化和完善。